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X-148武俠小說史話(上)【新修版】:從《刺客列傳》到《蜀山劍俠》   X-149武俠小說史話(下)【新修版】:從台港諸大師到當代新高手
出版類型:現代文學
書系列別:風雲現代系列
書系編號:X-148-149
書籍名稱:武俠小說史話(上)【新修版】:從《刺客列傳》到《蜀山劍俠》(下)【新修版】:從台港諸大師到當代新高手
作  者:林遙
編  者:
定  價:450元 (單書)
開本尺寸:正25K-21〈長〉*15〈寬〉
裝訂頁數:平裝本-512頁
ISBN:978-986-352-929-3
原印條碼:978-986-352-929-3
CIP碼:857.9
出版日期:2021.3.20
訂購網站:www.eastbooks.com.tw
※ (橫式閱讀)

出版重點:
※新修增補當代新武俠作家內容,一部書看盡古今兩千多年武俠流變!撰寫武俠小說史的宏大之作!林遙的這部《武俠小說史話》,可算得上是創作派撰寫武俠小說史的首開先河的宏大之作,該書篇幅長達55萬字,是迄今為止,篇幅最大的武俠小說史。
上冊:從《刺客列傳》到《蜀山劍俠》
下冊:從台港諸大師到當代新高手
※名家推薦:
著名文學評論家 陳曉林
武俠小說研究學者 林保淳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倪匡
著名武俠文學評論家 韓雲波
著名文學評論家 白燁 
中國武俠文學學會會長 劉國輝
作者簡介:
林遙本名郭強,1980年生。八歲始讀武俠小說,十五歲寫出自己第一篇武俠小說,及長後,意圖梳理武俠小說的發展脈絡,瞻望武俠小說的前進方向。自蒐集資料始,至完成本書,耗費整整十六年,將對武俠小說的熱愛發揮至極致。曾任記者、編輯、博物館館員。現為北京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武俠文學學會會員、北京市延慶區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秘書長。著有長篇小說《京城俠譚》、《降魔修心:彩繪西遊記》、散文集《明月前身》、《非主流的青春》,詩集《俠音》等。電影編劇《八卦掌之潛龍勿用》《疾風正勁》《烽火長城》等。
內文簡介:
《武俠小說史話》一書,闡述武俠小說的發展和傳承,窮心盡力,堪稱十年磨一劍!
從金、梁、古三位武俠小說大師的文學史眼光來看,首先確立了武俠小說文類源自古典文學,尤其是唐人傳奇的藝術經驗,其次是武俠小說現代流變擁有巨大的藝術張力,而在這樣的文類淵源與藝術張力中,武俠小說有其獨特的類型成長與發展邏輯。
從1988年出現第一部武俠小說史開始,武俠小說史從學院派開始起步,學院派成為武俠小說史撰寫的主要群體;出版派葉洪生1993年完成了約6萬字的《中國武俠小說史論》,2005年又與林保淳合作完成了約44萬字的《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武俠小說史登上學術舞臺以來,學院派和出版派都擁有了多種武俠小說史,而創作派的武俠小說史則長期闕如。
林遙的這部《武俠小說史話》,可算得上是創作派撰寫武俠小說史的首開先河的宏大之作,該書篇幅長達55萬字,是迄今為止,篇幅最大的武俠小說史。
◎名人推薦:
這本武俠小說史,無論是述史說事,還是評人論作,都既具有內在的深度,又保有主體的溫度。因此,讀來引人入勝,讀後啟人思忖。──白燁 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
數十年前,曾發願要寫武俠小說史,一直未動筆,力有未逮也。今林遙先生竟其功,實為武俠小說之幸,極其難得,誠武俠小說愛好者,不可不讀之寶書也!──倪匡 著名小說家、編劇,與金庸、黃霑、蔡瀾並稱「香港四大才子」
《武俠小說史話》一書,腹笥充盈,用宏取精,將兩千多年武俠流變,覶縷道出,精彩迭現,甚有可觀!──林保淳 台大文學博士,師大國文系教授,武俠小說研究學者
林遙的這部武俠小說史話,將古今武俠小說史的撰寫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韓雲波,著名武俠文學評論家,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林遙的《武俠小說史話》,全面闡述了武俠小說的發展和傳承,作者沿著既有的脈絡,增加大陸新武俠的篇章,窮心盡力,堪稱十年磨一劍! ──劉國輝 中國武俠文學學會會長
【目錄】
序一    武俠小說史撰寫的格局突破與觀念創新  韓雲波
名家推薦
◎第一章、想見停雲發浩歌——武俠小說溯源
第一節、武俠小說發展概說
第二節、武俠小說溯源
1、俠的起源
2、史籍中的「遊俠」
3、志怪小說中的「武俠」
◎第二章、百年淬礪電光開——武俠小說萌芽
第一節、最早的一篇武俠小說
1、武俠小說判定的標準
2、《燕丹子》其書
3、《燕丹子》中的俠客群像
第二節、唐代傳奇中的「豪俠」
1、武俠小說的開宗立派
2、「武」和「俠」自有分野
3、「武」「俠」的合流與分異
4、「以武行俠」的意義
第三節、話本小說中的「好漢」
1、白話語言和世俗化
2、從豪俠的劍術到綠林好漢的樸刀
3、《攔路虎傳》的成就
◎第三章、東海潮來月怒明——明清武俠小說創作(長篇)
第一節、明清武俠小說的成熟
第二節、《水滸傳》的巨大意義
1、《水滸傳》故事的流行
2、《水滸傳》中的「俠義精神」
3、水滸英雄身上的匪盜氣
4、真實的武術世界
第三節、歷史演義
1、《水滸後傳》
2、《後水滸傳》
3、《蕩寇志》
4、《禪真逸史》
5、《飛龍全傳》
第四節、俠義公案
1、《施公案》
2、《三俠五義》
3、《聖朝鼎盛萬年清》
第五節、神怪劍仙
1、《綠野仙蹤》
2、《七劍十三俠》
3、《濟公全傳》
第六節、兒女英雄
1、《好逑傳》
2、《綠牡丹全傳》
3、《兒女英雄傳》
◎第四章、桃花亂打蘭舟篷——明清武俠小說創作(短篇)
第一節、白話小說及其成就
1、「三言」系列
2、「二拍」系列
3、其他小說集
第二節、文言小說及其成就
1、明代作家群
2、清代作家群
第三節、明清武俠小說的影響
◎第五章、一例春潮汗漫聲——民國武俠小說總論
第一節、民國武俠小說興盛原因
1、「武俠小說」定名
2、動盪的社會背景和民眾寄望心理
3、普通讀者的娛樂需求
4、武術強國熱潮的刺激
第二節、民國武俠小說概說
第三節、民國武俠小說的分期
1、民國前期(1911—1923年)
2、民國中期(1923—1932年)
3、民國後期(1932—1949年)
第四節、民國武俠小說的藝術特色
◎第六章、著書先成不朽功——民國前「五大家」
第一節、雙子星南向北趙
1、江湖傳奇不肖生
《江湖奇俠傳》
《近代俠義英雄傳》
2、風俗人情趙煥亭
《奇俠精忠傳》
第二節、南方武壇三傑
1、俠骨柔情顧明道
《荒江女俠》
2、會黨秘聞姚民哀
《四海群龍記》
3、歷史演義文公直
《碧血丹心》三部曲
◎第七章、魚龍光怪百千吞——民國後「五大家」之奇幻仙俠
第一節、「劍仙」還珠樓主
第二節、卷帙浩繁的奇書
1、龐大的「蜀山」譜系
2、《蜀山劍俠傳》故事概要
3、《蜀山劍俠傳》的思想
4、超越凡塵的生命架構
5、充滿幻想的劍仙世界
6、對後世武俠小說的影響
◎第八章、九州生氣恃風雷——民國後「五大家」之兩樣江湖
第一節、社會寫實宮白羽
《十二金錢鏢》
《偷拳》
第二節、幫會技擊鄭證因
《鷹爪王》
◎第九章、渡江只怨別蛾眉——民國後「五大家」之情開兩朵
第一節、悲情武俠王度廬
《鶴鐵五部作》系列小說
1、《鶴鐵五部作》故事概要
2、凡人形象的回歸
3、俠情和人性本質
4、生動鮮活的文字
第二節、詭異奇情朱貞木
《羅剎夫人》
《七殺碑》
◎第十章、伐鼓撞鐘海內知——台港新派武俠小說總論
第一節、新派武俠小說發展的社會背景
第二節、新派武俠小說的發展概況
第三節、新派武俠小說的文學性
1、理性批判
2、文學美感
第四節、新派武俠小說名家舉隅
1、新派群雄劍起香江
2、台灣綻放武俠先聲
3、群雄逐鹿各有情懷
4、新型武俠劍走偏鋒
◎第十一章、秀出天南筆一枝——一代宗師梁羽生
第一節、演武說劍,書生羽生
第二節、名士氣度,文采風流
第三節、人民俠客,肩荷重任
第四節、女俠獨立,現代思想
第五節、歷史浪漫,家世傳承
◎第十二章、霜毫擲罷倚天寒——俠之大者金庸
第一節、一個「講故事」的人
第二節、藝術化的武功
第三節、奇而至真的文學理念
第四節、多重的藝術技法
1、敘事手法多變
2、借鑒舞台化場景
3、描寫具像而非抽像
4、入木三分的心理
第五節、充滿人性深度的人物
第六節、金庸小說的精神價值
◎第十三章、亦狂亦俠亦溫文——台灣「三劍客」
第一節、武俠泰斗臥龍生
《玉釵盟》
第二節、才子佳人諸葛青雲
《紫電青霜》
第三節、綜藝俠情司馬翎
《劍海鷹揚》
◎第十四章、靈文夜補秋燈碧——開拓者古龍
第一節、古龍武俠小說創作歷程
第二節、現代人性探索
第三節、散文化的敘事語言
第四節、求新求變的藝術特色
1、江湖浪子式的人物
2、富於推理性的情節模式
3、「無招勝有招」的妙想
◎第十五章、秋心如海復如潮——古龍之後的「新派」
第一節、詩意武俠溫瑞安
1、武俠小說詩意化
2、折射自身經歷的故事
3、「超新派」「現代派」的疑慮
《刀叢裡的詩》
第二節、古典新芽黃易
《大唐雙龍傳》
◎第十六章、天西涼月下宮門——大陸武俠小說(1949-1999年)發展概說
第一節、革命小說有「武俠」
第二節、武俠小說解禁後的創作
《神鞭》
《津門大俠霍元甲》
《傷心萬柳殺》
◎第十七章、歷劫丹砂道未成——21世紀的「大陸新武俠」
第一節、「大陸新武俠」的定義
第二節、異彩紛呈的格局
1、多元化的作者群
2、各具特色的語言
3、吸收和探索
第三節、創作的局限與自我反思
1、「俠義精神」的缺席
2、文化含量構建不足
3、整體構思欠缺突破
4、作家們的反思
第四節、內地重點作家及其作品
1、小椴和《杯雪》
2、鳳歌和《崑崙》
3、滄月和「聽雪樓」系列
4、步非煙和「華音流韶」系列
5、慕容無言和《大天津》
6、蕭鼎和《誅仙》
第五節  當代「新武俠」的亮點與希望
1、憂中有喜,雛鳳新聲
‧矚目《琅琊榜》
‧《雪中悍刀行》
2、古為今用,舊曲新聲
‧《明將軍》系列
‧《雁飛殘月天》
‧《逝鴻傳說》
‧《揮戈》系列
‧《大唐乘風錄》
3、武幻縱橫,智慧人生
‧《魔教東來》
‧《千門》系列崛起
‧《浩然劍》獲獎
‧盛顏、扶蘭、龍人各據一方
4、台港擊劍,俠義可風
‧《英雄志》別樹一幟
‧《武道狂之詩》
‧鄭丰的承繼
5、翻空出奇,別塑武英
‧《城邦暴力團》的世界
‧重構「逝去的武林」
跋 始於武俠而不止於武俠者 解璽璋
後記 把劍說玄宗 武林何者雄 林遙
【內文試閱】
◎第一章 想見停雲發浩歌——武俠小說溯源
第一節  武俠小說發展概說
中國的武俠文學可謂源遠流長,遠至中國神話,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衛填海等故事,其敘事內容已經頗具「俠」的氣息。
中國遠古神話中的英雄和武俠小說中的俠客,其實都是在一個虛構的世界中展開活動。這個世界,一方面是現實世界的理想化,另一方面,都崇尚善惡對立的原則和武力至上的簡單法則。
中華民族的先民在文明肇始之際,並非後期崇尚的禮樂為先。彼時,人類在與自然的搏鬥中居於劣勢,人類面對所處的世界,充滿了戰鬥精神,他們開始將智慧運用到製造武器和提升武力上。
墨子認為發明寶劍這樣的兵器就是為了抵禦猛獸盜賊,他在《墨子‧節用上》說:「其為甲盾五兵何?以為以圉寇亂盜賊。若有寇亂盜賊,有甲盾五兵者勝,無兵不勝。是故聖人作為甲盾五兵。」
經過近代的考古發掘,「早在舊石器時代初期,先民已經認識了工具鋒刃的作用。他們將石器(尖狀器、砍研器等)作出簡單的尖鋒和邊刃,以使其打擊獵物、砍削樹木時更為有效;同時也將木棒的前端砍制出尖鋒,以?加直刺的功能。」
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中,精衛和東海,顓頊和共工,黃帝和炎帝、蚩尤之間的衝突,皆由恩怨而來,恰可證明,在上古時代,先民已經注意到武力的指向性,即在內部講求仁義,對外宣揚武力,所謂「內聖外王」。無原則的濫殺,被師出有名的正邪鬥爭取代,其中混雜了強烈的道德色彩,對後世武俠小說中俠義精神的形成,影響頗深。比如精衛被「東海」所溺,處於弱勢的精衛向具有強大勢力的「東海」復仇,同情弱者、不甘屈服、抗爭到底等精神因素,都在後世武俠小說中得到了繼承和發揚。
作為先民征服大自然的投射,神話人物大放光輝,與民眾理想中富有俠義精神的俠客形象一脈相承。
除了遠古神話,先秦時代的《左傳》《戰國策》《越絕書》《吳越春秋》《國語》等史書中,更將一些真實的人物載入史冊,如孟嘗君門下彈鋏長歌的馮諼,不畏強暴勇挫秦王的唐雎,慨然赴難的刺客聶政、荊軻,解難各國、功成身退的魯仲連等,都成為後世武俠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原型,這些歷史真實人物的氣概和行為,給予後世武俠小說以巨大啟迪。
論及武俠小說的稱謂,其出現的時間並不長,在近代民國年間才首次出現了「武俠小說」這一名稱。傳統典籍中「武俠」二字連用較為罕見,至元、明之間,方出現「武俠」一詞。當清末之時,「武俠」經日本小說界運用,再由梁啟超在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從日本回傳中國,直到1915年,林紓在發表小說《傅眉史》,才出現了最早標明為「武俠小說」類目的小說。
然而,追根溯源,武俠小說橫跨古今,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名稱,除「武俠小說」外,也稱「兒女英雄小說」「劍俠小說」「俠義小說」「豪俠小說」「俠義公案小說」等,民國年間還有「技擊小說」,20世紀80年代,更出現了「武藝小說」「武林小說」諸多稱謂,本文為行文方便皆以「武俠小說」稱之。
回溯中國武俠小說的創作源頭,其來有二:一為漢初司馬遷《史記》裡的遊俠和刺客列傳,二為盛行於魏晉南北朝間「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
上承先秦史書,司馬遷以過人的膽識和才華專門為「俠」立傳,為武俠小說塗繪了濃重的一筆。通過對「遊俠」行為的全面總結,司馬遷為「俠」作出了定義,使中國傳統的「俠義精神」初步形成。作為武俠文學最早的描寫篇章,《遊俠列傳》《刺客列傳》首次出現了有血有肉的俠客形象。
魏晉南北朝以記述鬼神怪異為主要內容的志怪傳奇,涉及神仙方術、佛法靈異、鬼魅妖怪、奇禽異獸,以及野史逸聞和民間傳說等。其代表作為干寶的《搜神記》,此外,還有托陶淵明之名的《搜神後記》、舊題為曹丕的《列異傳》、葛洪的《神仙傳》、王嘉的《拾遺記》、張華的《博物志》以及吳均的《續齊諧記》等。
作為古代先民哲學思想體系中的重要部分,由於現實充滿苦難,人們便嚮往一些超乎尋常的能力以及工具,武術、神劍和寶物等都在此列。只有在想像的文字中,這些東西才能實現,因而萌生出了《三王墓》裡的干將、莫邪寶劍,以及《紫玉》裡的仙道法術、《劉晨阮肇》裡的靈丹妙藥。這些元素遍佈於後世的武俠小說中,吸引了大批讀者。
史書之「實」與志怪之「虛」,使得武俠小說「內外兼修」,發展至唐代—中國小說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時代,包括大量「武俠」題材的小說,在眾多作者筆下異彩紛呈。
這些唐代傳奇描寫的英雄豪傑及其俠義行為,具有安邦定國、快意恩仇、救弱濟貧、除暴安良等內容,俠客的性格在文中顯得堅毅剛強,出神入化的武功和驚世駭俗的功業,將一種高蹈不羈的生命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
唐代傳奇為文言武俠小說創作樹立了典範。五代直至宋元,「說話藝術」在民間廣為傳播,後來的白話武俠小說便在這種「話本」的啟迪之下誕生。
在題材上,宋代羅燁在《醉翁談錄‧小說開闢》裡說「話本」有靈怪、煙粉,奇傳、公案,兼仆刀、杆棒、妖術、神仙。這些受到了後來的武俠小說作者的青睞。儘管題材不同,敘事的「關注點」卻不外乎愛情或公案,但為武俠小說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宋元話本小說流行後,文言武俠創作漸趨衰落。明清時期,白話語言的公案、俠義故事最受中下層人民喜愛。這一時期,除一些作者寫作文言武俠小說承襲唐代傳奇餘韻,其創作主流,因章回體長篇小說的出現,改變了創作方式。
元明之際,時局動盪,社會混亂,下層百姓被迫鋌而走險,結成團隊進行武裝鬥爭,漸漸掌握了武技鬥爭,俠義之舉不再是個人的行為,代之以團體性的行動,文言小說中俠客的神秘色彩因此受到沖淡。《水滸傳》的出現,標誌著武俠小說從形式到內容,逐漸完善和發展起來。
清朝中後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小說根據現實狀況將底層人民意願中的俠客和理想中的清官結合起來,巧妙地展現了當時的世俗環境。從石玉昆的《三俠五義》開始,陸續出現眾多文人長篇武俠小說,如文康的《兒女英雄傳》等。這些小說的出現,奠定了武俠小說敘事的基本模式。
民國時期,武俠小說真正迎來了高潮。辛亥革命的爆發,使人們擺脫了封建的枷鎖,東西方思想開始交流碰撞,推動了報業、出版業的迅速發展,文學藝術走向繁榮,文藝作品的風格流派異彩紛呈,武俠小說因勢爆發,作為一種穩定而獨立的小說類型備受讀者歡迎。
20世紀30年代,「南向北趙」等一批武俠小說作家出現,開一代武俠小說創作風氣,出現了有「民國武俠小說開山鼻祖」之譽的平江不肖生(向愷然)、善於描繪風俗人情的趙煥亭,還有顧明道、姚民哀、文公直等作家。
20世紀30年代以後,武俠小說創作群體向北方轉移,「北派五大家」橫空出世,作品各具特色,還珠樓主的奇幻,宮白羽的社會,鄭證因的技擊、王度廬的言情、朱貞木的奇詭都深深地吸引著眾多讀者。
20世紀30年代時,左翼作家瞿秋白、沈雁冰、鄭振鐸等發表了近十篇文章,全盤否定武俠小說,嘲諷說:「濟貧自有飛仙劍,爾且安心做奴才」,貶斥為「反動」的「封建小市民文藝」。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沈雁冰、鄭振鐸二人分別擔任文化部的正、副部長,在文化界處於領導地位,終於導致在中國內地全面禁止武俠小說的出版,影響長達三十年。
20世紀50年代後,武俠小說發展主要在海外的台港兩地,在台港商品化、通俗化潮流中形成了「新派武俠小說」。這個時期名家輩出,梁羽生、金庸、古龍是期間的代表作家。
這一時期,談及如何定義武俠小說中的「俠」,梁羽生指出「舊武俠小說中的俠,多屬統治階級的鷹犬,新武俠小說中的俠,是為社會除害的英雄;俠,指的是正義的行為——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的行為就是俠的行為」。金庸則高喊出:「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此時的武俠小說不再局限於門派糾紛、劍仙鬥法、鏢師仇怨與綠林爭鬥等較為狹隘的題材,開始注重描寫人物性格,並結合西方小說創作技巧,剔除了民國武俠小說中的鬼神色彩,「人體潛能」被嚴格限制。可惜畫於對商業需要的屈從,新派武俠小說多套路化的情節,有贅附之嫌,欠缺現實主義的深度。
香港的金庸將武俠小說推到了一個高峰。金庸歷史知識豐富,閱歷深厚,其對「俠義精神」的重新解讀、小說的敘事描寫,以及對人物性格的把握,受到讀者和論者的讚賞。
同一時期,除金庸、梁羽生外,香港從事武俠小說創作的還有張夢還、金鋒、牟松庭等人,然而由於主觀原因,他們大多難乎為繼,僅僅是遵循過去描寫的套路,謀生於江湖仇殺中,無法到達金庸的高度。
台灣武俠小說創作不同於香港,與金、梁同時期進行創作的有諸葛青雲、司馬翎、臥龍生等幾十位作家。據台灣學者葉洪生粗略統計結果顯示,武俠小說繁榮時期,不少於三百位台灣武俠作家靠創作維持生計,發表的武俠小說種類數以萬計。有的將作品結集成書,從幾部至幾十部不等,其中諸葛青雲、司馬翎、臥龍生有台灣「三劍客」之稱。
20世紀70年代初期,古龍使台灣武俠小說真正走向了世界華人圈。古龍對武俠小說的涉獵始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曾為臥龍生、諸葛青雲等作家代筆。1964年,古龍的早期代表作《浣花洗劍錄》完成,給讀者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受,到1967年的《鐵血傳奇》,融武俠、文藝及現代心理分析於一體,巧妙採用西方推理小說的架構,古龍的武俠小說由此脫胎換骨,後來的《多情劍客無情劍》等作品陸續完成,傳統與現代的「矛盾統一」之美盡顯其中。
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期,古龍的小說文體開始似詩、似散文,更廣泛使用電影分鏡、換景的手法來寫小說,以至於成為同輩名家及新進作者模仿的對象。
馬來西亞出生的後起新秀溫瑞安,於1973年創作《四大名捕會京師》,1981年又有《神州奇俠》和《血河車》等作品,可明顯看到古龍對其影響,後續又有作品《碎夢刀》《殺楚》《刀叢裡的詩》等採用了「詩歌化」的語言文字,讀來韻味無窮。
20世紀80代初期,金庸、梁羽生先後封筆,古龍於1985年去世,台港武俠小說創作漸趨低潮,在「求新、求變、求突破」的心理下,溫瑞安於1986年極力推行「超新派武俠」(又稱「現代派武俠」),在武俠小說中引入了大量主流文學的東西,以求通過「現代」的視覺效果吸引讀者。
20世紀90年代初期,香港黃易的武俠小說出現,引起普遍關注。黃易的首部武俠小說《大劍師》,明顯受日本科幻作家田中芳樹的影響。代表作《尋秦記》更成為穿越武俠小說的濫觴,後來的作品《大唐雙龍傳》,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廣為流傳。黃易的小說,受台灣司馬翎的影響甚大,小說的比武較技,首重氣勢,更在其中加入了時間、體力、精神狀態等現代分析元素,大大提高了武俠小說的觀賞性。
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在電影《少林寺》刺激下,中國內地也開始有作者創作武俠題材小說,武術技擊是大部分小說的鬥爭手段,多描寫近現代的革命鬥爭。
1981年,湖北省曲藝協會的任清等人創辦了《今古傳奇》刊物,歐陽學忠的《武當山傳奇》、聶雲嵐從王度廬的《臥虎藏龍》改寫而來的《玉嬌龍》,造成這本刊物發行量大?。1982年,王占君完成《白衣俠女》,率先突破大陸地區武俠題材禁區。此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還有柳溪的《大盜「燕子」李三傳奇》、馮育楠的《津門大俠霍元甲》及馮驥才的《神鞭》等。
20世紀90年代,中國內地的作家開始對台港新派武俠小說進行群體模仿創作,但總體創作水準不高。
進入21世紀,伴隨著網路文學的興起,一些網路武俠寫手開始出現,大陸地區也出現了專門刊登武俠小說的刊物,武俠小說創作群體開始轉向大陸。1999年《大俠與名探》在上海創刊,2001年《今古傳奇‧武俠版》在武漢創刊,2002年《武俠故事》在鄭州創刊,這些雜誌都對武俠小說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新新武俠」「新世紀武俠」「網路武俠」的名稱,在這一時期誕生。
2004年,「大陸新武俠」的概念被學者提出,「大陸新武俠」具備了明確的智性氛圍和主體意識,代表作家鳳歌、滄月、小椴、江南、時未寒、小非、沈瓔瓔、王展飛、方白羽、燕壘生、慕容無言等人,為中國武俠小說的發展開拓出一方新天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s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