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0年1月新書預告:
出版類型:現代文學
書系列別:風雲現代系列
書系編號:X-131
書籍名稱:武俠小說史話(上/下)
作  者:林遙
編  者:
定  價:$900元 
開本尺寸:正25K-21〈長〉*15〈寬〉
裝訂頁數:平裝本-1024頁
ISBN:978-986-352-793-0
原印條碼:978-986-352-793-0
CIP碼:857.9
出版日期:2020.1.09
※重點書推薦:(橫式閱讀)
購書網站:www.eastbooks.com.tw
 
出版重點:
一部書看盡古今兩千多年武俠流變!撰寫武俠小說史的宏大之作!
林遙的這部《武俠小說史話》,可算得上是創作派撰寫武俠小說史的首開先河的宏大之作,該書篇幅長達55萬字,是迄今為止,篇幅最大的武俠小說史。
 
上冊:從《刺客列傳》到《蜀山劍俠》
下冊:從台港諸大師到當代新高手
 
※名家推薦:
著名文學評論家 陳曉林
武俠小說研究學者 林保淳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倪匡
著名武俠文學評論家 韓雲波
著名文學評論家 白燁 
中國武俠文學學會會長 劉國輝
 
作者簡介:林遙
林遙,本名郭強,1980年生。八歲開始讀武俠小說,十五歲寫出自己的第一篇武俠小說,及長後,意圖梳理武俠小說的發展脈絡,看看武俠小說的前進方向為何?從蒐集資料始,到完成本書,耗費整整十六年,將對武俠小說的熱愛發揮至極致。曾任記者、編輯、博物館館員。現為北京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武俠文學學會會員、北京市延慶區作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著有長篇小說《京城俠譚》、散文集《明月前身》、《非主流的青春》等。
 
內文簡介:
《武俠小說史話》一書,闡述武俠小說的發展和傳承,窮心盡力,堪稱十年磨一劍!
從金、梁、古三位武俠小說大師的文學史眼光來看,首先確立了武俠小說文類源自古典文學,尤其是唐人傳奇的藝術經驗,其次是武俠小說現代流變擁有巨大的藝術張力,而在這樣的文類淵源與藝術張力中,武俠小說有其獨特的類型成長與發展邏輯。
從1988年出現第一部武俠小說史開始,武俠小說史從學院派開始起步,學院派成為武俠小說史撰寫的主要群體;出版派葉洪生1993年完成了約6萬字的《中國武俠小說史論》,2005年又與林保淳合作完成了約44萬字的《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武俠小說史登上學術舞臺以來,學院派和出版派都擁有了多種武俠小說史,而創作派的武俠小說史則長期闕如。
林遙的這部《武俠小說史話》,可算得上是創作派撰寫武俠小說史的首開先河的宏大之作,該書篇幅長達55萬字,是迄今為止,篇幅最大的武俠小說史。
 
◎名人推薦:
這本武俠小說史,無論是述史說事,還是評人論作,都既具有內在的深度,又保有主體的溫度。因此,讀來引人入勝,讀後啟人思忖。──白燁 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
 
數十年前,曾發願要寫武俠小說史,一直未動筆,力有未逮也。今林遙先生竟其功,實為武俠小說之幸,極其難得,誠武俠小說愛好者,不可不讀之寶書也!──倪匡 著名小說家、編劇,與金庸、黃霑、蔡瀾並稱「香港四大才子」
 
《武俠小說史話》一書,腹笥充盈,用宏取精,將兩千多年武俠流變,覶縷道出,精彩迭現,甚有可觀!──林保淳 台大文學博士,師大國文系教授,武俠小說研究學者
 
林遙的這部武俠小說史話,將古今武俠小說史的撰寫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韓雲波,著名武俠文學評論家,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林遙的《武俠小說史話》,全面闡述了武俠小說的發展和傳承,作者沿著既有的脈絡,增加大陸新武俠的篇章,窮心盡力,堪稱十年磨一劍! ──劉國輝 中國武俠文學學會會長
 
【目錄】
第一章 想見停雲發浩歌——武俠小說溯源
第二章 百年淬礪電光開——武俠小說萌芽
第三章 東海潮來月怒明——明清武俠小說創作(長篇)
第四章 桃花亂打蘭舟篷——明清武俠小說創作(短篇)
第五章 一例春潮汗漫聲——民國武俠小說總論
第六章 著書先成不朽功——民國前「五大家」
第七章 魚龍光怪百千吞——民國後「五大家」之奇幻仙俠
第八章 九州生氣恃風雷——民國後「五大家」之兩樣江湖
第九章 渡江只怨別蛾眉——民國後「五大家」之情開兩朵
第十章 伐鼓撞鐘海內知——港臺新派武俠小說總論
第十一章 秀出天南筆一枝——一代宗師梁羽生
第十二章 霜毫擲罷倚天寒——俠之大者金庸
第十三章 亦狂亦俠亦溫文——台灣「三劍客」
第十四章 靈文夜補秋燈碧——開拓者古龍
第十五章 秋心如海復如潮——古龍之後的「新派」
第十六章 天西涼月下宮門——大陸武俠小說(1949-1999年)發展概說
第十七章 歷劫丹砂道未成——21世紀的「新武俠」
 
※後記 把劍說玄宗武林何者雄   林遙
 
【一】
標題是梁羽生的詞句。1959年,香港武術界知名人士何小孟出版了一本《武林見聞錄》,內中大談霍元甲、黃飛鴻、鐵橋三、孫祿堂等武林人物軼事,梁羽生為這本書填了一闋《菩薩蠻》,此為其中二句。梁羽生曾隨何小孟學了三個月的太極拳,後來不了了之,其武俠小說的武林知識和武術知識,都是從白羽的小說《偷拳》中得來。
這年的一月,梁羽生開始在《大公報》上連載他的代表作《萍蹤俠影錄》,其新派武俠小說宗師地位從此奠定。
我讀《萍蹤俠影錄》一書,已經是三十年後的1989年。那是一本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書,正文之前繪有人物繡像,以我八九歲的年紀,拿到手中竟然不忍放下,從此知道了有一種專寫「武林俠客」的小說。再後來,我在圖書館借到了一冊《射雕英雄傳》,這本書因借閱量過高而殘破不堪,書皮補丁摞補丁,已經看不出原始封面。挑燈讀完,掩卷後不禁有了一二分恍惚:「世上竟有這樣好看的小說?」
小時候看武俠小說,如果說廢寢忘食,那只能算是狀態不好的時候。金庸的「射雕」三部曲十幾二十遍是少的,古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鐵血傳奇》幾乎成了枕邊的常伴之物。在此,要感謝我的父母,沒有像我同學的父母一樣,視武俠小說為洪水猛獸,見一部收繳一部。
猶記得當年從一家租書店租來一套武俠小說,厚厚的上下兩冊,因零花錢不夠,只能一日讀完。我和一位同學上下冊分讀,還書之後,兩人在教室中互補情節,以求書情曉暢、脈絡周通。卻不知夜之將至,渾然忘了放學。我心想,《射雕英雄傳》中,「老頑童」周伯通乍睹《九陰真經》上下卷合一,豁然開朗,亦不過如此吧?
 
【二】
我也算是中國內地武俠小說閱讀從興盛到衰退的親歷者。
印象中,小時候的租書店和書攤,武俠小說琳琅滿目,無論男女同學,幾乎都翻過幾本武俠小說。及至年過而立,眼界漸寬,深入梳理過武俠小說後,方才驚覺,當年看的大部分武俠小說,作者、書名、內容三者之間,竟然毫無關聯,禁不住嚇出了一身冷汗。
然而武俠小說雖然暢銷,卻一直無法躋身中國文壇的主流,這固然符合讀者接受一種新興文學類型時固有的規律。北宋的錢惟演說:「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閱小詞。」由此可見,在北宋初年,新興的「小詞」只能上廁閱讀。是以武俠小說受到輕視,也是理所當然。古龍曾說:「在很多人心目中,武俠小說非但不是文學,不是文藝,甚至也不能算是小說。正如蚯蚓,雖然也會動,卻很少有人將它當做動物。」古龍曾經在多種場合的文字中,做著類似的抱怨。
上個世紀末,曾經有一股「金庸旋風」席捲大陸,各種研究金庸小說的書籍陸續出版,我躬逢其盛,產生了武俠小說春天要來了的錯覺。本世紀初,各路人馬紛紛殺入網路,伴隨著《今古傳奇.武俠版》的創刊,武俠小說彷彿真的要「千秋萬載、一統江湖」了。
然而。原諒我又使用了這個轉折詞語。世事變化太快,讓你猝不及防。當玄幻、仙俠、穿越等網路小說大量出現之後,武俠小說的光芒再次黯淡。
我記得當年王朔評金庸時曾經說過:「有一個人對我說:金庸小說的文字有一種速度感,這是他讀其他作家作品感受不到的……什麼速度感,就是無一句不是現成的套話,三言兩語就開打,用密集的動作性場面使你忽略文字,或者說文字通通作廢,只起一個臨摹畫面的作用。」
現在讀起來,我覺得王朔真的冤枉金庸了。
金庸所謂的速度感,如果和今天的網路小說比起來,真的不夠看。金庸的小說如果是高鐵動車的話,網路小說怎麼也是超音速飛機了。
 
【三】
從民國舊派到台港新派,武俠作家無論有多看不起自己寫作小說這個職業,卻都在小說裡寄託著理想和情懷,其「三觀」未必有多正確,但一招一式,正邪之間,涇渭分明。
倪匡在《想起古龍》中說:「或許有人認為他的性格行為不足取,但剛強抗爭,可以把命豁出去,如果化為民族精神,可以斷言,必無暴君可以得逞!」做人如此,其作品亦可想見。
古龍在小說裡反覆提到「有所不為」這個詞,金庸則借《飛狐外傳》來表達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義。我覺得這些文化基因,才是通俗文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品質,正依賴通俗文學的流播,才流傳得更廣。
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中有個有趣的情節,梁朝偉在張曼玉的鼓勵下,躲在旅館裡寫武俠小說。可見在當時知識份子的心中,武俠小說亦是一種雅趣。「武俠」這種小說類型,在一個時代,無疑承擔著文化傳承的功用。
「著書都為稻粱謀」是一個理由,但並不具有多大的說服力。白羽迫於生計寫了武俠小說,斷了文學家的夢,屢次表示此生的遺憾,卻並沒有在他的小說中喪失這份知識份子的情懷。
十五歲時,我寫作自己的第一篇武俠小說,當時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班級中傳閱。後來負笈廣西柳州,蘸著南國煙雨,塗抹了大量「武俠」文字。世紀之交,我也曾在「榕樹下」網站縱馬揮戈,零散撰述一些武俠小說。一篇《戊戌英雄傳》在「幻武江山社」的武俠小說徵文中,居然還拿過一等獎。嗣後,我終因工作變化,難以為繼,徹底離開了武俠小說創作。
我常常想,中國人為什麼喜歡武俠小說?後來我慢慢明白,從古至今,一個社會秩序中,如果有一群人擁有合法傷害力卻沒有制衡的話,那麼另外一群人,就會選擇用拳頭來守護最後的尊嚴。《道德經》中說:「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法治不明,必有俠士仗劍挺身而出,此為市井百姓之心。《水滸傳》名列「名著」之林:一是為「市井細民寫心」;二是闡釋了「亂自上生」之源。
可見在某種社會環境下,必然有俠客的價值和光芒。
 
【四】
二十餘年間,我冷觀武俠小說的風雲變幻,眼見武俠小說漸趨奇幻,一個念頭再也按捺不住:「梳理一下武俠小說的發展脈絡,看一看武俠小說的前進方向如何?」
從這一年起,我開始有意識地收集曾經讀過的武俠小說以及相關的研究資料,我沒想到,這念頭從產生到實現,竟然相隔了整整十六年!
十六年,少女郭襄可以變成峨眉派的祖師,楊過可以等到小龍女,金庸可以從《書劍恩仇錄》寫到《鹿鼎記》。
我也終於寫完了這本《中國武俠小說史話》。
這本書實際動筆在2012年7月,動筆伊始,我絕對沒有想到會斷斷續續寫上六年。當然,在這期間,其他的文字我也一直在寫,不過本書寫作速度之慢,確實超過了我的想像,是以自知其短,斷不敢稱「史」,只敢叫做「史話」。立意之初,亦不過是想為武俠小說發展的歷史做些許梳理性工作,間中寄託著自己二十年來對武俠小說的一份認知和感情。
2019年,複蒙台灣風雲時代出版社社長陳曉林先生之邀,我對本書進行了增益修訂。初版書(上海文化出版社版)收錄武俠作家作品截止時間為2010年,「大陸新武俠」和台港「新世紀」的部分作者,以及相關作品的延伸和網路小說中的「武俠」元素,並未涉及,至於徐皓峰和張大春的小說,另具一格,對於武俠小說的發展,提供了別樣的思路與寫法,亦應給予相應評價,此次一併列入「武俠小說」範疇,進行探討。
作家生平部分,根據新發現之資料,修正了白羽、朱貞木、蹄風等作家的生平,並補寫了此前香港地區殊少言及的部分作家之貢獻。
2018年歲末,金庸、蕭逸二位「大俠」身歸道山,頓覺碧海紅桑,盡拋劫外,前塵舊夢,紛繞心頭,「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不免潸然。
此次修訂,比之初版增益約有5萬餘言,仍不免有遺珠之憾,但後學如我,才力不及,舛誤之處,自知難免,尚祈讀者諸君海涵。
陳曉林先生是著名作家、文化評論家,更是古龍「大俠」生前摯友,與我素昧平生,迄今仍未謀面,於此「武俠」式微之際,獨具隻眼,出版本書的「海外版」,一身俠氣,思之凜然,後學只能叉手施禮,鞠躬以敬。
感謝韓雲波、解璽璋二位先生的序言,尤其是韓雲波先生,通讀了書稿,提出修改建議,並對全書進行梳理,進而形成了體例完備的學術論文。
我能完成這本書,其實是站在了眾多武俠研究學者的肩頭。張贛生、徐斯年、陳平原、羅立群、陳墨、林保淳、葉洪生、王立、韓雲波、湯哲聲……等前輩學人的著作,惠我良多,限於篇幅,原諒我無法一一列舉。
更要感謝「舊雨樓」網站「清風閣」論壇的眾多俠兄俠弟們,你們的資料收集和田野調查功夫,我自歎弗如。你們的帖子,為我打開了無數扇關於武俠小說歷史追尋的視窗。
本書所選插圖,一些在武俠小說發展歷史上具有典型意義的文獻和書影,由顧臻、渠誠、趙躍利、楊銳、程維鈞、于鵬等好友提供,除此之外的人物圖像,主要來自三部畫作:陳老蓮《水滸葉子》、任渭長《劍俠傳》、鄭官應《續劍俠傳》,這三部畫作集中國傳統武俠人物之大成,筆法之外,兼具一種「文人氣」,恰可與我這「文人說劍」相映襯,故此選圖穿插於文內。
寫一本書其實如同一次漫長的修行,尤其是這樣一本需要大量資料支援的著作。從最初的文本構思,到正式動筆,再到修改、刪削、注釋、定稿。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且不說,單是期間付出的情感,外人恐怕很難體會。不過任何事情都如同卦象一樣,充滿著不一樣的變數,關鍵是我們如何來看。稿成之後,心緒難平,無論妍媸與否,能夠接續我與「武俠」的一段因緣,斯可樂也!
我深深知道,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本書會滿足所有人的觀感。義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說:「這一切都繼續在我們身上起作用,哪怕我們已經差不多忘記或完全忘記我們年輕時所讀的那本書。當我們在成熟時期重讀這本書,我們就會重新發現那些現已構成我們內部機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儘管我們已回憶不起它們從哪裡來。這種作品有一種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會被忘記,卻把種子留在我們身上。」如果我的這本談論武俠小說的書,能夠在某日的某時,撥動某些人某處心靈的琴弦,那就有了存在的意義。
這根琴弦,就是曾經關於「武俠」的那份暢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astbooks 的頭像
    eastbooks

    風雲書網官方部落格

    eas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