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系列別:風雲歷史文學
書系編號:T-+40-44
書籍名稱:清朝的皇帝(1-5)【經典新版】
作  者:高陽
定  價:$280元(單書)
開本尺寸:正25K-21〈長〉*15〈寬〉
裝訂頁數:平裝本-352頁
ISBN:978-986-352-775-6
原印條碼:978-986-352-775-6
CIP碼:863.57
出版日期:2019.12.20
購書網站:www.eastbooks.com.tw

出版重點:
※是誰統一女真族,打下大清基礎?又是誰將帝國改名大清,確立了國號?大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是誰?他又為大清做了些什麼?
※高陽多年研究清史,精通清朝歷史掌故,他一一細數大清歷代諸位皇帝的行誼,並針對清史中的疑點亦作出深入精闢的分析,讀者可從高陽的筆下了解大清由盛轉衰的原因,愛好歷史類讀物的讀者絕不可錯過!
※「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處有高陽,以歷史入小說,以小說述歷史!」高陽的小說一向以真實歷史為背景,而《清朝的皇帝》更是以大清歷代皇帝為主角,細數歷代皇帝功過評價,分析各朝未解懸案,可說是傾高陽畢生之力的代表巨作!

作者簡介:
高陽(1926~1992)。本名許晏駢,浙江杭州人。曾任《中華日報》主編。1984年並獲中山文藝獎的文藝論著獎。擅寫歷史小說,也是著名的「紅學」專家。高陽的歷史小說,享譽當代文壇,其作品的最大特色便是「以歷史入小說,以小說述歷史」,從考據中探索歷史的真相,並將求證所獲的資料用於小說之中,使其作品更具深度與意義。因其作品流傳廣大,乃有「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處有高陽」之說,高陽譽滿海峽兩岸,由此可見。

內文簡介:
大清皇朝共歷經11位皇帝,
哪個皇帝最有謀略?又是誰最無能?
《延禧攻略》中的乾隆皇果真好大喜功?
《後宮甄嬛傳》的雍正帝既冷酷又無情?
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國是如何從盛極走向衰微?
大清歷史上又有多少令後世眾說紛紜的懸案?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康雍乾三朝盛世國力更勝大唐
統一滿漢蒙回藏多民族的格局
與列強簽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高陽多年研究代表巨著,細述大清歷代皇帝行誼,
文人士子讀史必備參考,愛好歷史書者不可不讀。
自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定國號為「大清」,至末代皇帝溥儀宣布退位為止,一個長達兩百六十八年的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畫下了最後精彩的一筆。從開國賢主的勵精圖治,到康熙、雍正、乾隆的極盛巔峰,再到清末列強環伺、內憂外患不斷,大清共歷經十三個皇朝、十一位皇帝,它是如何從盛極走向衰微?

◎清太祖——愛新羅覺‧努爾哈赤(1559~1626)
大清江山的奠基者,統一女真,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後,遷都瀋陽。次年於寧遠城之役被明將袁崇煥砲石擊傷。憂憤而死。大清建立後,尊為清太祖。
◎清太宗——皇太極(1592~1643)
大清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第八子。改國號為大清,改女真族為滿族,為後來大清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堅實基礎。
◎清世祖——順治(1638~1661)
皇太極第九子。六歲登位,由叔父多爾袞和堂叔濟爾哈朗攝政,是大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在位十八年。其死因及與董小宛的情緣,是後世史家研究考證的焦點。
◎清聖祖——康熙(1654~1722)
大清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開創大清盛世。智擒鰲拜,撤除三藩,南收台灣,北拒沙俄,西征蒙古,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
◎清世宗——雍正(1678~1735)
康熙第四子。在位十三年。力求改革,工於心計,創設軍機處。另平定青海,安定西藏,行改土歸流政策,鞏固邊疆安定,為乾隆創建大清盛世奠定雄厚的實力。
◎清高宗——乾隆(1711~1799)
雍正第四子。在位六十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以及實際掌權(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然好大喜功,自號「十全老人」,曾六下江南,晚年寵重用貪官和珅,王朝逐漸走向衰敗。
◎清仁宗——嘉慶(1760~1820)
乾隆第十五子。在位二十五年。最著名的政績,剷除貪官和珅,使國庫歲入七千萬。屬勤政圖治的守成之君,然積重難返,白蓮教等民變迭起。
◎清宣宗——道光(1782~1850)
嘉慶次子。是清朝歷史上僅有一位以嫡長子身分繼承皇位的皇帝。在位三十年。以儉德著稱。他處於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一即位即面臨內憂外患,因鴉片戰爭,與英國簽下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清文宗——咸豐(1831~1861)
道光四子,三十歲即崩逝,在位僅十一年。登基正值大清國庫空虛,軍伍廢弛,吏治腐敗之時,加之天災不斷,太平天國起義,對外則簽定許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清穆宗——同治(1856~1875)
咸豐獨子。六歲即位,在位十三年。慈禧垂簾聽政至同治十二年方才親政,次年即抑鬱以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當朝重臣。曾辦洋務新政,號稱「同治中興」。
◎清德宗——光緒(1871~1908)
醇親王之子,慈禧外甥,在位三十四年。登基時只有四歲,由慈禧掌政,至光緒十六歲時方才親政。因啟用康有為等人變法,史稱「百日維新」,然遭守舊派反對,不幸失敗。歷經八國聯軍,最後被軟禁於瀛台,終飲恨病逝。大清王朝亦瀕於覆滅邊緣。

 

【目錄】
第一章 皇帝的種種
第二章 愛新覺羅的祖先
第三章 太祖——努爾哈赤
太宗——皇太極
第四章 世祖——順治皇帝
第五章 聖祖——康熙皇帝
第六章 世宗——雍正皇帝
第七章 高宗——乾隆皇帝
第八章 仁宗——嘉慶皇帝
第九章 宣宗——道光皇帝
第十章 文宗——咸豐皇帝
第十一章 穆宗——同治皇帝
第十二章 德宗——光緒皇帝
「清朝的皇帝」簡表
後記


內文精摘:

一、皇帝的種種
清朝自康熙年間發生奪嫡的糾紛以後,不建儲位,成為定制,從而又建立了立賢不立長的制度,因此,每一個皇子都可能是未來的皇帝;也因此,皇帝的種種,須從出生寫起。
關於妃嬪召幸,有好些有趣而不經的傳說,既屬不經,雖然有趣,我亦不便介紹。不過,皇后及有位號的妃嬪,各有固定的住所;皇帝某日宿於某處,或召某妃嬪至某處共度良宵,作為太監最高辦事機構的「敬事房」必然「記檔」,因而當妃嬪發覺懷孕時,可以查得受孕的日期。
妃嬪一證實懷了孕,自有太醫院的御醫定期「請喜脈」,服安胎藥;到得將次足月時,內務府就要「傳婦差」了,首先是選「奶口」,其次是找穩婆,都由「上三旗包衣」的妻子中選取。
出生以後,由敬事房通知內務府記入「玉牒」。所謂「玉牒」者,即是皇室的家譜。愛新覺羅氏大別為兩類,凡是太祖的子孫稱「家室」,太祖兄弟的子孫稱「覺羅」。腰帶分黃、紅兩種,所以俗稱家室為「黃帶子」,覺羅為「紅帶子」。玉牒的封面亦如其色,家室是黃色封面,覺羅是紅色封面,不妨稱之為黃簿、紅簿。
皇子皇女當然記入黃簿,主要內容是性別、生母名氏、位號、第幾胎、出生年月日時,還有收生穩婆的姓氏,以便出糾紛時可以追查。
然後是命名,時間早晚不一,有些出生未幾即行夭折,既無名氏,亦未收入玉牒敘排行的,在康熙年間是常有之事。命名之制,至康熙皇長子胤禔出生始有明文規定,上一字用「胤」;下一字用「示」字旁,由內閣選定偏僻之字,奏請硃筆圈定。需用偏僻字者,因為此皇子將來可能成為皇帝,便於臣民避諱。自康熙朝以後,命名字派如下:
一、雍正:上「胤」、下「示」字旁。
二、乾隆:上「弘」、下「日」字旁。
三、嘉慶:上「顒」、下「玉」字旁。
四、道光:上「綿」、下「豎心」旁。
五、咸豐:上「奕」、下「言」字旁。
六、同治:上「載」、下「三點水」旁。
七、光緒:同上。
八、宣統:上「溥」、下「人」字旁。
至道光以後,有一不成文的規定,非帝系命名下一字,不用特定的偏旁。由此可知,慶王奕劻之子載振與同治、光緒為兄弟,但不同祖;溥儒與溥儀為兄弟,且皆為道光的曾孫──我請讀者注意皇室的制度,就因為在細節上亦能顯示若干情況,自有助對清朝皇帝的深入瞭解。
皇子一到六歲,開始上學。讀書之處名為「上書房」,在乾清門右面,書房很大,除皇子外,近支親郡王之子亦在此上學。上書房設「總師傅」一人,特簡翰林出身的大學士或尚書充任;「師傅」若干人,亦非翰林不得任此差。入學時,皇子向師傅一揖,師傅立受。
除讀漢文以外,皇子尚須學習「清書」,又稱「國語」,即是滿洲語文;教清書及騎射的都是滿員,稱為「諳達」或「俺答」,皆為滿洲話的音譯。滿洲人管西席叫「教書匠」,所以對諳達的禮數遠不及對師傅。不過教騎射特簡一二品滿員為「壓馬大臣」,等於諳達的首腦,主要的職司是負責習騎射時的安全措施。
清朝對皇子教育頗為看重,除特派近支親貴「稽查上書房」以外,皇帝萬歲之暇,亦常至上書房巡視,或出題考課,有獎有罰。所以清朝的皇子一旦接奉大統,都能親裁奏摺。
而盡心啟迪的師傅,遇到得意門生而為天子,不但一世尊榮,而且會蔭及子孫;因為皇帝為報答師門,對受業師傅的子孫,每每特加青眼。由此可知,在上書房當師傅,必然希望自己的學生是皇位的繼承者,甚至為學生設計取得皇位;如杜受田之與咸豐,就是一個很有名的故事。
道光末年,杜受田入值上書房,皇子受學者為文宗行四、惇王行五、恭王行六、醇王行七。文宗居長,且為孝全成皇后所出,大位有歸,自不待言;但文宗兄弟中,資質以皇六子奕訢為最佳,亦最得宣宗鐘愛,因而不斷在考慮是否應該改變初衷,傳位於奕訢?
這種意向漸漸外露,文宗頗以為憂。有一年四月間,宣宗攜諸皇子行圍──打獵;駕出前夕,杜受田問文宗:「四阿哥明天扈從行圍,應有所自見?」
文宗答說:「是的,所以我最近勤練火器。」火器就是洋槍。
「四阿哥錯了!只該立馬靜觀,端槍不動。」
「請問師傅,這有說法嗎?」
「自然。」
杜受田密密教導了一番,文宗心領神會,欣然稱謝。及至到了圍場,他如師傅之教,只靜靜看諸弟追奔逐北,將一管槍平放在馬鞍上,始終不動。
「你怎麼不下手?」宣宗奇怪地問。
「回阿瑪的話,時值初夏,百獸蕃育,獐兔懷孕的很多,打死了有傷天和。而且,兒子亦不願跟弟弟們在這上頭爭一日之短長。」
宣宗一聽這話,認為他有人君之度,立即打消了「易儲」的念頭,大為誇獎,說他是「仁人之心」,又說他「友愛」。凡此反應,都是杜受田預期一定會發生的效果。
文宗對杜受田的恩禮,亦可謂至矣盡矣。他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即位之初,即有上諭,杜受田賞加太子太保銜;杜父杜翮原任禮部侍郎,年逾八旬,賞頭品頂帶,太子太保銜。杜受田三月由左都御史兼署吏部尚書,五月調刑部尚書,七月加二級;咸豐元年五月升協辦大學士管理禮部事務。
於此,我要順便介紹「入閣拜相」的制度。
清朝的內閣,至嘉道以後形成定制,四大學士兩協辦,大致滿漢各半。由尚書一升協辦,即為「入閣拜相」;稱謂與大學士相同,名為「中堂」。但協辦升大學士容易,而尚書升協辦較難。道理很簡單,大學士缺多,協辦缺少。通常在尚書這個階段迴翔盤旋,總須十年八年之久,到得調任吏部尚書,方取得升協辦大學士的資格。杜受田於道光二十四年由戶部侍郎升左都,同年十二月升工部尚書,其間因故「奪俸二年」,不計年資;至咸豐元年五月升協辦,實際年資不足五年,且由刑尚晉升,皆非尋常。
咸豐二年四月,杜受田奉命偕恭王的老丈人福州將軍桂良,處理江蘇、山東水災以後的河工、漕運等事宜,歿於清江浦。文宗震悼,硃批遺疏云:「憶昔在書齋,日承清誨,銘切五中。自前歲懍承大寶,方冀贊讓帷幄,讜論常聞,詎料永無晤對之期。十七年情懷付於逝水,嗚呼,卿之不幸實朕之不幸也。」遣詞用字,別具深情。
至於恤典之優隆,遠軼常規。以協辦照大學士例賜恤,自不足為奇;入祀賢良祠,亦不算例外,贈太師、諡文正,則非同等閒。更有一事,在漢大臣可謂異數,即靈柩准入京城治喪。
杜受田是山東濱州人,其時因洪楊之亂,迎養老父,住在京師,所以杜受田靈柩須移京治喪。過去遇有此種情況,都是在城外找寺院停靈開弔,從無靈柩入京城之例。至於諡文正,上諭謂援嘉慶年間大學士朱珪之例。朱珪亦為帝師,當和珅用事時,仁宗亦頗受威脅,朱珪多方衛護,情事與杜受田相類。但經朱、杜二人創下例子,以後凡為帝師,皆有諡文正的可能,李鴻藻以為同治啟蒙得諡文正,猶有可說;至孫家鼐亦諡文正,則末世名器必濫,不足為貴。
當杜受田病歿時,杜翮年近九旬,猶住京邸,文宗為這位「太老師」設想,亦無微不至。當時杜受田長子杜翰,方任湖北學政,應該由在京的次子杜堮至清江浦迎靈;顧念杜堮須在京侍奉祖父,特命杜翰扶柩回京。對杜堮則賞加禮部尚書銜,以為慰藉,其後更賞食全俸。杜受田的三個孫子均欽賜舉人,准予一體會試。
杜翰在道光二十九年以檢討放湖北學政,本是宣宗對杜受田的酬庸,及至丁憂服闋、補官升官的經歷,在有清一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首先,以檢討放學政,便是異數。學政為「差使」,三年差滿,回京覆命,應該仍回本職。杜翰道光二十九年放湖北學政,當咸豐二年七月丁憂,亦正是差滿之時。但丁憂守制,照例二十七個月方為「服闋」,而杜翰只守了一年的制,是由於其時匪氛方熾,以「墨絰從軍」之例,如曾國藩便依此例「奪情」,奉旨領團練赴湘北剿賊。杜翰於咸豐三年十一月補右春坊右庶子,這是早在杜受田病歿,恩詔中便許下的諾言。自從七品的翰林院檢討,一躍而為正五品詹事府的庶子,不止連升三級,是連升五級。
照正常的升遷程序,就算一帆風順,毫無頓挫,自檢討至庶子,至少越過了從六品贊善、正六品中允、從五品洗馬道三個階段。而這三個階段,起碼要十年的工夫。
翰林為清貴之職,如果始終為文學侍從之臣,則自庶吉士「留館」,二甲授職編修,三甲授職檢討,至正二品的內閣學士,內轉侍郎,外放巡撫,可決其必將大用。但在翰林院的官職上,除狀元特授「修撰」為正六品以外,編檢皆為七品;再上面便是從四品的「侍讀」、「侍講」,七品何能一升便到四品?是故編檢至相當年資,一定要出翰林院,其出路有三:一是外放知府;二是轉「科道」成為言官;三仍是翰林,但必須轉至詹事府。
詹事府為東宮官屬,清朝自康熙以後既不立儲,詹事府便成贅疣;而所以保存者,即是為了翰林升遷,必須有此人事上的管道之故。
詹事府下設左右春坊,其職屬有左右贊善,再上左右中允,再上左右庶子;庶子之上,便是詹事府的「堂官」,稱為正詹事、少詹事,簡稱正詹、少詹。
贊善,中允都是六品,正合編檢升任,因此編檢出翰林院,而仍任清秘之職,稱為「開坊」。當翰林「留館」,「開坊」是兩大關;但開坊以後,升至從五品的詹事府司經局洗馬,又是一大關。因為洗馬應升的官職為五品左右庶子,通政使參議,光祿寺少卿等,照吏部的則例,競爭者極多,而洗馬往往落空,故有「一洗凡馬萬古空」之號。
而翰林一當到庶子,則出路甚寬,熬到這一地步,亦有一句成語形容,名為「九轉丹成」;轉者吏部授官「六班」中的「轉班」之「轉」。翰林開坊,由右轉左,升一級再由右轉左,如此轉來轉去,轉夠了年資,自然脫穎而出,故名為「九轉丹成」。
京官一到五品,便具有「京堂」資格。「堂」者「堂官」;現在的說法便是「首長」。京中各部院的官員通歸為兩類:一類是「堂官」,包括正副首長在內,如各部滿漢尚書、左右侍郎共六人,即稱為「滿漢六堂」;以下郎中、員外、主事等,通稱為「司官」。因六部皆分司之故。
「京堂」雖可作「京官中的堂官」解釋,但僅限於三品至五品,亦即「六部九卿」的「九卿」,如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通政使、詹事府、國子監等等衙門的堂官。至於二品、三品的京官,又特成一個階級,稱為「卿貳」;卿是指大理寺正卿等三品京堂,貳是侍郎。位至卿貳,即意味著即將進入政治上的領導階層了。
杜翰只當了一個月的右春坊右庶子,官符如火,又升遷了;而且這一升,比由檢討升右庶子更為驚人,一躍而為卿貳,是升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同時被派了三個差使,一是「辦理巡防事宜」,二是「稽察中書科事務」,三是「文淵閣直閣」。第三個差使,使他成為內閣的實際負責人。因為協辦大學士必在部,或在軍機,不到內閣,大學士多在家頤養,無事不到內閣,內閣日常事務,多由「直閣」的內閣學士處理。
又不久,正式補為工部侍郎,同時在「軍機大臣上行走」,際遇之隆,升遷之速,無與倫比;文宗之報答師恩,真可令人感動。但亦害了杜翰,牽涉在「辛酉政變」中,差點送掉性命。
「辛酉政變」的主角,一方面是慈禧、恭王及軍機章京曹毓瑛等,一方面是肅順、端華、載垣等所謂「三凶」及軍機大臣。結果「三凶」被逮賜死,軍機大臣穆蔭、杜翰、焦佑瀛被罪,穆、焦二人充軍,杜翰的罪名本與穆、焦相同,「發往新疆致力贖罪」,亦因看在「杜師傅」的分上,「特諭革職,免其發遣」。
皇子在學期間,到了十六、七歲,便可「當差」了;通常是派「御前行走」,學習政事。及至成年封爵,在結婚時自立門戶,稱為「分府」。
清朝除「三藩」以外,異姓不王,所以凡封王,必為皇子、皇孫。其爵四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惟一的例外是「國戚」,大多為蒙古科爾沁旗的博爾濟吉特氏。這自然是有懷柔的作用在內的。
所謂「國戚」,是指公主夫家及太后、皇后的父親同胞兄弟而言;此外只算「椒房貴戚」而非國戚。因此,乾隆孝賢皇后的內侄、大學士傅恆之子福康安封貝子,乃成異數。福康安「身被十三異數」,別有緣故,以後談高宗時會提到,此處不贅。
親王、郡王又分兩種,一種是「世襲罔替」,一人封王,子子孫孫皆王,這就是「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一種是「降封」,父為親王,子為郡王,孫為貝勒,一代不如一代,直到「奉國將軍」為止。
同是皇子,何人該封親王,何人該封郡王,何人該封貝勒、貝子?大致決定於下列四個條件:
一、出身。所謂出身指其生母而言。世宗動輒謂皇八子胤 「出身微賤」;同胞手足,何有此語?即因胤 的生母良妃衛氏,來自「辛者庫」。這個名詞是滿洲話的音譯,實即明朝的「洗衣局」,專門收容旗籍重犯的眷屬,操持打掃灌園等等賤役。因為如此,胤 在康熙時只封貝子;反而是雍正奪位之初,封此「出身微賤」的弟弟為廉親王。
按:清朝的宮闈之制,皇后以下,有皇貴妃、貴妃、嬪、貴人等等;大致生母為妃,而非由宮女逐漸晉升者,生子皆有封王的希望。出身是主要條件,此外,才幹、愛憎、年齡是三個附帶條件,配合是否得宜,決定封爵的高低。
成年的皇子一旦封爵,即須「分府」。分府先須「賜第」;或則舊府改用,或則新建。王府除了「世襲罔替」者外,一旦降封,必須繳回;由宗人府咨商工部,另撥適當官屋,以供遷住。原來的王府即指撥為新封的親、郡王府,其規制皆有一定,不得踰越。
除了府第以外,分府時總要置辦傢俱、陳設,需要一大筆款子,因此在分府時,須特賜一筆「錢程」。在康熙時,定例是二十三萬銀子,怡親王胤祥在康熙朝未領過這筆款,因此,我判斷胤祥根本未曾受封,亦就未曾分府──聖祖崩逝時,胤祥方圈禁在宗人府,怡親王乃雍正所封。
皇子年長學成,為朝廷辦事,大致可分為兩種性質、四大類別。會典規定,可派皇子充任的職差為一種性質;非定制而出於特命為又一種性質。前者除少數特例外,一般而言,無足重輕,後者則可看出皇帝的意向,並大致可以測定其前途。
四大類別是:一、恭代祭祀:中國的傳統講究禮治,一年到頭,祀典不斷。祀典分大祀、中祀、小祀;自明世宗更定後,相沿勿替,只有小幅度的修正。大祀應該親祀,但以種種緣故不克躬行;照會典規定,可特命親郡王恭代。此是例行故事,無甚意義可言。但冬至南郊祭天,自雍正以後,格外重視,奉派恭代的皇子,被視為大命有歸的暗示。
二、臨時差遣:遇到某種情況,必須表示重視其事,或形式上應由皇帝親裁時,臨時差遣皇子辦理。如賜祭大臣,常派皇子帶領侍衛前往奠酒,即為一例。派出皇子的身分,常視被賜祭的對象而定,如杜受田靈柩到京,特派恭親王帶領侍衛十員前往奠酒,足以顯示對杜受田的恩禮特隆。
三、分擔政務:康熙以前,原則上不使親貴干政,皇八子胤 曾一度奉派為總管內務府大臣,則以胤 特具事務長才,而內務府大臣只是管皇室的「家務」,與參國家機要者不同。
雍正得位,信任怡親王胤祥、莊親王胤祿,則以兄弟鬩牆,非在骨肉中結黨不足以殘骨肉。及至乾隆即位,起初正如雍正之作風,但深知重用親貴,一則有尾大不掉之危;再則有徇庇縱容之害,所以約束王子,不使與聞政事。嘉道亦大致如此。及至咸豐即位,因洪楊勢熾,且恭王確有才具,一度使之掌軍機。由此成例,而親貴執政,弊多於利,已成定論,清朝之亡,未始不由此。
四、寄以專閫:清初親貴從征,立功大小,決定爵位高低,親屬關係的遠近,只於領兵多少有關係;兵多將眾而不能克敵致果,只會受罰,不會被獎。因此,派出大將軍寄以專閫,就理論而言,是予以一個立功的機會,亦可說是一種考驗。既能通過考驗,又立了功勞,則選此人繼承皇位,為理所當然之事。康熙在奪嫡糾紛以後,絕對禁止皇子結黨爭立,而晚年任皇十四子為大將軍,用意在此。
談到皇子成為皇帝,不能不先談「大行皇帝」。皇帝駕崩,在未有尊諡、廟號以前,為別於「今上」,概稱「大行皇帝」,皇太后、皇后亦然。中國的皇帝,暴崩的很多,或者由「不豫」至「大漸」,亦即起病至臨危,往往只有兩三天的功夫。夷考其故,皇帝玉食萬方,營養過剩,加以起居及醫藥上的照料,至少是十分周到,所以諸如肺結核等等慢性病極少發生;而高血壓、心臟病則為恆見。這兩種病,奪命皆速。所謂「暴崩」,不是腦衝血,便是心肌梗塞;清朝有好幾個皇帝即死於這兩種病。
世宗可能顧慮到這種情況,倉卒之間,口噤不能言,無由下達「末命」,豈非又起骨肉蕭牆之禍?因此證明了一個皇位繼承問題的特殊處理辦法,親自書寫繼承人之名,藏於乾清宮最高之處,即世祖御書「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另有一小銀盒,內中亦書同樣的硃諭,出巡時由貼身太監隨身攜帶,以備變出不測時,仍能確知大位誰屬。
一般而言,至大漸時,召繼位皇子及顧命大臣至御榻前,口宣末命;駕崩後,繼位的皇子既未登基,更無年號,而且天下臣民還不知道宮中「出大事」。但根據「國不可一日無君」的法則,既有遺命,不必柩前即位,即已自動成為嗣皇帝。顧命大臣、其他皇子以及宮眷、太監等,行大禮、改稱呼,作為事實上承認皇帝的表示。
嗣皇帝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處理大行皇帝的遺體。清朝皇帝經常「住園」,夏天則至熱河「避暑山莊」避暑,即在宮內,自雍正以後亦住養心殿,不住乾清宮。主要的原因是,以滿洲「祭於寢」的習俗,皇后所住的坤寧宮經過改建,地下埋了兩口大鐵鍋,每天後半夜煮兩頭豬祭神,中宮變成「沙鍋居」,何能再住?所以除大婚合巹之夕,一住坤寧宮東暖閣,以應故事之外,皇后從不住坤寧宮;這一來,皇帝亦就不住乾清宮了。
但乾清宮畢竟是皇帝的正寢,所以不管康熙崩於暢春園;雍正崩於圓明園;乾隆崩於養性殿;嘉慶、咸豐崩於避暑山莊;道光、同治崩於養心殿,光緒崩於瀛台,皆奉遺體於乾清宮,在此大殮或行正式祭禮。
第二件要做的事,是遵奉遺命遵嫡母及生母為皇太后,再以奉太后懿旨的名義,以嫡福晉亦即所謂「元妃」為皇后。在此期間,處分重大事件,對外輒用「奉遺命」的字樣,有關宮闈則用「奉懿旨」的字樣。
接下來是頒遺詔,又稱「哀詔」;然後欽天監擇日在太和殿行即位禮,禮畢頒「恩詔」佈告天下,新皇帝已經正式產生。
稱為「恩詔」者,因為嗣君即位,與民更始,大赦天下,「非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所謂「常赦不原」,即「十惡不赦」。此外,耆齡百姓及孤苦無依者,賜帛賜米亦有規定,總之加恩中外,所以稱為「恩詔」。
恩詔中還有最重要的一件事必須說明,即是定年號。新君的年號,照例由明年起算,而且非正式即位以後不能頒年號。文宗崩於熱河,穆宗未奉梓宮回京行即位禮,即有用新年號的「祺祥通寶」的「樣錢」出現,為此,李客頗致譏評;殊不知此為別有經濟上的理由之從權措施。以後會談到,此處不贅。
年號起於漢武帝,但歷代帝皇似乎全未考慮到歷史記載的方便,動輒改元,甚至一年之中,一改再改;直到明朝,始畫一為一帝一年號。而仍有例外:一是英宗,年號先為「正統」,復辟後改為「天順」。二是光宗,萬曆四十八年秋即位,一月即崩;嘉宗接位,定明年年號為「天啟」,如是,則光宗竟無年號。因定即位之日起至年底為止,為「泰昌元年」,一年三帝兩年號,在正統的皇朝為一罕見的現象。但清朝的年號自入關開始,一帝一號始終正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astbooks 的頭像
    eastbooks

    風雲書網官方部落格

    eas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