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712周作人作品精選12:語絲漫談【經典新版】

出版類型:文學小說
書系列別:文學大師經典新版
書系編號:Tg712
書籍名稱:周作人作品精選12:語絲漫談【經典新版】
作  者:周作人
譯  者:
定  價:$300元
開本尺寸:正25K-21〈長〉*15〈寬〉
裝訂頁數:平裝本-304頁
ISBN:978-986-352-981-1
原印條碼:978-986-352-981-1
CIP碼:855
出版日期:2021.04.20
訂購網站:www.eastbooks.com.tw

出版重點:
※囊括《木片集》與《過去的工作》共六十四散文,是周作人較為後期的作品,題材包羅萬象,包含〈語絲的回憶〉、〈讀古詩學文言〉、〈焦理堂的筆記〉、〈筆與筷子〉、〈蔡孑民〉等,細數各種文物風俗、草木蟲魚的起源,以及對舊友的濃濃懷念。
※你知道筷子的起源嗎?毛筆的使用方法竟然與筷子是相通的?現代人洗手洗澡都是用肥皂或沐浴乳,古人洗澡洗手又是用什麼東西呢?平平都是吃點心,南北的點心竟大大不同,差異在哪裡?不倒翁這個玩具,最早竟是拿來勸酒的?世界上究竟有沒有鬼?周作人說他的心中有兩個鬼,這是真的嗎?
※大文豪魯迅之弟,中國最負盛名的散文及文學翻譯家,與胡適並列為新文化運動執牛耳者!獨創的散文風格風靡一時成言志派;並以「人的文學」奠定了五四文學基調。
※周作人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也是懂得生活藝術的作家,他的散文可說是中國白話美文的標準。
※周作人的文章兼具文學性與史料性,親身經歷許多重要歷史事件,如辛亥革命、張勳復辟、新文化運動等,讀其文猶如讀一本中國現代史。

作者簡介:
周作人(1885─1967),號知堂。魯迅(周樹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國著名散文家、思想家及翻譯家,也是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之一。歷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東方文學系主任,燕京大學新文學系主任、客座教授。並曾任新潮社主任編輯。五四運動之後,參與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並與魯迅等創辦《語絲》週刊。他精通日語、古希臘語、英語,並自學世界語。在日本留學期間,與魯迅合作翻譯出版《域外小說集》。主要著作有回憶錄《知堂回想錄》、散文集《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談龍集》、《談虎集》、《看雲集》、《苦茶隨筆》等,詩集《過去的生命》,小說集《孤兒記》,論文集《藝術與生活》、《中國新文學的源流》,論著《歐洲文學史》,文學史料集《魯迅的故家》、《魯迅小說裡的人物》、《魯迅的青年時代》,另有多種譯作。

內文簡介:
周作人散文代表作  超越半世紀的經典
妙語如珠漫談生活  聞人軼事絲絲入扣
載不住的思鄉之愁  談不完的語絲回憶
萬物之源話說從頭  中外趣事談天說地

說起《語絲》,於今已經隔了三十多年的光陰,在中年的人聽來,已有生疏之感,更不要說少年的朋友了,所以一說它的歷史,也不是沒有意義的事吧。——周作人

周作人(1885─1967),號知堂。魯迅之弟,周建人之兄。是著名的散文家、思想家,也是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之一。他與胡適、錢玄同、蔡元培、林語堂等,共同將當時的文壇注入了一股新的風潮。《語絲漫談》內容囊括《木片集》與《過去的工作》兩本文集,是周作人較為後期的作品,題材包羅萬象,包含〈語絲的回憶〉、〈讀古詩學文言〉、〈焦理堂的筆記〉、〈筆與筷子〉、〈蔡孑民〉等共六十四篇散文,細數各種文物風俗、草木蟲魚的起源,以及對舊友的濃濃懷念,充滿了思古之幽情。


《語絲》於1924年在北京創刊,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由魯迅、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等人在北京創辦的一本週刊,發表的文藝作品包括雜文、小品、隨筆,文風潑辣而幽默,自成一派。魯迅說《語絲》的特色便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而本書內容正是秉持此一精神,所談之事雖是如木片碎屑般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帶有無窮的趣味,不只寫景狀物,連蟲魚鳥獸亦能侃侃而談。而他談及舊友蔡孑民、錢玄同、劉半農時,其人物性情更是躍然紙上。

※【名人評價】
胡適:「到現在值得一看的,只有周作人的東西了。」
郁達夫:「中國現代散文的成績,以魯迅、周作人兩人的為最豐富最偉大,我平時的偏嗜,亦以此二人的散文為最所溺愛。一經開選,如竊賊入了阿拉伯的寶庫,東張西望,簡直迷了我取去的判斷。」
楊牧:「周作人是近代中國散文藝術最偉大的塑造者之一,他繼承古典傳統的精華,吸收外國文化的精髓,兼容並包,就格調之成長和拓寬言,同時的散文作家似無有出其右者。周作人之為新文學一代大師,殆無可疑。」

※【周作人名言】
1.自從「洪憲帝制」以後,一般有心的人都覺得中國非有一個大的變更不可,便引起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來了。《新青年》便當了這運動的代言人,標榜民主和科學,對於國內事物凡是舊的都在反對之列,舉凡人家所稱為國粹的,國學,國文,國醫,國術,國劇,都被看作「國滓」,一律予以痛擊。
2.中國向來稱老虎是百獸之王,在《戰國策》裡「狐假虎威」的故事中便已這麼說,但是後來硬把這頭銜送給了獅子,及西洋文學進來,寓言裡往往恭維獅子,自此以後,那百獸之王便由獅子接替了去。
3.我的心中有兩個鬼,一個是流氓鬼,一個是紳士鬼。這如說得好一點,也可以說叛徒與隱士,但也不必那麼說,所以只說流氓與紳士就好了。

※【目錄】
◎【第一卷】憶往集
小引
復辟避難的回憶
語絲的回憶
蔡孑民
錢玄同
劉半農
愛羅先珂
詩人黃公度
讀古詩學文言
唐詩三百首
唐詩易解
杜少陵與兒女
希臘神話
關於目連戲
喜劇的價值
鍾馗送妹

◎【第二卷】童趣集
農曆與漁曆
冬至九九歌
墟集與廟會
拂子和麈尾
筆與筷子
牙刷的起源
澡豆與香皂
踏槳船
泥孩兒
不倒翁
糯米食
茶湯
南北的點心
桃子

◎【第三卷】龍獸集
蝙蝠和貓頭鷹
麟鳳龜龍
烏鴉與鸚鵡

揚子?
人熊
猩猩的故事
犀牛
關於河馬
大蟲及其他
狼的故事
孫仲容論動物
避諱改姓
夸父追日
無鬼論
兩個書家
題畫
蘭亭舊址
賽普勒斯

◎【第四卷】悠然集
關於竹枝詞
談胡俗
關於紅姑娘
石板路
再談禽言
關於遺令
讀書疑
東昌坊故事
焦里堂的筆記
凡人的信仰
餅齋的尺牘
實庵的尺牘
曲庵的尺牘
過去的工作
兩個鬼的文章

※【內文試閱】
世人常說,老年人喜歡回憶舊事,既然大家多是這麼說,當然有一定的真實性。可是在我個人說來,卻未必真是如此。我回顧過去的六十多年,正是中國多災多難的時節,單舉出犖犖大者來說,前清甲申(一八八四)的中法之戰,甲午(一八九四)的中日之戰,接著是庚子(一九??)的義和團事件,吃了帝國主義者很大的虧。
國內的事有辛亥(一九一一)革命後的不安和洪憲帝制事件,北洋政府的爭權,釀成張勳復辟以及一連串的皖直奉直之戰,都是在北京一帶發動的。這些事件都已過去了,現在三十歲以下的青年一樣都沒有碰到,這是很幸運的,我們只有羡慕他們,對於自己不愉快的經驗毫無可以留戀的地方。不過從別方面來說,知道一點也並不是全無用處的,特別是對於沒有經驗過這些事情的青年們。我於一九一七年來到北京,那洪憲的一幕已經過去,就我所知道的事情來說,只好從張勳的復辟說起了。
我於一九一七年即民國六年的四月來到北京,正是黎元洪當大總統,段祺瑞當國務總理,摩擦得很厲害的時候,各省的督軍都同段是一氣的,出來說話給他撐腰,由江蘇的張勳和安徽的倪嗣沖為頭,開了督軍團會議,而且這班軍閥逐漸由徐州來到天津,末了張勳終於帶了他的辮子兵入駐北京了。
本來我們坐火車路過徐州,看見車站上拖了辮子扛著槍的兵便覺得恐怖,現在卻開到北京來了,就駐紮在天壇裡。我那時是在北京大學附設的國史編纂處任事,有一天特地跑去找校長蔡孑民,問他對於時局的看法,他也不說好壞,只簡單明瞭的回答,只要不復辟,他總是不走的。這話的預兆雖然不大好,但多少總給了我們一點安心。這記得是六月二十六日的事情。
七月一日是星期日,因為是夏天,魯迅起來得相當的早,預備往琉璃廠去。給我們做事的會館長班的兒子進來說道,外邊都掛了龍旗了。這本來並不是意外的事,但聽到了的時候,大家感到滿身的不愉快。
當時日記上沒有記得詳細,但是有一節云:「晚飲酒大醉,吃醉魚乾,銘伯先生所送也。」這裡可以看見煩悶的情形。魯迅的有些教育界的朋友最初打算走避,有的想南下,有的想往天津,但是三四天裡軍閥中間發生分裂,段祺瑞在馬廠誓師,看來復辟消滅只是時間問題,我們既然沒有資力遷移,所以只好在北京坐等了。
段派李長泰的一師兵逐漸逼近北京,辮子兵並不接戰,只向城裡退,結果是集中在外城天壇和內城南河沿張勳的住宅附近一帶。從六日起,城內的人開始往來逃難,怕的不是巷戰的波及,實在還是怕辮子兵的搶劫罷了。我們也於七日由會館搬往東城,日記上記的很簡單,略抄錄數項如下:
「七日晴,上午有飛機擲彈於宮城。十二時同大哥移居崇文門內船板胡同新華飯店。」
「九日陰,夜店中人警備,云聞槍聲。」
「十二日晴,晨四時半聞槍炮聲,下午二時頃止,聞天壇諸處皆下,復辟之事凡十一日而了矣。晚同大哥至義興局吃飯,以店中居奇也。」
案義興局係齊壽山君家所開的店鋪,在東裱褙胡同。
魯迅日記第六冊同日所記可供比較參考:
「十二日晴,晨四時半聞戰聲甚烈,午後二時許止,事平,但多謠言耳。覓食甚難,晚同王華祝,張仲蘇及二弟住義興局,覓齊壽山,得一餐。」至十四日,遂由新華飯店複搬回會館來了。
那一天裡槍炮聲很是猛烈,足足放了十小時,但很奇怪的是,死傷卻是意外的稀少,謠言傳聞說都是朝天放的,死的若干人可能都是由於流彈。
東安門三座門在未拆除之前,還留下一點戰跡,在它的西面有些彈痕,乃是從南河沿的張公館向著東南打過來的。燒殘的張公館首先毀去,東安門近年也已拆去,於是這復辟一役的遺跡就什麼都已看不到了。


語絲的回憶

說起《語絲》,於今已經隔了三十多年的光陰,在中年的人聽來,已有生疏之感,更不要說少年的朋友了。但是提及魯迅與「正人君子」的鬥爭,卻以這為根據地,所以一說它的歷史,也不是沒有意義的事吧。
「五四」原是學生的愛國政治運動,由大學生開始,漸及中小學,末了影響及於工商界,要罷市罷工表示援助,這才算順利成功,沒有什麼犧牲。這件事表面上是結束了,影響卻是很廣大,浸滲得很深,接著興起了所謂新文化運動,這名稱不算怎麼不恰當,因為它在文化上表現出來,也得到不小的結果。這以前有《新青年》和《每週評論》,差不多是孤軍奮鬥,到了五四以後才成為「接力戰」的狀態,氣勢便雄厚起來了。《語絲》乃是其中的一支隊伍,可是要說它成立的緣因,卻非得從《晨報副刊》講起不可。
魯迅逝世二十周年紀念的前後,有好些講《語絲》的文章發表,就我所見到的來說,寫得最好的要算章川島,孫伏園,他們都是參與這刊物發刊的事的。《晨報》本來是研究系的政黨機關報,但是五四時期也相當援助這個運動;孫伏園因羅家倫關係進了《國民公報》,後轉入晨報社,主管第五版,登載些隨感雜文,魯迅也時常投稿,很有點新氣象。
孫伏園後來主編新增的副刊,益得發揮他的編輯手段,聲價日增,魯迅有名的《阿Q正傳》,就是在那上邊上發表的。可是後來孫伏園被排斥去職,由陳源的友人徐志摩繼任,於是《晨報副刊》全然改換了一副面目,差不多成為《現代評論》的日刊了。
孫伏園失了職業,於他固然很是困難,但不久由邵飄萍請去,擔任《京報副刊》的編輯。可是以前在《晨報副刊》寫文章的人終有點不平,計畫自己來辦一個小刊物,可以自由發表意見。查日記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四日項下云:
「下午至東安市場開成北號樓上,同玄同,伏園,川島,紹原,頡剛諸人,議出小週刊事,定名曰『語絲』,大約十七日出版,晚八時散。」
十一月十六日項下云:「下午至市場赴語絲社茶會,至晚飯後始散。」
那一天是星期,可見後來《語絲》是改在星期出版了。
同人中本來還有劉半農,林語堂,俞平伯等人,那一天不知何以不見。
記得刊物的名字的來源,是從一本什麼人的詩集中得來,這並不是原就有那一句話,乃隨便用手指一個字,分兩次指出,恰巧似懂非懂的還可以用。這一個故事,大概那天與會的人都還能記得。至於第一期上的發刊詞,係大家叫我代擬,因為本來說不出一個什麼一定的宗旨,所以只好說得那麼籠統,但大體上也還是適合的。到後來和《現代評論》打架的時候,《語絲》舉出兩句口號來:「用自己的錢,說自己的話」,也還是同樣的意思,不過針對《現代評論》的接受官方津貼,話裡有刺罷了。
《語絲》的文章古今並談,莊諧雜出,大旨總是反封建的,但是等到陳源等以「正人君子」的資格出現,在《現代評論》上大說其「閒話」,引起魯迅的反擊,《語絲》上這才真正生了氣,所以回憶《語絲》這與「女師大事件」是有點分不開的,雖然後來在國民黨所謂清黨時期也很用了一點氣力。
陳源的文章說俏皮話的確有點工夫,就只可惜使用在斜路上,為了替代表封建勢力的女校長說話,由俏皮而進於刻薄卑劣,實在夠得上「叭兒狗」的稱呼,但是如果不是魯迅的這枝剛強有力的筆,實在也不容易打倒他。
我自己就曾經吃過一個小虧。有一次陳源對有些人說,現今女學生都可以叫局。這句話由在場的張定璜傳給了我們,在《語絲》上揭露了出來,陳源急了,在《現代評論》上逼我聲明這話來源,本來是要據實聲明,可是張定璜竭力央求,不得不中止了,答覆說出自傳聞,等於認錯,給陳源逃過關了。
張定璜與「正人君子」本來有交情,有一個時期我也由他的仲介與「東吉祥」諸君打過交道,他又兩面拉攏,魯迅曾有一時和他合編過《國民新報》的副刊,也不免受了利用。上邊所說的聲明事件,川島前後與聞,在張定璜不肯負責證明陳源的話的時候,川島很是憤慨,那時語絲社在什?海會賢堂聚會,他就要當場揭穿,經我勸止,為了顧全同事的面子,結果還是自己吃了虧。
女師大事件也是一個大事情,多少有些記憶,但是參與的人現在健在,比我更知道得多,也更可信,所以我還是以藏拙為佳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s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