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類型:歷史文學小說
書系列別:套書專賣店系列
書系編號:Ba062
書籍名稱:清朝的皇帝(全套共5冊)【復刻版】
作 者:高陽
譯 者:
定 價:$1,600元
開本尺寸:正25K-21〈長〉*15〈寬〉
裝訂頁數:平裝本(*裝箱)
ISBN:978-626-7369-70-8
原印條碼:978-626-7369-70-8
CIP碼:863.57
出版日期:2024.04.15
【*組套尺寸: 長×寬×高(公分)】23*16.3*21.8cm(4號箱)
【*組套頁數】:1,776頁
【*組套重量(公克)】:3,020公克
購書網站:https://www.eastbooks.com.tw/
出版重點:
認真嚴謹勝過歷史學家,自封「野翰林」的高陽,畢生鑽研最深的清代史!
探究中國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興廢得失的關鍵
本書深入了解貴為皇帝的種種生活日常
皇帝如何命名才能不讓天下百姓困擾避諱?
年號的涵意透露出皇帝何種小心思?
皇帝獨享他人禁用的用餐術語為何?
清太祖努爾哈赤為何最看重子孫團結?
清太宗駕馭降將的手段,竟是揣摩自《三國演義》曹操的權術?
「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處有高陽,以歷史入小說,以小說述歷史!」高陽的小說一向以真實歷史為背景,而《清朝的皇帝》更是以大清歷代皇帝為主角,細數歷代皇帝功過評價,分析各朝未解懸案,可說是傾高陽畢生之力的代表巨作!
名家推薦:
「高陽是國寶級人物。」──台大教授 王文興
「當我拜讀高陽的歷史小說時,他向我展現了既是歷史學家又是歷史小說家兩者合而為一的身分。」──聯經出版發行人 林載爵
作者簡介:
高陽,本名許晏駢,浙江杭州人,其高曾叔祖許庚身為光緒朝的軍機大臣。曾任《中華日報》主編,1984年並獲中山文藝獎的文藝論著獎。擅寫歷史小說,精通清代歷史掌故,亦是著名「紅學」專家。高陽的歷史小說,享譽當代文壇,其作品最大特色便是「以歷史入小說,以小說述歷史」,從考據中探索歷史的真相,並將求證所獲的資料用於小說之中,使其作品更具深度與意義。因其作品流傳廣大,乃有「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處有高陽」之說,高陽譽滿海峽兩岸,由此可見。
內文簡介:
清朝創業自太祖努爾哈赤至皇太極定國號為「大清」,而後末代皇帝溥儀宣布退位為止,長達兩百六十八年的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開國賢主的勵精圖治,到康熙、雍正、乾隆的極盛巔峰,再到清末列強環伺、內憂外患不斷,大清共歷經十二位皇帝,其間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宮闈秘辛?它又是如何從盛極走向衰微?在日落西山的那一刻,又引來多少哀歎!擅長考據的歷史小說家高陽,多年研究清史,精通清朝歷史掌故,他一一細數大清歷代皇帝功過評價,分析各朝未解懸案,作出深入精闢的見解為高陽傾畢生之力的代表巨作之一。
*套書書目:
清朝的皇帝(一)開國雄主【復刻版】
清朝的皇帝(二)皇清盛世【復刻版】
清朝的皇帝(三)盛衰之際【復刻版】
清朝的皇帝(四)走向式微【復刻版】
清朝的皇帝(五)日落西山【復刻版】完
※清朝十二帝:
◎清太祖努爾哈赤──大清江山的奠基者
◎清太宗皇太極──大清開國皇帝
◎清世祖順治──大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
◎清聖祖康熙──開創大清盛世
◎清世宗雍正──奠定大清雄厚實力
◎清高宗乾隆──最長壽的皇帝
◎清仁宗嘉慶──勤政圖治的守成之君
◎清宣宗道光──簽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清文宗咸豐──簽定許多喪權辱國不平等條約
◎清穆宗同治──曾辦洋務新政「同治中興」
◎清德宗光緒──啟用康有為變法「百日維新」
◎清末帝宣統──宣統三年退位,清朝亡
◎清太祖——愛新羅覺‧努爾哈赤(1559~1626)大清江山的奠基者,統一女真,建立後金。大清建立後,尊為清太祖。
◎清太宗——皇太極(1592~1643)大清開國皇帝,為後來大清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堅實基礎。
◎清世祖——順治(1638~1661)六歲登位,由叔父多爾袞和堂叔濟爾哈朗攝政,是大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
◎清聖祖——康熙(1654~1722)開創大清盛世,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
◎清世宗——雍正(1678~1735)康熙第四子。在位十三年,為乾隆創建大清盛世奠定雄厚的實力。
◎清高宗——乾隆(1711~1799)在位六十年,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以及實際掌權(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
◎清高宗——乾隆(1711~1799)自號「十全老人」,曾六下江南,晚年寵重用貪官和珅,王朝逐漸走向衰敗。
◎清仁宗——嘉慶(1760~1820)在位二十五年,剷除貪官和珅,使國庫歲入七千萬。屬勤政圖治的守成之君。
◎清宣宗——道光(1782~1850)處於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與英國簽下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清文宗——咸豐(1831~1861)登基正值大清國庫空虛,吏治腐敗之時,加之天災不斷,太平天國起義。
◎清穆宗——同治(1856~1875)慈禧垂簾聽政至同治十二年方才親政,次年即抑鬱以終。
◎清穆宗——同治(1856~1875)曾國藩、李鴻章為當朝重臣。曾辦洋務新政,號稱「同治中興」,然仍難振頹勢。
◎清德宗——光緒(1871~1908)因啟用康有為等人變法,史稱「百日維新」。歷經八國聯軍,最後被軟禁於瀛台,終飲恨病逝。大清王朝亦瀕於覆滅邊緣。
※【目錄】
第一章 皇帝的種種
第二章 愛新覺羅的祖先
第三章 太祖——努爾哈赤
太宗——皇太極
第四章 世祖——順治皇帝
第五章 聖祖——康熙皇帝
第六章 世宗——雍正皇帝
第七章 高宗——乾隆皇帝
第八章 仁宗——嘉慶皇帝
第九章 宣宗——道光皇帝
第十章 文宗——咸豐皇帝
第十一章 穆宗——同治皇帝
第十二章 德宗——光緒皇帝
「清朝的皇帝」簡表
後記
※【內文試閱】
清朝自康熙年間發生奪嫡的糾紛以後,不建儲位,成為定制;從而又建立了立賢不立長的制度。因此,每一個皇子,都可能是未來的皇帝;也因此,皇帝的種種,須從出生寫起。
關於妃嬪召幸,有好些有趣而不經的傳說:既屬不經,雖然有趣,我亦不便介紹。不過,皇后及有位號的妃嬪,各有固定的住所;皇帝某日宿於某處,或召某妃嬪至某處共度良宵,作為太監最高辦事機構的「敬事房」必然「記檔」,因而當妃嬪發覺懷孕時,可以查得受孕的日期。
妃嬪一證實懷了孕,自有太醫院的御醫定期「請喜脈」,服安胎藥;到得將次足月時,內務府就要「傳婦差」了。首先是選「奶口」;其次是找穩婆,都由「上三旗包衣」的妻子中選取。
出生以後,由敬事房通知內務府記入「玉牒」。所謂「玉牒」者,即是皇室的家譜;愛新覺羅氏大別為兩類;凡是太祖的子孫稱「家室」;太祖兄弟的子孫稱「覺羅」。腰帶分黃、紅兩種,所以俗稱家室為「黃帶子」;覺羅為「紅帶子」。玉牒的封面,亦如其色,家室是黃色封面,覺羅是紅色封面,不妨稱之為黃簿、紅簿。
皇子皇女當然記入黃簿,主要內容是性別、生母名氏、位號、第幾胎、出生年月日時,還有收生穩婆的姓氏,以便出糾紛時,可以追查。
然後是命名,時間早晚不一,有些出生未幾,即行夭折,既無名氏,亦未收入玉牒敘排行的,在康熙年間是常有之事。命名之制,至康熙皇長子胤禔出生,始有明文規定,上一字用「胤」;下一字用「示」字旁,由內閣選定偏僻之字,奏請硃筆圈定。需用偏僻字者,因為此皇子將來可能成為皇帝,便於臣民避諱。自康熙朝以後,命名字派如下:
一、雍正:上「胤」、下「示」字旁。
二、乾隆:上「弘」、下「日」字旁。
三、嘉慶:上「顒」、下「玉」字旁。
四、道光:上「綿」、下「豎心」旁。
五、咸豐:上「奕」、下「言」字旁。
六、同治:上「載」、下「三點水」旁。
七、光緒:同上。
八、宣統:上「溥」、下「人」字旁。
至道光以後,有一不成文的規定,非帝系命名下一字,不用特定的偏旁。由此可知慶王奕劻之子載振與同治、光緒為兄弟,但不同祖;溥儒與溥儀為兄弟,且皆為道光的曾孫──我請讀者注意皇室的制度,就因為在細節上亦能顯示若干情況;自有助對清朝皇帝的深入瞭解。
皇子一到六歲,開始上學。讀書之處名為「上書房」,在乾清門右面,書房很大,除皇子外,近支親郡王之子,亦在此上學。上書房設「總師傅」一人,特簡翰林出身的大學士或尚書充任;「師傅」若干人,亦非翰林不得任此差。入學時,皇子向師傅一揖,師傅立受。
除讀漢文以外,皇子尚須學習「清書」;又稱「國語」,即是滿洲語文;教清書及騎射的都是滿員,稱為「諳達」或「俺答」,皆為滿洲話的音譯。滿洲人管西席叫「教書匠」,所以對諳達的禮數遠不及對師傅。不過教騎射特簡一二品滿員為「壓馬大臣」,等於諳達的首腦,主要的職司是負責習騎射時的安全措施。
清朝對皇子教育,頗為看重;除特派近支親貴「稽查上書房」以外,皇帝萬歲之暇,亦常至上書房巡視,或出題考課;有獎有罰。所以清朝的皇子,一旦接奉大統,都能親裁奏摺。而盡心啟迪的師傅,遇到得意門生而為天子,不但一世尊榮,而且會蔭及子孫。因為皇帝為報答師門,對受業師傅的子孫,每每特加青眼。
由此可知,在上書房當師傅,必然希望自己的學生是皇位的繼承者;甚至為學生設計,取得皇位。如杜受田之與咸豐,就是一個很有名的故事。
道光末年,杜受田入值上書房;皇子受學者為文宗行四;惇王行五;恭王行六;醇王行七。文宗居長,且為孝全成皇后所出,大位有歸,自不待言;但文宗兄弟中,資質以皇六子奕訢為最佳,亦最得宣宗鐘愛;因而不斷在考慮,是否應該改變初衷,傳位於奕訢?
這種意向,漸漸外露;文宗頗以為憂。有一年四月間,宣宗攜諸皇子行圍──打獵;駕出前夕,杜受田問文宗:「四阿哥明天扈從行圍,應有所自見?」
文宗答說:「是的。所以我最近勤練火器。」火器就是洋槍。
「四阿哥錯了!只該立馬靜觀;端槍不動。」
「請問師傅,這有說法嗎?」
「自然。」
杜受田密密教導了一番;文宗心領神會,欣然稱謝。及至到了圍場,他如師傅之教,只靜靜看諸弟,追奔逐北;將一管槍平放在馬鞍上,始終不動。
「你怎麼不下手?」宣宗奇怪地問。
「回阿瑪的話,時值初夏,百獸蕃育,獐兔懷孕的很多;打死了有傷天和。而且,兒子亦不願跟弟弟們在這上頭爭一日之短長。」
宣宗一聽這話,認為他有人君之度,立即打消了「易儲」的念頭;大為誇獎,說他是「仁人之心」,又說他「友愛」。凡此反應,都是杜受田預期一定會發生的效果。
文宗對杜受田的恩禮,亦可謂至矣盡矣。他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即位之初,即有上諭,杜受田賞加太子太保銜;杜父杜翮原任禮部侍郎,年逾八旬,賞頭品頂帶,太子太保銜;杜受田三月由左都御史兼署吏部尚書;五月調刑部尚書;七月加二級。咸豐元年五月升協辦大學士管理禮部事務。
我以前曾說道,凡是一個正統皇朝,必能警惕於前朝的覆亡之由,有失改進,改得愈徹底,愈完善,則享國愈長。清懲明失,共有三件大事:勤政、裁抑外戚及宦官,皇子教育。這三件大事,裁抑外戚及宦官,不算徹底,皇子教育直至雍正以後始重視,惟有勤政一事,始終如一,自元旦至除夕,皇帝無一日不與大臣相見,視明朝嘉靖,萬曆數十年不朝,閣臣身處綸扉,竟有終其任不識天顏者,兩相比較,賢愚自見。
清朝的衙門有「封印」之制,自臘月下旬至次年正月中旬,為時約一月;但宮中的新年假期,約只十日。定制,凡年內須了結的案件,截至十二月廿五日止,必須奏請裁決;所以這一天須皇帝批示的奏章,常達兩三百件之多。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因經手賄買鄉試關節,刑部批罪充軍,而德宗批示斬監候,一反擬罪較重,俟硃筆輕減,以示恩出自上的慣例,一時刑名老吏,亦為之錯愕不解;我曾為文考證其事,原因之一,即在此案結於十二月廿五日,待批奏摺過多,影響情緒,故而有此近乎遷怒的處置。
事實上,所謂宮中約有十日假期,是指停止處理尋常國事而言,遇有軍國大計,必須立取進止;尤其是有軍事行動時,仍舊不論時間,隨到隨辦。如乾隆十四年正月,征金川時,元旦即有一諭:
元旦天氣晴朗,旭日融和,群情欣豫,定卜今歲如願。經略大學士傅恆已抵軍營;除夕申刻接奏摺,惟時朕已封筆,此皇祖、皇考成憲,經歲惟此片刻之間。所奏揀員辦理糧運,即自行酌定,朔於夜分封筆後,亦未嘗稍閒也。
初二復有三道上諭,指授用兵方略;最後一道指出以前張廣泗,訥親錯在何處,再次申明約束,即至四月間如尚未奏功,即應班師,令岳鍾琪坐鎮云云,都是經過深入研究所作的慎重決定。是則所謂「勤政」,亦非徒具形式,確確實實連歲時令節,都在操勞的。
此外祭祀、巡幸、較武、衡文等等,偷一次懶,就可能發生不良的影響,身為天子,如果要想做好,實在辛苦。因此,只有在私生活上調劑。
宮闈事秘,皇帝的私生活,外間瞭解者不多,因此,有種種離奇的傳說。但可斷言者,清朝如穆宗不免荒嬉外,其他皇帝決無如前朝任性而行,近於荒淫的惡德,即如穆宗的荒嬉,亦不過微行一事;較之明熹宗毫無心肝,根本連皇帝的責任是甚麼都不知道,還算高明多多。
皇帝的生活,照衣食住行的區分,我介紹溥儀自述的情況;這是最可靠的第一手資料;當然,他的衣食住行跟他的祖先已有或多或少地不同了。
為皇帝管理衣著的太監,名為「四執事」;四者:冠、袍、帶、履。貯放上用冠袍帶履,名為「四執事庫」,實即乾清宮東廊的端凝殿,取「端冕凝旒」之義。
據溥儀說:他「一年到頭都在做衣服,做了些什麼,我也不知道,反正總是穿新的。」又引用一份資料,統計出某年十月份中,做了皮襖十一件、皮袍褂六件、皮緊身二件、棉衣 和緊身三十件。照此看來,棉衣 和緊身,每天都可以穿新。又說:「單單一項平常穿的袍褂,一年要照單子更換二十八種,從正月十九青白嵌皮袍褂,換到十一月初一的貂皮褂。」
按:二十八種袍褂,載明會典,固然不錯,但亦並非一成不變,到時候非換不可。溥儀為沖人,身不由主;內務府及內監,唯有糜費,始能中飽;故有如此大量製備衣服的情形。在此以前,殊不盡然,宣宗尤為節儉。
上用的衣料,不必外求,在洪楊以前,江寧、蘇州、杭州三織造衙門,負責製辦上用四季衣料;其他如皮統子則由邊疆西北各省進貢。所需購自市上者,不過「貼邊、兜布、子母釦和線這些小零碎」,但據溥儀記載,光是製作前述的皮棉衣服,這些「小零碎」就開支了銀元兩千一百餘。
在穿的方面,我必須指出一個錯誤的流行觀念;如電視連續劇上所表現的,皇帝一出場必是龍袍在身;或者明黃袍褂,事實上大謬不然。除了儀典所定,必須照制或服御以外,皇帝便殿燕居,乃至接見大臣,亦著便服;不過那時的便服,即是現在的中式禮服,包括長袍與現在稱為馬褂的「臥龍袋」,以及瓜皮帽等。
關於食,溥儀有一段很生動的描寫:
「關於皇帝吃飯,另有一套術語,是絕對不准別人說錯的。飯不叫飯,而叫『膳』;吃飯叫『進膳』;開飯叫『傳膳』;廚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飯時間──並無固定時間,完全由皇帝自己決定。」
按:由於溥儀住在養心殿,無人管束,故可任意而為。在溥儀以前,宮中傳膳的時間,我在前面已經談過;宮中規矩甚嚴,不容隨便破壞。溥儀的情形是特例,非常規。
「我吩咐一聲『傳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監,便照樣向守在養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監說一聲:『傳膳』!殿上太監又把這話傳給鵠立在養心門外的太監;他再傳給候在西長街的御膳房太監……這樣一直傳進了御膳房裡面。」
按:乾清門內,東西各一門,東曰「日精」,西曰「月華」。月華門內,北起漱芳齋,經過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養心殿之東而達內右門,名為「西一長街」。溥儀所說的「西長街」即指此。一進內右門,西首即是御膳房,位置與養心殿遙遙相對,御膳房南面牆外,便是軍機處。
「不等迴聲消失,一個猶如運嫁妝的行列,已經走出了御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整齊的太監們組成的隊伍,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心殿而來。進到明殿裡,由套上白袖頭的小太監接過,在東暖閣擺好。平日菜餚兩桌,冬天另設一桌火鍋,此外有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鹹菜一小桌。盒具是繪著龍紋和寫著「萬壽無疆」字樣的明黃色瓷器;冬天則是銀器,下托以盛有熱水的瓷罐。
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一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並且為了同樣的原因,菜送來之前,都要經過一個太監嚐過,叫做『嚐膳』。在這些東西擺好之後,我入座之前,一個小太監叫了一聲『打碗蓋』。其餘四五個小太監,便動手把每個菜上的銀蓋取下,放到一個大盒子裡拿去。於是我就開始『用膳』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