za024  za025  

出版類型:實用歷史
書系列別:風雲叢書
書系編號:Za024
書籍名稱:左宗棠傲經:我行我素/動心忍性
作  者:馬道宗
編  者:
定  價:240元(單書)
開本尺寸:正25K-15x21cm
裝訂頁數:平裝本-320頁
ISBN:978-986-146-876-1
原印條碼:978-986-146-876-1
CIP碼:782.878
出版日期:2012.08.21
風雲書網:www.eastbooks.com.tw

出版重點:
 ※左宗棠,是清朝著名大臣,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列為晚清四大名臣,他不但平定太平左國,更平定捻亂,對晚清政局的安定功不可沒。
 ※左宗棠的「傲」,是出了名的,然而,他所足以自傲之處為何?他又是憑什麼而傲?除了他的卓越功勳讓他傲視群倫,他的一身傲骨亦讓他與同輩格格不入,本書即在探討他「傲」的原因,從而了解其做人處世之道。
 

作者簡介:
   馬道宗,為鑽研中國文史之大家,著有多部膾炙人口的暢銷名著,如《左宗棠傲經》、《曾國藩全書》、《曾國藩正經》、《李鴻章圓經》、《張之洞權經》等。

《左宗棠傲經:我行我素》內文簡介:

一身傲氣兩袖清風  諸葛再世睥睨天下

他憑什麼傲?
他傲在哪裡?
他的傲,
是唯我獨尊的傲?
是直言無忌的傲?
還是我行我素、剛愎自用的傲?
看他如何以一身傲骨傲視群倫、叱吒官場!

在處事上,左宗棠以當世諸葛亮自居,認為天下事沒有他做不到的;在待人上,他唯我獨尊,直言無忌,身邊幾無知心朋友;在用人上,則視天下人才若無物,九州之大,唯他左宗棠一人為曠代奇才。
書中集結左宗棠的「傲言」,探究他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傲行,帶你更深入了解左宗棠的一生。

 

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以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起家,歷任浙江巡撫、陝甘總督、兩江總督。也是中國洋務運動的開創者之一。是晚清官場叱吒風雲的重要人物之一。
左宗棠的一生,可以一字以蔽之,曰:「傲」。以一舉人之身,而獲兩江總督陶澍、兩廣總督林則徐的交口稱譽;以一鄉紳之身,而得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的傾心依畀;以一幕僚之身,而名動朝廷,受到咸豐帝的專恩眷顧;最後,仍以一舉人之身,而位居陝甘總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

*左宗棠語錄*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吾才可大受而不可小知;
自古任事之人,無不任怨之理;
世上儘有風波,胸中自無冰炭;
遇不如意事,最可驗平素道力;
天下事無不可為!

《左宗棠傲經:我行我素》內文精摘:

一、自矜——恃才傲物

1.身無半畝,心憂天下

【原文】
卅年前,作此語以自誇,只今猶時往來胸中,試為兒輩育之,頗不免慚赧之意。然志趣固不妨高也,安得以德薄能鮮,謂子弟不可學老夫少年之狂哉。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
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左宗棠全集‧文集》

◆解讀
三十年前,我寫了上述話來自誇,現在也常常能想起來,朗誦給兒輩們聽,不過已不免有慚愧的感覺。但是一個人的志趣不妨高遠,怎麼能以自己德行不高,才能淺薄,就不讓子弟們學我少年時的狂妄呢。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
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詳解】
上詩寫於道光十六年(西元一八三六年),當時左宗棠廿四歲。就在前一年,即道光十五年,左宗棠第二次赴京參加會試,初時被選中第十五名,後來因為湖南的「招生」名額已滿,左宗棠僅被取為「謄錄」。左宗棠不願意接受這一事實,便毅然回家,繼續他「留心實學」的工作。
左宗棠的留心實學,就是重視對地理、鹽政等的研究。作為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應是正道,但左宗棠對此似乎並不熱衷,他在以後的各種場合和各類信件中,亦屢屢表現出自己從來就對科舉功名不屑一顧的觀點,這或許是他的真實想法,或許是因為對自己沒有考取進士耿耿於懷,但這一切都不能否定一點:左宗棠從年輕起就立有大志,似乎自己注定要成為對國家有大用的人才。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首先反映了左宗棠當時的生存處境,因為左宗棠的家境並不富裕。我們可以來看一下左宗棠在廿四歲以前的生活經歷。
清嘉慶十七年壬申十月初七,也就是西元一八一二年十一月十日,凌晨寅時,左宗棠出生在湘陰東鄉左家嘏。湘陰在湖南屬於中等縣分。它緊鄰洞庭湖,周圍通益陽、巴陵、沅江、平江、長沙,與省會長沙僅相距三四十里。湘江自縣內貫通,與逶迤而來的資水交匯,在縣北注入洞庭湖。境內遍佈湖塘,水道縱橫,水陸交通都很發達,可稱得上是一個魚米之鄉。
但在封建生產關係的制約下,農業生產發展緩慢,土地兼併嚴重,無地少地的農民不僅得負擔沉重的地租,而且還要繳納繁雜的賦稅,因此,農民生活十分困苦。
左宗棠的生活自幼就十分困苦,因為他降生之時,母親已三十八歲,家中人口眾多,維持生計非常困難。母親沒有足夠的乳水,只好用米湯來餵養他,所以左宗棠幼年時多病,身體瘦弱,肚臍凸出。按《家書‧甲子與孝威書》云:

「吾家本寒素,爾父生而吮米汁,日夜號聲不絕,臍為突出,至今腹大而臍不深。吾母嘗言育我之艱,嚼米為汁之苦,至今每一念及,猶如聞其聲也。」

青少年時代的左宗棠也過著清苦的生活。他家屬於破落地主家庭,祖父和父親全是秀才,平日教讀詩書,有一些收入。也有幾十畝田,每年可獲租穀四十石。但這些微薄的收益,很難維持一家生計。

有一年遭遇天災,全家人只得以糠屑果腹。母親病重時,買不起貴重藥品,僅購買幾錢的高麗參、西洋參,才蒸得一羹匙。死後喪葬的花費,也是四處借貸,才湊了二百幾十兩銀子,而且是過了三五年才償清這筆債。
這種深刻的刺激令左宗棠印象很深,在《二十九歲自題畫像》詩的第四首裏,他深切而沉痛地寫道:「十數年來一鮮民,孤雛腸斷是黃昏。研田終歲營兒哺,糠屑經時當夕飧。五鼎縱能隆墓祭,只雞終不逮親存。乾坤憂痛何時畢,忍屬兒孫咬菜根。」故而以後他雖飛黃騰達,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念及父母的艱辛,他不忍過分享受,也不許子孫縱情恣欲。
道光十年(西元一八三○年),左宗棠的父親患病不起,家境越發破落。那個時候,湖南巡撫吳榮光創設湘水校經堂「課士」,左宗棠由於成績優異,「幸得膏火以佐食」。左家原有十口人,父母病故,長兄早亡,姐妹同嫁,僅餘得他與二哥左宗植兩人,生活艱辛。
父親在世之時,曾為左宗棠訂下一門親事,其岳家是湘潭富戶。道光十二年(西元一八三二年),左宗棠廿一歲時,因生活困苦無依,入贅周家。「入贅」,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倒插門。依照傳統習慣,有作為的男人只會娶妻,不會為妻所娶,所以,在那時,當贅婿不是件光彩的事。志向遠大的左宗棠,遭此生活境遇,其心情是相當苦悶的。
左宗棠的家庭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居貧好施」。其父左觀瀾(西元一七七八~一八三○年),字晏臣,又字春航,縣學廩生。他曾自己捐獻錢財倡議建一所宗祠。祖父左人錦(西元一七三八~一八一七年),字斐中,又字松野,國子監生。他著有《族倉條約》,曾經仿效古代社倉法,提議平時由鄉里一道設一座義倉,勸大家拿出一點收割的稻穀,收積起來,名為族倉。他自己帶頭捐穀,若遇荒年,即開倉賑濟,使族人得以溫飽。
左宗棠的曾祖父左逢聖,字孔時,縣學生員(即秀才),是一個品行高潔的書生,以「恭愨」、「誠孝」聞名鄉里。家境貧困,他卻樂善好施,對維護本地區的封建統治秩序非常關心,曾在高華嶺給行人提供茶水消渴。乾隆十七年(西元一七五二年),家鄉遭遇天災,他典當衣服,與族人一道在袁家鋪施粥,救濟饑民。雖然生活貧苦,卻仍行慷慨義舉,這是左家傳世的家風。
左宗棠家庭的第二個顯著特點,是嚴格遵行朝廷功令,接受以朱熹《四書集注》為中心內容的封建教育,篤守封建禮法,以「忠、孝、節、義」傳家。由左父左觀瀾算起,祖上七代都是秀才,是農村中並不多見的「書香門第」。在貧困家庭裏成長的左宗棠,與一般富家子弟完全不同,對民生疾苦比較瞭解。就像他後來在奏摺中所說:「臣來自田間,素親穡事,窮簷苦況,知之頗深。」這為他繼承儒學民本主義的優良文化傳統打下了基礎。
左宗棠有兩個哥哥、三個姐姐。嘉慶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一六年),祖父左人錦舉家遷到府城長沙貢院東街的左氏祠堂,開館授徒。依照傳統,病不自醫,子不自教,可是由於無錢聘請塾師,只得由祖父和父親教左宗棠兄弟三人讀書學習。
左宗棠稟性聰穎,三歲時就能全文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祖父和父親對他嚴格進行儒學訓練,左宗棠五歲就正式開始誦讀《論語》、《孟子》這兩部基本儒書。後來,他接著學習儒家的基本課程,《四書》中的《論語》、《孟子》讀完後,繼續讀《大學》和《中庸》,兼讀書中的大注,也就是朱熹的《四書集注》。讀完《四書》又接著讀《五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s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