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出版類型:人生哲學、實用智慧
書系列別:心靈企劃系列
書系編號:V0018
書籍名稱:向南懷瑾大師借人生智慧
作  者:丁振宇
定  價:280元
開本尺寸:正25K-15x21cm
裝訂頁數:平裝本-320頁
ISBN:978-986-352-433-5
原印條碼:978-986-352-433-5
CIP碼:192.8
出版日期:2017. 01.21
購書網站:www.eastbooks.com.tw

出版重點:
一語道破心靈的奧妙,金言點醒迷茫的人生!
愚者看不清別人,也不瞭解自我;
智者能看清別人,更能認識自我。
輕鬆領悟人生智慧,知曉生存之道!
理不在煩,明白為真;法不在多,有用就行。
學道千日,悟道只在一個法門
※南懷瑾大師的做人立世的「秘訣」是什麼?「只買票、不進場」跟他做人的學問有什麼關係?
※我們需要一位指點迷津的智者,指點我們人生路上的陷阱與彎道;點破為人處事的技巧與方法;指引未來的人生方向。南懷瑾大師就是這個智者。
※學道千日,悟道只在一個法門。尹衍樑、溫世仁、馬雲等企業界重量級人士心靈精神導師!


作者簡介:
丁振宇,酷愛文學和歷史,曾在報刊雜誌發表小說散文多篇。長期從事文學創作工作,曾主編《中華名人百傳》、《中國全史》、《曾國藩全集》等多部大型文史類圖書。著有《Q版FB歷史:秦朝其實很有趣》、《Q版FB歷史:漢朝其實很邪門》、《Q版FB歷史:三國其實很熱鬧》、《Q版FB歷史:魏晉其實很撩人》、《Q版FB歷史:唐朝其實很驚悚》、《Q版FB歷史:宋朝其實很懸疑》、《Q版FB歷史:元朝其實很生猛》、《Q版FB歷史:明朝其實很古怪》、《Q版FB歷史:清朝其實很奇幻》、《Q版FB歷史:民國其實很折騰》等多本暢銷書籍。

內文簡介:
品讀大師經典語錄 
感悟大師人生智慧

學道千日,悟道只在一個法門。
胸藏萬物,巧布人生大格局;
捨棄名利,收穫人生真富貴!

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他尋仙、訪道、習武、練劍,傳奇經歷打造別樣人生;
他說儒、論道、學佛、參禪,脫俗智慧化解人生苦難。
他講經說法、讀史悟道,把先哲背後的智慧展現出來;
他目光如炬,讓我們看到歷久彌新的智慧光華和哲學。
南懷瑾(1918~2012),浙江溫州樂清人。自幼接受傳統私塾的嚴格教育,及至少年時期,已遍讀諸子百家,兼及拳術、劍道等各種功夫。同時苦心研習文學書法,詩詞曲賦,天文曆法諸學。1943年入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修持。1945年遠走康藏,得到貢嘎活佛等多位著名活佛高僧的真傳,被承認為密宗上師。1949年隨國民黨來台,執教於臺灣文化大學、輔仁大學,一度名列「臺灣十大最有影響的人物」。

本書將南懷瑾大師的人生智慧、醒世金言,彙聚成「南懷瑾語錄」,結合其親身經歷或他講述的故事,將其對做人、處事、交友、學習、養生、博愛、包容、忍讓、應挫等關係到我們當代人生存、生活的十大問題作深入細緻而又淺顯易懂的探討。翻開本書,讓我們在輕鬆的閱讀中領悟人生智慧,知曉生存之道。也許從書中一言二句之得,就能打開一個心結、解決一道難題、驅散一重迷霧,換來一臉笑顏,獲得人生智慧之光芒。

南懷瑾做人智慧:做人好,做事對,就是學問
南懷瑾處世智慧:曲成萬物,曲者生存
南懷瑾交友智慧:交朋友之道,最重要的是久而敬之
南懷瑾學習智慧: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
南懷瑾養生智慧:生命功能的源泉,都從「靜」中生長
南懷瑾博愛智慧:大慈大悲,大仁大愛
南懷瑾包容智慧:常開笑口,放大度量
南懷瑾忍讓智慧:「忍」是最難做到的
南懷瑾應挫智慧:失意的事並不是倒楣
南懷瑾堅持智慧:行到有功即是德


【目錄】
第一章 做人好,做事對,就是學問——南懷瑾做人智慧
南懷瑾先生在學問和做人上更注重的是做人。他說:「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這不是我個人別出心裁的解釋,我們把整部《論語》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講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個人。」
1人生重要是做人
2對待他人不苛求
3做事多替他人想
4做好人生三件事
5待人接物講禮儀
6幫人要在急難時
7自強不息遵天道
8做人關鍵是修德
9有德朋友遍天下

第二章 曲成萬物,曲者生存——南懷瑾處世智慧
南懷瑾先生認為,宇宙萬物都是曲線的。所以他說:「『曲成萬物』、『曲則全』。處世不要走直路,走彎路才能全,處理事情轉個彎就成功了。比如說小孩玩火,直接責罵干涉,小孩跑了;但用方法轉個彎,拿一個玩具給他,便不玩火了。這就是『曲則全』的妙處。」
1「曲則全」,善用巧妙曲線
2「先合作」,然後引之大道
3「變通者,趣時者也」
4「滿招損,謙受益」
5有所為,有所不為
6進退有度,走好下坡路
7順其自然,享受生命
8「難得糊塗」乃是人生佳境
9做人做事要方圓有度

第三章 交朋友之道,最重要的是久而敬之——南懷瑾交友智慧
南懷瑾先生認為,交朋友要把握好分寸,既不能太疏遠,也不能太密切。他說:「交朋友之道,最重要的就是這四個字——久而敬之。我們看到許多朋友之間搞不好,都是因為久而不敬的關係;初交很客氣,三杯酒下肚,什麼都來了,最後成為冤家。…… 這個『敬』的作用是什麼?好像公共汽車後面八個字的安全標記:『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少碰為妙。」
1選擇朋友有分寸
2益友損友辨別清
3規過勸善要適度
4知己難得需珍惜
5久而敬之全友情
6道不同不相為謀
7君子之交淡如水
8愛人者人恒愛之

第四章 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南懷瑾學習智慧
南懷瑾先生認為,「修行是從各方面著手的,無一處不是修行處」。學習也是如此,「處處留心皆學問」。他說:「學問從哪里來呢?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這個修養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
1處處留心皆學問
2學思結合無罔殆
3學無常師廣求教
4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5沉潛之後方扶搖
6淡然無極眾美從
7盡情享受讀書之樂
8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第五章 生命功能的源泉,都從「靜」中生長——南懷瑾養生智慧
南懷瑾先生認為,養生最重要的是堅持一個字「靜」,他說:「世界上的人們拼命消耗能源和資源,拼命追求享受,等於在加快消耗生命。所以,保持健康長壽,必須要學會『靜』。」「靜」既是養生之道,也是養心之道。
1安時處順,順應自然
2心不正,心不淨,人多病
3養生也需講「中庸」
4不急不躁,耐得寂寞
5放下欲念,輕鬆快樂
6把握今天,活在當下
7知足常樂,笑對人生
8以心養神,以性率情
9靜坐修道,長生不老

第六章 大慈大悲,大仁大愛——南懷瑾博愛智慧
南懷瑾先生認為,要有一顆兼善天下、包容萬物的慈悲之心,要以一顆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他說:「佛要教化一切眾生。慈愛一切眾生,對好的要慈悲,對壞的更要慈悲。好人要度,要教化,壞人更要教化。天堂的人要度,地獄裏的更可憐,更要度。這是佛法的精神,所以說要度一切眾生。」
1大慈大悲,才是菩薩
2承受苦難,普度眾生
3同情弱者,人性本善
4孝心是愛,孝心最美
5積善成德,修行大道
6泛愛眾,施捨無條件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8君子莫大于與人為善

第七章 常開笑口,放大度量——南懷瑾包容智慧
南懷瑾先生認為,胸襟氣度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他說:「每個人的氣度、知識、範圍、胸襟都不同。你要成大功、立大業,就要培養自己的器度像大海那樣大,培養自己的學問能力像大海那樣深。你要修道,要夠得上修道材料,先要變成大海一樣的汪洋。所以佛經上形容,阿彌陀佛的眼睛『紺目澄清四大海』,又藍又大,就像四大海一樣。」
1胸襟闊大容萬物
2不能無故尋愁覓恨
3心佛眾生皆平等
4任勞容易任怨難
5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6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7相逢一笑泯恩仇
8上善若水心善淵

第八章 「忍」是最難做到的——南懷瑾忍讓智慧
南懷瑾先生認為,人生世間,想做個偉人、強者,需做足「忍」字功夫。他說:「我們要想學佛,要想修行成就,『忍』是最難做到的,就如打坐修定,為什麼定不住啊!兩個腿痛,你就忍不住了,這個忍就是忍辱裏的一忍啊!」
1難能可貴是忍字
2受一切痛苦就是辱
3婆娑世界眾生堪忍
4修行成就先要忍
5只有慈悲,不動嗔念
6切斷一切萬緣叫做法忍
7能忍辱者,必能立天下之事

第九章 失意的事並不是倒楣——南懷瑾應挫智慧
南懷瑾先生認為「得意失意都是平常事」,要坦然面對人生的困境或逆境。他說:「人生得意的事,有時並不是幸福;而有時失意的事,並不是倒楣。……人生得意的事,雖不一定是壞,也不一定是好,有時失意也不一定是差。」
1得意失意平常事
2寵辱不驚真英雄
3失意也能不忘形
4舉世非之不加沮
5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6樹立信仰照亮人生
7苦盡甘來終成大器

第十章 行到有功即是德——南懷瑾堅持智慧
南懷瑾先生認為,行善事是沒有盡頭的,就如同佛說的「修功德是沒有盡頭」的一樣。他說:「在佛的戒律上看到許多地方,佛帶領一般弟子修行,學生中有眼睛看不到的,佛幫忙他做事情,那些弟子說您老人家怎麼還來幫忙呢?他說我也是要培養功德,他說一個人做功德是無窮無盡的。」

1做事最難是堅持
2行到有功即是德
3做功德是無窮無盡的
4一無所有是驚喜的開始
5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6吾將上下而求索
7堅持的極致「千萬人吾往矣」

※【內文試閱】

前言
學道千日,悟道只在一戶法門

現代社會正處在轉型時期,社會問題眾多,很多人在滾滾紅塵中精神迷失,失去自我,身心俱疲。總覺得人生之路不順暢,為人處事不舒心。怎樣才能讓我們走出人生困境,愉快地生活,對物質的匱乏、生活的艱辛、處世的艱難、人際的複雜、信仰的缺乏做到坦然而受、應對自如,使精神保持幸福的狀態,使整個人生狀態進入佳境呢?
這時候,我們需要一位智者為我們指點迷津:指點人生路上的陷阱與彎道;點破為人處事的技巧與方法;指引未來的人生方向。
南懷瑾先生就是符合這一條件的智者。通過他的指引,你一定能夠破除生活的困頓和人生的迷惘;獲得心靈的慰藉和精神的寄託;戰勝旅途的恐懼和欲望的折磨;迎來心靈的解放和詩意的棲居……
南懷瑾大師是一位頗富神秘色彩的傳奇人物,他尋仙、訪道、習武、練劍,傳奇經歷打造別樣人生;他說儒、論道、學佛、參禪,脫俗智慧化解人生苦難。他講經說法、讀史悟道,把那些沉浸在先哲背後的智慧展現出來。他妙手輕輕拂動,迷霧頓消,讓我們看到了歷久彌新的智慧光華和率真的生命哲學。他人稱國學大師、易學大師、佛學大師,號稱「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上下五千年,步履如飛,盡情體會傳統文化智慧的精髓;縱橫十萬里,目光如炬,穿透歷史風塵品味生活的繁華與精彩。
先生熟習經史子集,貫通東西文化,學識淵博,著作等身。特別是他用「經史合參」的方法,講解儒、釋、道三教名典,旁徵博引,拈提古今,蘊意深邃,生動幽默,在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峽兩岸各層次讀者的喜愛。
人們習慣稱他為「居士」,也有人喜歡尊他為「教授」,然而更多的是敬他為「大師」。他是「國學大師」,是「禪宗大師」,是宗教家、哲學家,也是溫暖人生的最佳顧問。人們希望通過他的指引,找到閱讀傳統文化的捷徑,感受人生智慧的光芒。
南懷瑾就像一個佈道者,他把老子、莊子、孔子的智慧,以通俗的方式一一講來,趣味橫生。讓我們在輕鬆閱讀中領略生活的藝術,知曉生存之道。
聽南懷瑾大師娓娓道來國學智慧,於時光交錯中尋找人生思想的弧線。沉思若水,選取點滴,滋潤如饑似渴的心田。空谷迴響,追隨南先生的腳步,感悟新的人生,體會平凡背後無盡的絢爛……
學道千日,悟道只在一個法門。南懷瑾大師講道數十年,著述甚豐,常人欲學習南大師的無上智慧,就算窮數年之功,亦難得其大全。本書分為兩大部分,首先從南懷瑾大師數百萬字的著述中提煉出關於人生的醒世金言,彙聚成《南懷瑾語錄》,然後圍繞語錄主旨,結合其親身經歷或他講述的故事,印證他在醒世金言中體現出來的人生智慧。對做人、處世、交友、學習、養生、博愛、包容、忍讓、應挫、堅持等關係我們當代人生存、生活的十個問題做了深入細緻而又淺顯易懂的探討。
為了進一步讓讀者理解南懷瑾大師的金言要義,編者在傳播南懷瑾大師的智慧時融進了個人的理解和感悟,也希望能為南懷瑾大師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盡一點綿薄之力。不當之處敬請南懷瑾大師及讀者棒喝指正。
理不在煩,明白為真;法不在多,有用就行。如果讀者朋友能從本書中有一言二句之得,能打開一個心結,解決一道難題,驅散一重迷霧,換來一臉歡顏,編者將感到不盡榮幸。

第一章 做人好,做事對,就是學問——南懷瑾做人智慧
南懷瑾先生在學問和做人上更注重的是做人。他說:「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這不是我個人別出心裁的解釋,我們把整部《論語》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講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個人。」

1.人生重要是做人
【南懷瑾語錄】
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這不是我個人別出心裁的解釋,我們把整部《論語》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講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個人。

有人說,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論幸福還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嚴。做人比事業和愛情都重要。不論你在名利場和情場上多麼春風得意,如果你做人失敗了,你的人生就在總體上失敗了。最重要的不是在世人心目中佔據什麼位置,和誰一起過日子,而是你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南懷瑾不但知識淵博、學貫中西、兼修文武,也深諳做人的學問。他的朋友眾多,遍及世界各地,各種政黨派系身份的都有。儘管如此,他還是能夠在如此複雜的政治、社會關係中進退自如,與各方人士相處甚洽。南懷瑾幽默地將自己做人立世的「秘訣」形象地稱為「只買票、不進場」。所謂「只買票、不進場」,實際上就是一種做人的學問。
他常常自稱「隱士」。隱士在政治上的態度,用西方政治哲學的觀念叫做「不同意主張」,不反對,也不贊成。當然,這種不同意完全是個人化的。即使不同意某個派系的主張,他還是能夠把各党各派人士都當做朋友。
起初,有人懷疑他是這一派那一黨,給他戴上各種帽子和頭銜。結果直至到今天,他始終還是一個隱士。他說:「我就是因為一輩子光買票、不進場,所以現在各方面都變成了朋友。」
從上面這件事可看出,南懷瑾先生做人的學問一點都不亞於他治學講課的學問。他把做人稱作「第一等學問」,可見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做人之道。
那麼,學習這天下第一等重要的學問「做人」該從哪兒入手呢?建議從身邊的人入手。
一位作家說:一個人,如果一輩子能搞好身邊七八個人的關係,也就基本掌握了做人的精髓了。他所謂的「七八個人」是指父母、配偶、關係最密切的上司或同事、最要好的朋友。如果連身邊的人關係都搞不好,又怎麼會和陌生人和睦相處呢?那做人肯定是失敗的。
有的人畢業於名校,不一定會做人;有的人從未進過學校的門,不一定不會做人。這並不是說讀書沒有用,而是說只會讀書還遠遠不夠。因為很多做人的經驗、辦事的技巧不是課本上能夠學到的。只會讀書,充其量獲得了人生需要的三成左右的學問;而不讀書的人,如果他在做人做事的過程中留心學習,也能學到人生需要的七成左右的學問。很多博士在事業上的成就遠不及一些讀書不多的農民,原因即在於此。
尤其是做人的學問。並不是光啃書本所能學到的,書本只是間接經驗,只有深入到社會實踐中才能學到做人的學問。 因為現在的教育體制主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在如何做人方面關注不夠,將來走上社會,仍然會面臨很大的問題。因為知識技能僅僅是應用工具,做人的學問卻能告訴人們如何合理運用這些工具。所以說,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大學問。
如何做人呢?歸納《論語》中曾子和子夏的意見,包括五個方面:
一是敬重賢人。在生活中,很多人瞧不起那些才能高、品行好的人,這恰恰暴露了自己不辨賢愚、狂妄自大的毛病。懂得敬重賢人,至少能證明你心有天平,懂得好壞,這已經足夠讓人肅然起敬了。你能夠敬重賢人,就體現出你謙遜做人的風度和教養,就能夠贏得他人的尊敬。
二是孝敬父母。父母是生養我們的人,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很多人開始忙於事業,忽略了父母親情,等到父母不在了再來傷心痛悔,不是太遲了嗎?
孔子曾遇到一個名叫丘吾子的高士,此人年少時遍覽群書、周遊天下,回來後雙親已經亡故了。所以他痛悔地對孔子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他還說:走了就不再來的,是年齡;失去了不能再見的,是雙親啊!孔子當即對弟子們說:「你們記住,這足以作為教訓!」於是,弟子回去奉養父母的有十三人。孔子認為孝敬應該及時,不要等到將來。所以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父母在不遠遊,即使有重要工作,在外打工也要常回家看看。
三是忠於職守。在絕大多數領導者眼裏,一點忠誠勝過更多智慧。一位大師說:「假如把智慧和勤奮看作金子那樣珍貴,那麼比金子還珍貴的就是忠誠。」
四是誠信待人。顏回曾向孔子請教「怎樣才能立身」,孔子的回答是:謙恭、尊重、忠誠、守信,可以立身。保持謙恭就能免於受眾人所忌;尊重別人就會受到別人愛戴;待人忠誠就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堅守信用別人就會依賴你。有人愛戴你,有人幫助你,有人依靠你,你一定能免除禍患。這樣的人可以治理國家,何況安身立命呢?從孔子的話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誠信是立身之本。如果一個人不講誠信,在社會上連腳都站不住,哪還談得上發展呢?
五是勇於實踐。做學問的目的,肯定不是為了讓那麼多知識、經驗佔用自己的大腦記憶體,也不是為了好玩,更不是為了向知識貧乏者炫耀自己多麼有才華。歸根結底,做學問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到社會實踐中,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創造價值。如果不能用學問創造價值,跟沒有學問也差不多,又何必費神去做學問呢?
任何學問都是有欠缺的,都會過時,只能在實踐中完善它、改進它,才能長久。離開了實踐,任何學問都是漏洞百出。以之自矜,只會得到「書呆子」的評價;以之示人,還會謬種流傳,成為侵害他人思想的病毒。 所以說,勇於實踐,對於人生成長,至關重要。
人們常常慨嘆:「做人難,難做人。」看來,南懷瑾先生所言非虛,做人確實是一門學問,而且還是比較難的學問。不過,如果你能夠仔細閱讀「社會」這本無字的大書,並且勇於實踐、認真總結的話,那麼總有一天你會從「社會」這所大學順利畢業的。
人生重要的是做人。不管你身處何地,不管你是什麼身份,恪守做人的最基本的底線乃是我們終身為之努力的方向,也是我們邁向成功的不可忽視與缺少的重要條件之一。只有擁有了做人的優秀品格,才能真正做好任何事情,從而達到完美與成功的人生。

2.對待他人不苛求
【南懷瑾語錄】
我們人類的心理,有一個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人家很圓滿;要求朋友、部下或長官,都希望他沒有缺點,樣樣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對方也是一個人,既然是人就有缺點。再從心理上研究,這樣希望別人好,是絕對的自私,因為所要求對方的圓滿無缺點,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為基礎。我認為對方的不對處,實際上只是因為違反了我的看法,根據自己的需求或行為產生的觀念,才會覺得對方是不對的。

古人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求全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可是誰見過毫無缺點的「完人」呢?
南懷瑾身邊曾經有一位叫蔡策的朋友,《論語別裁》的出版跟他有很大關係。蔡策會速記,南先生在講臺上講《論語》時,他就在下面一邊聽一邊用筆記錄。然後通過對筆錄進行整理,並補充相關資料,最後成書出版。《論語別裁》出版以後,兩人又多次合作,出版了《孟子旁通》等書。隨著書的不斷出版,他們之間的友誼也愈加深厚了。
蔡策是一位記者,幾十年的記者生涯,在「見官大三級」的心態影響下,不知不覺培養出傲慢的心理,並在外在行為上不自覺地顯露了出來。因此,常人都不大願意跟他親近。對他這一缺點,南懷瑾看得很清楚,不過並不放在心上,而且絲毫未影響他們的合作以及友誼的發展。
一次,南懷瑾曾溫和地評價蔡策是個「目視雲漢」的人。何謂「目視雲漢」?自然與「眼高於頂」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在說蔡策有些傲慢之氣。但是,南懷瑾在作這番評價時,語氣是柔和而親切的,這便在無形中讓蔡策的傲慢透出了幾許可愛和俏皮,而另一方面則更加凸顯了南懷瑾寬厚待人絕不苛求的高貴品格。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如同南懷瑾先生所說的,我們人類的心理有一個自然的要求,那就是都要求別人能夠圓滿。但是不要忘了,對方也是一個人,既然是人就有缺點。他這種處世態度對我們很有借鑒意義。人們往往因為別人生活方式以及應對態度與自己不同,因而排斥對方,認為唯有自己才正確。其實,任何一個人,只要他能夠遵守基本的做人原則,那麼採取什麼生活方式都無所謂。如果能認清這個道理,我們的心胸就會豁然開朗。因此,我們在對待別人時,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尊重個性差異
古人說:「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過分挑剔的人沒人願意親近。因此我們要尊重他人的個性差異,諒解、理解人性所共有的弱點、缺點。尤其是手中握有權柄之人,更應如此。如果成天對下屬頤指氣使,只能使自己變成孤家寡人,讓自己的人際關係過分緊張。如此無謂地增加自己的心理負擔,是很划不來的。
(2)多恕人,常責己
俗語:「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這句話的意思是:批評別人時,應想想自己做得是否夠好;寬恕自己的時候,也應想想對別人不能太苛刻,也就是所謂的「將心比心」。如果一味地恕己責人,只會讓自己不思進取,蠻橫無理。反過來,如果能夠常責己,就會發覺有很多事並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樣,於是加以修正;如果能夠多恕人,就會退一步海闊天空,給別人,也給自己一個機會。
(3) 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
其實只要多站在別人的角度上看看問題,多考慮考慮別人的想法,就不會有太主觀、偏頗,自然也不會一味地苛求別人,而且還能免去諸多誤會。
(4) 改變評價別人成功的標準
通常情況下,人們愛用一件事是否做得成功來評價做這件事的人。如果做成了,他就是成功者;反之則是失敗者。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中國傳統的片面成功觀。這樣去評價一個人,要求的標準太高了。一個人的失敗,原因有很多,正如南懷瑾先生說的,因為沒有機會給他表現。環境不對,時代不對,他也就無從表現。由此觸類旁通,對人對事就可以減掉不少苛求。
沒有錯誤的人是沒有的。有的人功大過小,不能因為他一時的錯誤就否定他的主要功德,這就是古人說的「不以一眚(過錯)掩大德。」(《左傳‧傅公三十三年》)看人要看本質,看主流,不能專挑別人的小過小非,斤斤計較別人的小節問題。因此古人又說:「人有厚德,無問其小節;人有大譽,無疵其小過。」對別人寬容一些,別人也才會用寬容的心來對待我們。總之,對人不過分苛求,凡事留有餘地,應當成為我們做人的準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astbooks 的頭像
    eastbooks

    風雲書網官方部落格

    eas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