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153陳墨文化金庸(上冊) X-154陳墨文化金庸(下冊)
出版類型:現代文學
書系列別:風雲現代系列
書系編號:X-153~154
書籍名稱:陳墨文化金庸(上/下冊)
作  者:陳墨
譯  者:
定  價:$340元(單本)
開本尺寸:正25K-21〈長〉*15〈寬〉
裝訂頁數:平裝本-384頁(單本)
ISBN:978-986-352-974-3(上冊)
ISBN:978-986-352-975-0(下冊)
CIP碼:857.9
出版日期:2021.07.20
購書網站:www.eastbooks.com.tw
出版重點:
名家陳墨深研金庸 金庸親邀陳墨評析
縱橫五千年歷史、跨越廣闊疆土
儒佛道皆有、兵法武術不缺
琴棋書畫精通、飲食文化垂涎
金庸小說無奇不有
金庸小說能夠吸引華人,不僅由於它在藝術上的雅俗共賞,更主要的是它能撥動華人民族文化精神世界的隱秘心弦。
深厚文化素養的金庸小說,確實當得華人傳統文化的教科書!
作者簡介:
陳墨,當代著名文學評論家,尤為金庸評論及武俠評論名家。活躍於兩岸三地,著有相關著作無數,包括《張藝謀電影論》、《刀光俠影蒙太奇——中國武俠電影論》、《半間齋影話——陳墨電影評論集》、《陳凱歌電影論》、《影壇舊蹤》、《流鶯春夢——費穆電影論》、《中國電影百年閃回》、《中國武俠電影史》、《中國電影十導演論》、《黃建新的電影世界——成人的遊戲》、《張藝謀的電影世界——青春的呼喊》(新版)、《陳凱歌的電影世界——少年的詩篇》(新版)等。以及金庸小說研究系列:《論劍之譜(上/下)武俠五大家品賞》、《修訂金庸(上/下)金庸小說新版評析》、《金庸筆下人物(上/下)》、《陳墨談金庸》、《細讀神鵰:問世間情為何物》、《〈碧血劍〉拍攝秘笈》、《武俠文宗:金庸小傳》、《新武俠五大家導讀》、《新武俠之趣》、《海外新武俠小說論》、《新武俠二十家》、《陳墨品金庸》、《陳墨賞析金庸》、《陳墨情愛金庸》等。
內文簡介:
讀金庸小說,可以有不同的層次和角度。
可以讀它曲折的傳奇故事,也可以讀它的精彩的細節描寫;可以讀它人物形象的卓越塑造及對心理的深刻表現;也可以讀它的敘事規範和藝術形式方面的獨創性和探索性;可以讀其江湖世界的浪漫情調;也可以讀其對歷史真相所作的種種獨特的、寓言性的深刻揭示……
無論你怎麼讀、讀什麼,你面對金庸的武俠小說,實質上是面對著一種華人文化的奇觀!
金庸的小說之所以能雅俗共賞,是因為他不僅有講述驚險曲折武俠故事的卓越才能,而且有豐厚的傳統文化修養。這使他的小說不僅有十足的武俠味,還有十足的書卷氣。武俠小說寫得有書卷氣並非易事。這需要有足夠的文化修養作為保證,同時還需要有足夠的才華來消化。在某種意義上,金庸的武俠小說堪稱華人傳統文化的「小百科全書」,它們成為海外華僑子女的中文課本,實在毫不稀奇。
【關於金庸】金庸原名查良鏞,生於1924年,卒於2018年,享年94歲。與古龍、梁羽生合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劍客」。亦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有「香江第一健筆」的稱號。他從1955年起陸續創作了無數本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屢屢被改編為電視劇、電影及電玩,對華人影視文化可謂貢獻重大,素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的稱讚。即使地位崇高,仍孜孜不倦,86歲時獲得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創劍橋大學八百年校史上的空前記錄。
※名人推薦:
◎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先生:倘若有人想借文學作品初步瞭解佛道,不妨從金庸的武俠小說入手。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一川先生:金庸作品的特點是用通俗手法表現極深的意義。情節和細節雖然荒誕,但寫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對儒釋道兵等古典文化的神韻有了重新構建,而且作品體現了人的理想性格和對人性的考察,他與別的武俠小說作家不同,靠的是文化。
◎人民大學中文系冷成金先生:金庸的武俠小說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讀者?主要就是它把中國的文化傳統雕刻成了一座玲瓏剃透的雕像任現代人觀賞。在許多地方,金庸把中國的傳統提煉為各種理念,再通過形象把理念表現出來,超越了細節的真實,直接訴諸人們心靈的最高層次。
【目錄】
引  言
◎上卷  文化知識錄
小引
第一章  史
第二章  地
第三章  易
第四章  儒
第五章  佛
第六章  道
第七章  兵
第八章  典
第九章  政
第十章  武
第十一章  醫
第十二章  詩
第十三章  琴
第十四章  棋
第十五章  書
第十六章  畫
第十七章  花
第十八章  酒
第十九章 食
第二十章  俗
第二十一章  雜學與小結
◎下卷   文化精神論
小引
第一章  傳奇
第二章  俠盜
第三章  王霸
第四章  功利
第五章  人神
第六章  名教
第七章  忠孝
第八章  男女
第九章  佛道
第十章  智愚
第十一章  漢夷
第十二章  生存
結語
後記
※【內文試閱】
第一章  史
面對武俠小說而來談史,這多少有些讓人尷尬,但又不能不談。
因為要談到金庸小說與傳統文化的關係,不能不涉及中國歷史。再一個原因,是金庸具有較深的史學修養,而他的小說又涉及了大量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及歷史知識,所以就不能不談,而且還要從這個題目開始。
武俠小說有一個基本的限制,是它的時代背景要限制在以冷兵器為主的時代,因為俠客的內功、輕功再好,再加上十八般兵器樣樣皆通,也無法與槍、炮、手榴彈、炸彈等等火器(熱兵器)抗衡。所以武俠小說基本上是以古代歷史為背景的。
當然,可以有明確的時代背景,也可以沒有。
金庸的小說大部分都有明確的時代背景。除《白馬嘯西風》、《連城訣》、《俠客行》、《笑傲江湖》等幾部作品外,其他的作品都有明確的時代背景。
進而,不但有明確的時代背景,而且還出現歷史人物,並涉及一些歷史事件。金庸小說的特點,是人物不僅活動於江湖之間,而且還活動於江山之間,參與重要的歷史事件,甚至進入朝廷,與許多歷史人物發生緊密的聯繫。
一開始,金庸還只是將歷史作為其武俠小說的一種包裝手段,至多是作為小說情節結構的一種線索或框架,但寫到後來,金庸小說的歷史內容越來越多,以至於要以揭示歷史真相作為小說創作的審美追求和思想焦點。這樣一來,金庸小說與歷史的關係就更加緊密了。
金庸的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就寫到了一個歷史人物,即清朝的乾隆皇帝。作者虛構了一個重要情節,說乾隆是浙江海寧人陳世倌(實有其人)的兒子;又虛構了一個重要的人物,即小說的主人公、陳世倌第三子、乾隆的胞弟陳家洛;還虛構了一個情節,說回部美女香香公主喀絲麗是歷史上有名的乾隆寵愛的香妃。這些虛構,惹得一些歷史學家大為惱火,而作者金庸卻說:「歷史學家當然不喜歡傳說,但寫小說的人喜歡。」(《書劍恩仇錄?後記》)公開表明態度,當然也得到了讀者的諒解和歡迎,覺得金庸對歷史是非不能也,不為也。原因是傳奇小說有自己的規律。 
剛開始的時候,金庸把歷史人物當成一種引信,為的是要讓讀者覺得可信。因而故意讓其筆下的人物——虛構的傳奇人物——與真正的歷史人物攀親道故,拉上關係,叫人不能全信,卻又不能不信。於是作者的目的就達到了。
其實金庸在寫作一部小說之前,總是要熟悉與小說有關的那段歷史,至於用多用少,則要看具體情況而定。例如他的第二部書《碧血劍》就與第一部書大不一樣了。這部書大規模地接觸歷史人物,並以歷史事件為背景、依據及小說的大框架。甚至小說一開頭就顯示出了明確的歷史風貌:
……大明成祖皇帝永樂六年八月乙未,西南海外渤泥國國王麻那惹加那乃,率同妃子、弟妹、世子及陪臣來朝,進貢龍腦、鶴頂、玳瑁、犀角、金銀寶器等諸般物事。成祖皇帝大悅,嘉勞良久,賜宴奉天門。
那渤泥國即今婆羅洲北部的婆羅乃又稱汶萊(渤泥、波羅乃、汶萊以及英語Brunei均係同一地名之音譯),雖和中土相隔海程萬里,但向來仰慕中華。宋朝太平興國二年,其王向打(即蘇丹,中國史書上譯音為「向打」)曾譴使來朝,進貢龍腦、象牙、檀香等物,其後朝貢不絕。
麻那惹加那乃國王眼見天朝上國民豐物阜、文治教化、衣冠器具,無不令他喜歡讚歎,明帝又相待甚厚,竟然留戀不去。到該年十一月,一來年老,二來水土不服,患病不治。成祖深為悼惜,為之輟朝三日,賜葬南京安德門外(今南京中華門外聚寶山麓,有王墓遺址,俗呼馬回回墳),又命世子遐旺襲封勃泥國王,譴使者護送歸國,賞賜金銀、器皿、錦綺、紗羅等物。……(第一回)
這一段史家筆法,寫的也是史實。這樣開頭,為的是要介紹渤泥國與中國交往的歷史,進而寫張朝唐的仰慕中華文化而赴中國求學位功名;進而寫明末衰敗氣象,兵匪一家,張朝唐遭官兵之劫;進而寫到張朝唐躲進主人公袁承志等人的住處。這樣由遠及近廠海外而至海內,明初而至明末,想像中的仰慕而至眼見身處的危境,將明朝中國的歷史勾勒出一個剪影。在巨大的落差之中,寫到主人公袁承志的出現,層層推進,絲絲入扣,叫人不能不信。 
其後的故事當然有實有虛。袁承志的故事當然都是虛的,但他在書中擔任了雙重角色,一是報仇雪恨的主人公(虛構),一是歷史的導遊。書中詳細地介紹了袁崇煥的事蹟,以及袁崇煥的舊部薊鎮副總兵朱安國等人成立了「山宗」(即袁崇煥之「崇」字拆開);介紹了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及其部下李岩、劉宗敏、牛金星、田見秀;寫到了明朝皇帝崇禎及誠王、太監曹化淳;寫到了滿清首領皇太極、多爾袞及明朝降將洪承疇、祖大壽及范文程、寧完我……等人,一共寫了數十位歷史人物。
而且書中寫到了皇太極之死、李自成進京、崇禎自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等重大的歷史事件。至於袁崇煥當年往事,雖由側面憶及,卻是有頭有尾,甚至連戰況、奏章、死因、死時情形以及死後的種種線索都寫到了。不僅將明末清初的歷史概況寫得清清楚楚,將明、闖、清三方面的政治、軍事勢力也寫到了。甚而還不時地抽出空來介紹一些更詳細的歷史背景及歷史人物的生平資料。如書中寫到袁崇煥部下抗清大將孫祖壽 (書中人物孫仲壽的哥哥,小說由其弟寫到其亡兄)時道:
……孫祖壽慷慨重義,忠勇廉潔,《明史》上記載了兩個故事:
孫祖壽鎮守固關抗清時,出戰受傷,瀕於不起。他妻子張氏割下手臂上的肉,煮了湯給他喝,同時絕食七日七夜,祈禱上天,願以身代。後來孫祖壽痊癒而張氏卻死了。孫祖壽感念妻恩,終身不近婦人。
他為大將時,有一名部將路過他昌平故鄉,送了五百兩銀子到他家裡。在當時原是十分尋常之事,但他兒子堅決不受。後來他兒子來到軍中,他大為嘉獎,請兒子喝酒,說:「不受賄金,深得我心。倘若你受了,這一次非軍法從事不可。」《明史》稱讚他:「其秉義執節如此。」(第一回)
這不僅不像是武俠小說,,甚至也不像是歷史小說,而乾脆是歷史資料。《碧血劍》中,像這樣的段落有多處。
只不過,作者過多地關注歷史和歷史人物,固然使我們談史時眉飛色舞,但小說本身卻不免要大受影響。作者對小說中的傳奇主人公的形象本身關注得不夠。幾乎變成了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的附庸。因此這部小說的藝術水準不算太高。
第三部書《雪山飛狐》又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乾脆避開歷史人物,專寫江湖傳奇。作者在小說的敘事技巧上也下了不少功夫,雖然寫得還算不錯,但畢竟沒有發揮作者的真正長處,即與歷史的大背景結合起來,寫出從江山廟堂到江湖民間的廣闊時空,任大手筆縱橫馳騁。所以,嚴格地說,這一部書也算不得金庸的代表作。
到第四部書《射雕英雄傳》,金庸才算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對歷史與傳奇的結合,更加得心應手。小說的主幹,是南宋時期的江湖故事,但從靖康之恥到武穆(岳飛)蒙冤,以及宋、金對抗的歷史背景都是一清二楚。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君臣醉生夢死,金朝統治者野心勃勃,氣勢洶洶,對比分明。如書中有這樣一段:
……只聽完顏洪烈道:「我大金正隆年間,金主亮見到柳永這首詞,對西湖風景欣然有慕,於是當派遣使者南下之時,同時派了一個著名畫工,摹寫了一幅臨安城的山水,並圖畫金主的狀貌,策馬立在臨安城內的吳山之頂。金主在畫上題詩道:『萬裡車書盡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楊康讚道:「好豪壯的氣慨!」郭靖聽得惱怒之極,只捏得手指格格直響。
完顏洪烈歎道:「金主亮提兵南征,立馬吳山之志雖然不酬,但他這番投鞭渡江的豪氣,卻是咱們做子孫的人所當效法的。他曾在扇子上題詩道:『大柄若在手,清風滿天下』,這是何等的志向!」(第二十三回)
《射雕英雄傳》中真正寫得完整而又出色的,是蒙古部落統一的歷史。成吉思汗及其部將博爾術、博爾忽、木華黎;者別(書中寫作哲別),成吉思汗的兒子術赤、窩闊台、察哈台、拖雷,成吉思汗的政敵王罕、札木合……等蒙古史上數十位著名的歷史人物,在書中都被寫到了。從成吉思汗(鐵木真)發跡之前、家族衰落、妻小蒙難,以至最後統一蒙古;征伐四方,基本上都是按史實寫的。書中還專門寫了成吉思汗召見長春真人丘處機的一段史實,連成吉思汗寫給丘處機的信也按原件錄下不誤。
金庸寫史,雖然只是作為傳奇小說的一種結構框架、外層包裝、情節因素,但具體而微,卻是一絲不苟,不論是包裝、框架或情節,關鍵之處都加上注釋、說明。這在一般的武俠小說中是少見的。如《射雕英雄傳》中第三十七回寫到成吉思汗遠征西域大國花刺子模國時,回後有注:「花刺子模為回教大國,國境在今蘇聯南部、阿富汗、伊朗一帶。撒麻爾罕城在今蘇聯烏孜別克共和國境內。據《元史》載,成吉思汗攻花刺子模國舊都玉龍傑赤時,曾以石油澆屋焚燒,城因之破」。
在寫到成吉思汗召見長春真人丘處機這一情節時,先是在書中注明信是據史籍抄錄,後又注道:「據史籍載:丘處機與成吉思汗來往通信三次,始攜弟子十八人經崑崙赴雪山相見。弟子李志常撰有《長春真人西遊記》一書,備記途中經歷,此書今尚行世。」
《神雕俠侶》中雖少寫到宋、金朝廷及其歷史人物,但仍繼《射雕》之體系,寫了全真教主王重陽及全真七子等歷史人物,還寫了蒙古王子忽必烈(此即中國元朝的創立者)及蒙古  皇帝蒙哥,在寫到楊過用石頭擊斃蒙哥的情節之後,書中加了一個長注:
……《元史?本紀》卷三載:「憲宗諱蒙哥,睿宗拖雷之長子也……九年二月丙子,帝悉率諸兵……丁丑,督諸軍戰城下……攻鎮西門、攻東新門、奇勝門……攻護國門……登外城,殺宋兵甚眾……屢攻不克……癸亥,帝崩。帝剛明雄毅,沉斷而寡言……御群臣甚嚴。」  
《續通鑒》:「蒙古主屢督諸軍攻之,不克……蒙古主殂……史天澤與群臣奉喪北還,於是合州圍解。」
《續通鑒考異》:「元憲宗自因頓兵日久,得疾而殂。《重慶志》謂其中飛石……今不取。」
依歷史記載, 憲宗係因攻四川重慶不克而死,是否中飛石,史書亦記載各異。但蒙古軍、宋軍激戰最久,戰況最烈者係在襄陽,蒙古軍前後進攻數十年而不能下。為增加小說之興味起見,安排為憲宗攻襄陽不克,中飛石而死,城圍因而得解。(第三十九回)
這一段簡直像史學論文之注,表明金庸既要讓讀者讀到好的傳奇故事,又不願混淆歷史是非。表明金庸並不只是完全不顧歷史來虛構傳奇的故事。金庸有時直面歷史,表現出了驚人的準確性及嚴格要求。
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對明教的描寫就是一例。這部以明教教主張無忌這一虛構人物為傳主的小說,自然少不了對明教——魔教——的描寫。一開始可謂雲遮霧罩,使讀者又以為是荒誕不經的虛構傳奇。到了第二十五回書,明教光明左使楊逍向張無忌出示了他的《明教流傳中土記》一書,才使讀者(包括張無忌)看到了明教的真相。
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於唐武后延載元年傳入中土,其時波斯人拂多誕持明教「三宗經」來朝,中國人始習此教經典。唐大曆三年六月二十九日,長安洛陽建明教寺院「大雲光明寺」。此後太原、荊州、揚州、洪州、越州等重鎮,均建有大雲光明寺。至(唐)會昌三年,朝廷下令殺明教徒,明教勢力大衰。自此以後,明教便成為犯禁的秘密教會,歷朝均受官府摧殘。明教為圖生存,行事不免詭秘,終於摩尼教這個「摩」字,被人改為「魔」字,世人遂稱之為魔教。小說中接著寫道:
……張無忌讀到此處,不禁長歎,說道:「楊左使,本教教旨原是去惡行善,和釋道並無大異,何以自唐以來,歷朝均受慘酷屠戳?」楊逍道:「釋家雖說普渡眾生,但僧眾出家,各持清修,不理世務。道家亦然。本教則聚集鄉民,不論是誰有甚危難困苦,諸教眾一齊出力相助。官府欺壓良民,什麼時候能少了?什麼地方能少了?一遇到有人被官府冤屈欺壓,本教勢必和官府相抗。」張無忌點了點頭,說道:「只有朝廷官府不去欺壓良民,土豪惡霸不敢橫行不法,到那時候,本教方能真正的興旺。」
楊逍又道:「本教歷代均遭嚴禁,但始終屹立不倒。南宋紹興四年,有個官員叫做王居正,對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說到本教之事,教主可以一觀。」說著翻到書中一處,抄錄著王居正那道奏章。
張無忌看那奏章中寫道:「伏見兩浙州縣有吃菜食魔之俗。方臘以前,法禁尚寬,而事魔之俗猶未至於甚熾。方臘之後,法禁愈嚴,而事魔愈不可勝禁……臣聞事魔者,每鄉每村一二桀黠,謂之魔頭,盡錄其村鄉姓氏名字,相與詛盟為魔之黨。凡事魔者不肉食。而一家有事,同黨之人皆出力相賑恤。蓋不肉食則費省,費省故易足。同黨則相親,相親則相恤而事易濟……」張無忌讀到這裡,說道:「那王居正雖然仇視本教,卻也知本教教眾節儉樸實,相親相愛。」
他接下去又看那奏章:「……臣以為此先生導其民使相親相友相助之意。而甘淡薄,教節儉,有古淳樸之風。今民之師帥,即不能以是為政,乃為魔頭者竊取以瞽惑其黨,使皆歸德於其魔,於是從而附益之以邪僻害教之說。民愚無知,謂吾從魔之言,事魔之道,而食易足、事易濟也,故以魔頭之說為皆可信,而爭趨歸之。此所以法禁愈嚴,而愈不可勝禁。」……(第二十五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s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