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類型:心靈勵志類
書系列別:心靈企劃
書系編號:V0020
書籍名稱:弘一大師的心靈世界
作  者:張笑恆
定  價:280 
開本尺寸:正25K-15x21cm
裝訂頁數:平裝本-320頁
原印條碼:978-986-352-479-3
CIP碼:192.1
出版日期:2017.6.20

購書網站:www.eastbooks.com.tw

出版重點:
全面收錄大師生活哲學 完整典藏高僧行儀風範
一代文化巨匠畢生體悟和學佛心得之集大成
一位讓林語堂、張愛玲、梁實秋、豐子愷等人都感動、推崇的曠世高僧!

他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將己身的人生感悟告訴世人
弘一大師經歷絢麗而歸於平淡,始更能了解人生真諦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弘一大師離世前留給大眾的詩句

作者簡介:
張笑恆
暢銷書作家。其豐富的個人閱歷、縝密細膩的筆法和一針見血的筆觸,總能給讀者帶來欲罷不能、直呼過癮的閱讀體驗。目前已經出版了《北大哲學課》《北大人文課》《季羨林大師的人生哲理課》《南懷瑾大師的廿四堂國學課》《李叔同大師的人生歷練課》《弘一大師的悠遠智慧》等。


內文簡介:
弘一大師簡介
李叔同(1880~1942),法號漱筒、弘一、晚晴。精通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是中國著名藝術家、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被譽為「二十文章驚海內」,更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後於1918年遁入杭州虎跑寺削髮為僧,皈依佛門。林語堂評價他:「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裏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何謂人生之苦?「出世」是拋開世間一切?還是積極面對人生?空門生活真是悠閒自在?還是日日苦行僧?
弘一大師以最淺顯的文字與道理,導引世間人領悟佛法真諦。
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弘一大師,是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出家前的熱鬧繁華和出家後的冷清孤獨,使弘一法師對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本書亦可稱為認識佛法的入門書,先消弭世人對佛法消極的諸多誤解,再以淺顯易懂的道理,循序漸進探討人類的慾望、情緒控制、對世事的過份執著等,接下來指引「放下」、「靜心」、「自省」等,以期每個人都能在繁雜的世事中,尋到自己心中盛開的蓮花。
佛教所謂的出世並不是號召大家去逃避,而是要積極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用真理打開生活煩惱之鎖、徹底化解那些無盡的憂愁。無論我們是否修行得道,面對的都是這個世界。沒有開悟的人妄想逃避這個世界,而大徹大悟的人知道如何面對世界。

【目錄】
第一課   消弭:先要除去對佛的誤解
1.人生為何是苦?
2.出世並非拋開一切
3.「空」非空,即空即有
4.莫要誤解佛法
5.空門生活很悠閒
6.信仰佛教,國家就會衰弱?
7.佛教對社會沒有益處?
8.佛法是哲學

第二課   戒貪:清心寡欲養身心
1.欲望太多會讓人迷失本性
2.克制貪欲,內心才會純淨
3.走出心中的乾闥婆城
4.別因虛妄的東西而錯過路上的風景
5.富貴人間夢,功名水上鷗
6.學會知足,在世無惱也無憂

第三課   戒嗔: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
1.嗔怒是一劑毒藥
2.學會忍耐,心自寬
3.將人間毀譽當做耳畔清風
4.努力克服自己的情緒
5.學會修煉「定火功夫」

第四課   戒癡:世事多紛擾,看淡心自安
1.不為空無的事情擔憂
2.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佔有,而在於體驗
3.世事無常,何必執著
4.在人生路上,輕裝前行
5.不求完美,有缺憾才真實

第五課   放下:活在當下,順其自然
1.放下的越多,擁有的就越多
2.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
3.不要把執著變成固執
4.高處的蘋果搆不著,就去摘搆得著的
5.任何多餘的都是負擔

第六課   靜心:生活中自有菩提
1.像佛一樣靜心習勞
2.平和由心而生
3.讓人勞累的是心頭的重負?
4.不是生活太艱難,是你的腳步不從容
5.靜心思考才能得智慧
6.心有掛礙不如定心明志

第七課   慈悲:寄悲憫心於人於物
1.仁愛應摒卻私心
2.善待一隻螞蟻
3.為他人提一盞燈籠
4.憫物之心長存
5.憐憫之心怎可圖利
6.救苦救難,遠勝過個人聲名
7.吃素是為了長慈悲心
8.以無所求之心培養善心善行
9.菩薩慈悲,也有怒目金剛

第八課   自省:懺悔是淨化心靈的力量
1.時常自省,才能掃卻心中的塵埃
2.懺悔,喚醒沉睡中的良知
3.改過自新方為善
4.常常失敗常常悟
5.以品德去感召他人

第九課   喜悅:找到心中盛開的蓮花
1.快樂不在於環境,在於心境
2.以歡喜心想歡喜事
3.恬靜的心態才會開出蓮花
4.笑容總在雜念頓起時消失
5.永遠保有天真之心
6.心中有佛,處處是佛

第十課   惜福:十分福氣,享受三分
1.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
2.一衣一食,當思來之不易
3.厚植善因,必收福報
4.僧侶為什麼只穿布做的鞋?
5.人生的美好不只在於有物質享受
6.無論順境逆境,都懂得感恩

第十一課   修行:在家裡也可以
1.掃地亦是修行
2.不可因早晚誦經影響家庭生活
3.在家修行更要自律
4.多學靜坐,以收斂浮氣
5.做紅塵中的真菩薩
6.佛教的簡易修持法

第十二課   持戒:提高自我修養
1.學佛者如何改過?
2.十條最應注意的改過遷善之事
3.用自尊增進自己的德業
4.改掉不好的生活習慣
5.切切實實持戒
6.隨時隨地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第十三課   隨緣:鹹有鹹的好處,淡有淡的味道
1.隨遇而安是一種境界
2.萬事需積累,不能急於求成
3.一切順其自然,結果反而會更好
4.得不到的就放手

第十四課   寬心:不要讓煩人的瑣事糾纏身心
1.不受誘惑,心境更開闊
2.珍惜生,卻不畏懼死
3.停止為雞毛蒜皮的事煩惱
5.要有從善如流的胸襟

內文精摘:
出世並非拋開一切
很多人認為,佛教中的出家就是從這個世界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尋找寂靜清幽之所修行。這種理解是片面的,不正確的。
弘一法師對「世間」與「出世間」做過解釋,他說:「佛教所說的世間與出世間是什麼意思呢?依中國向來所說,『世』有時間性的意思,如三十年為一世,西洋也有這個意思,叫一百年為一世紀。所以世的意思就是有時間性的,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在這一時間之內的叫『世間』。」

無相禪師在行腳時感覺口渴,路遇一名青年在池塘裏踩水車,於是上前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羡慕的口吻說道:「禪師,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紅塵,我一定會跟您一樣出家學道。不過我出家後,不想跟您一樣居無定所到處行腳,我會找一個地方隱居,好好參禪打坐,不再拋頭露面。」
禪師含笑道:「哦!那你什麼時候會看破紅塵呢?」
青年答道:「我們這一帶就數我最瞭解水車的性質了,全村人都以此為主要水源,若能找到一個接替我照顧水車的人,屆時沒有責任的牽絆,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看破紅塵出家了。」
無相禪師道:「你最瞭解水車,請告訴我,如果水車全部浸在水裏,或完全離開水面會怎麼樣呢?」
青年說道:「水車全部浸在水裏,不但無法轉動,甚至會被急流沖走;完全離開水面又不能把水運上來。」
無相禪師道:「水車與水流的關係其實就已經說明了個人與世間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免會被物欲紅塵的潮流沖走;假如純然出世,自命清高,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空轉不前的。」
青年聽後,歡喜不已地說:「禪師您這一席話,真使我長知識了。」

佛法也如此,可變化的叫世,在時間之中,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從有到沒有,從好到壞,都是一直變化,而這變化中的一切,都叫世。世還有蒙蔽的意思,一般人不明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來,要怎樣做人,死了要到哪裏去;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宇宙的本性,糊糊塗塗在這三世因果當中,這就叫做「世間」。
怎樣才叫出世呢?出是超過或勝過的意思。能修行佛法,有智慧,通過宇宙人生的真理,心裏清淨,沒有煩惱,體驗永恆真理就叫「出世」。佛菩薩都是在這個世界,但他們都是以無比智慧通達真理,心裏清淨,不像普通人一樣。
所以「出世間」這個名詞,是要我們修學佛法,進一步做到人上之人,從凡夫做到聖人,並不是叫我們跑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不瞭解佛法出世的意義的人,誤會佛教是逃避現實。
所以,認為出家就是拋開一切,就是不在這個世界上的看法是錯誤的。得道的阿羅漢、菩薩、佛,都是出世間的聖人,但也都是在這個世界救渡我們,可見出世間的意思,並不是跑到另外一個地方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s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