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遇邪記 司馬中原精品集:遇邪記

風雲書網:http://www.eastbooks.com.tw

司馬中原鄉野傳奇系列作品之一,經典之作,勾人心弦。
司馬中原以其一貫幽默流暢的文筆,將其腹中說之不盡的鄉野故事化為一篇篇讓人愛不釋手的佳作,不論是舊雨新知,都難逃其魅力。

作者簡介:
司馬中原,本名吳延玫,江蘇省淮陰市人。他的作品曾多次榮獲臺灣各種文藝獎項,有第一屆青年文藝獎,1967年度教育部文學獎、1971

年度十大傑出青年金手獎、第二屆聯合報小說獎的特別貢獻獎等。其作品內容包羅萬象,除以抗日戰爭為主的現代文學;以個人經歷為主的自傳式作品外,更有以鄉野傳奇為主的長篇小說,最為受到讀者歡迎。近年則以靈異的鬼怪故事受到年輕讀者的喜愛,其代表作有:《狂風沙》、《荒原》、《青春行》、《煙雲》等。

內文簡介:
一樣的鄉野,不一樣的傳奇!

究竟在我們之前,有多少代人曾說過這樣的話呢?春秋輪移,是人的,也是鬼的故事,在心裡活化,並且生長。我們的歷史也就是這樣寫成的罷?
《遇邪記》包含了數篇充滿鄉野情趣的故事,包括有〈七里墳的鬼話〉、〈五鬼鬧宅〉、〈遇邪記〉、〈血櫻〉、〈雙盆記〉、〈邊陲〉等六篇故事,故事中描寫的許多野鄉民情,讀之讓人充滿了遐想,更有訴不盡的韻味蘊於其中。

內文精摘:
在七里墳附近的那些村落裡,不管誰家的孩子,只要一張開嘴來號啕,大人們便用七里墳這三個字作為恫嚇,奇怪的是:這三個字似乎比什麼「麻鬍子」更靈,一提到它,就像一張封住人嘴的爛膏藥,硬把那些號啕大哭的小嘴巴封住了,使他們立刻抽抽噎噎的噤了聲。

即使是再淘神再野性的孩子,也沒有不怕七里墳的。在荒遼的北方,窮鄉僻壤上,多的是這些群葬的亂塚堆,也有人把它叫做亂葬坑,或是亂葬崗子,大部份孤落的小村莊,簡直像被圍困在野鬼窩裡,——舉眼四看,窮荒漠漠的高天底下,村屋沒有墳頭多,活人沒有鬼魂多,就算在大白天的日頭底下,看看那些墳包,也會覺得渾身發冷,覺得身前身後,有些陰戚戚的鬼氣。

傳說這些亂塚堆,都是很久很久之前,就已經有了的,從沒有吃飽飯沒事幹的人,有心腸在附近的野天荒湖裡詳細數一數,看究竟有幾千幾百個墳頭,只怕連村頭上香煙不濟,餓癟了的土地老爺,也沒有精神去查這本鬼頭賬的了

就拿我們住的村子來說罷,連頭連尾一共只有五戶人家,算人頭,總共不到二三十個人,大都是些光著屁股,挺著青筋浮凸冬瓜肚子的孩子,村前村後,村左村右,四邊都是一望無邊的大荒蕩子,灌木叢叢,蒿草淒淒的,一眼看過去,重重疊疊的都是墳頭,前面的亂塚,我們管它叫大亂葬坑,後面的亂塚,我們管它叫後亂葬坑,左邊臨近低窪的水澤的亂塚,我們管它叫棺材窪子,右邊的斜坡地上的亂塚,就叫做小鬼灘

人住在鬼窩裡面,跟鬼的關係當然很近,平素聊天講話閒拉聒,三句有兩句離不了鬼,大人們說起那些鬼人鬼事來,一點兒也沒有什麼驚怪,平平淡淡的,好像某些長舌婦提起她隔壁的鄰居一樣。

差不多的孩子們,在聽得懂話的年歲,就都裝了一肚子奇奇怪怪的鬼故事,並且相信那些故事都是真實的,因為那些故事發生的地點,都在家根附近,有時間,有地點,甚至還有好些還活在世上的證人,有些是親眼看見的,有些是叫鬼迷過的,有些是遭鬼戲弄過的,更有好些自誇他曾戲弄過鬼的,還有的交過鬼友,一道兒賭錢喝酒,有的遇上惡鬼作祟,害過一場幾幾乎送命的大病,真是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當時我曾迷迷惘惘的想過:要是附近沒有這許多群鬼聚居的亂葬崗子,沒有這許多鬼的故事,人們只怕活得更孤單,更寂寞了。那些年的年成很荒亂,兵來馬去,平民百姓人家活得更為艱難,有些大人在忍飢受餓,遭上災劫的時刻,也不哭,也不喊,只像煙一樣的飄出一聲嘆息,沉沉的說:
「人間世上,活著受苦受難,一點意味都沒有,真的,這樣熬下去,還不如死到亂葬坑做鬼去呢!」實在的,那些大人們在受苦受難的時刻,也會說鬼有鬼的好處,不是嗎?也許死在亂葬坑裡做鬼,真的有這種無愁無慮的樂趣,要不然,墳頭怎會多過人頭?鬼的世界愈來愈興旺,人的世界卻愈來愈冷落呢?……也許那些成年人想得遠,看得透,也許他們求活的心,被世上輪番不斷的水旱刀兵磨蝕了,他們才把世上看得那麼無望、那麼灰沉罷?他們不但不怕鬼,反而掉過頭來,羨慕做鬼的了。
至少,我們這群做孩子的,想法跟他們不太一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astbooks 的頭像
    eastbooks

    風雲書網官方部落格

    eas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