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g716周作人作品精選16:文壇之外【經典新版】

2022年11月新書預告:
出版類型:文學小說
書系列別:文學大師經典新版
書系編號:Tg716
書籍名稱:周作人作品精選16:文壇之外【經典新版】
作  者:周作人
譯  者:
定  價:$280元
開本尺寸:正25K-21〈長〉*15〈寬〉
裝訂頁數:平裝本-288頁
ISBN:978-986-352-988-0
原印條碼:978-986-352-988-0
CIP碼:855
出版日期:2022.11.20
購書網站:www.eastbooks.com.tw
 
出版重點:
※本書原名《立春以前》,共收入周作人1944至1945年所作33篇文章(《幾篇題跋》分作八篇計),本書並無序文,另有後記一篇,書中內容有懷念故人的感性之文,亦有探究草木魚蟲的閒談,可謂包羅萬象。
※讓周作人能立足於文壇之外的是什麼才能?清光緒甲申這年的「立春」對周作人有什麼意義?對中國人來說,這一年又發生了什麼重大的事?「男人」與「女人」永遠有說不完的話題,周作人告訴你女人的禁忌是什麼!中國字充滿了奧妙,神奇的測字真能算出人的未來命運?本書亦可搭配閱讀周作人所著之《苦茶隨筆》與《風雨談》,讓你對周作人更加有感!
※大文豪魯迅之弟,中國最負盛名的散文及文學翻譯家,與胡適並列為新文化運動執牛耳者!獨創的散文風格風靡一時成言志派;並以「人的文學」奠定了五四文學基調。
※周作人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也是懂得生活藝術的作家,他的散文可說是中國白話美文的標準。他的文章兼具文學性與史料性,親身經歷許多重要歷史事件,如辛亥革命、張勳復辟、新文化運動等,讀其文猶如讀一本中國現代史。
 
作者簡介:
周作人(1885─1967),號知堂。魯迅(周樹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國著名散文家、思想家及翻譯家,也是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之一。歷任北京大學教授、東方文學系主任,燕京大學新文學系主任、客座教授。並曾任新潮社主任編輯。五四運動之後,參與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並與魯迅等創辦《語絲》週刊。他精通日語、古希臘語、英語,並自學世界語。在日本留學期間,與魯迅合作翻譯出版《域外小說集》。主要著作有回憶錄《知堂回想錄》、散文集《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談龍集》、《談虎集》、《看雲集》、《苦茶隨筆》等,詩集《過去的生命》,小說集《孤兒記》,論文集《藝術與生活》、《中國新文學的源流》,論著《歐洲文學史》,文學史料集《魯迅的故家》、《魯迅小說裡的人物》、《魯迅的青年時代》,另有多種譯作。
 
 
內文簡介:
周作人散文代表作  超越半世紀的經典
縱橫文壇別具一格  學術之外談天論地
 
周作人(1885─1967),號知堂。魯迅之弟,周建人之兄。是著名的散文家、思想家,也是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之一。他與胡適、錢玄同、蔡元培、林語堂等,共同將當時的文壇注入了一股新的風潮。
本書集結周作人作品共三十三篇,包括〈關於教子法〉、〈關於測字〉、〈男人與女人〉等文章,他自言「人在文壇之外,自然名亦可免列於文籍之中,假如這名又變換不一定,那麼當然更有好處,至少可以使得讀者忘其人己之見,只要所說的話因此能多有一分效力,作者就十分滿足。」闡述其對日常事物的觀察,並鉤沉文學史籍的奧妙,讀來彷彿置身於塵囂之外。
原名《立春以前》,共收入33篇文章(《幾篇題跋》分作八篇計),本書無序,另有後記一篇,作於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五年。書中內容包含甚廣,有懷念故人的感性之文,亦有探究草木魚蟲的閒談,自然也不乏對婦女兒童、人文教育的「正經文章」。正如止庵先生所說,「此前各期散文的面貌在本書裡幾乎都有所展現,而又賦予新的也是時代的色彩。」均是不可多得的可讀之文。
 
※【周作人名言】
*近二十年來常站在文壇之外,其實有過一個時期曾以文人自居,妄想做什麼文學運動,《自己的園地》那篇文章裡面便明說,我們自己的園地是文藝。——〈文壇之外〉
*說也奇怪,世間一切職業都可以歇業,譬如車夫不再拉車,堂倌出了飯館,身分隨即變更,別無什麼問題,唯有文人似乎是例外,即使自己早經廢業,社會上卻不承認,不肯把他放免。──〈文壇之外〉
*我寫文章的態度,第一,完全不算是文學家,第二,寫文章是有所為的。這樣,便與當初寫《自己的園地》時的意見很有不同了,因為那時說我們自己的園地是文藝,又說,弄文藝如種薔薇地丁,花固然美,亦未嘗於人無益。現在的希望卻是在有益於人,而花未嘗不美。──〈文壇之外〉
*我既不是文人,更不會是史家,可是近三百年來的史事從雜書裡涉獵得來,佔據了我頭腦的一隅,這往往使得我的意見不能與時式相合,自己覺得也很惶恐,可以說是給了我一種障礙,但是同時也可以說是幫助,因為我相信自己所知道的事理很不多,實在只是一部分常識,而此又正是其中之一分子,有如吃下石灰質去,既然造成了我的脊梁骨,在我自不能不加以珍重也。──〈立春以前〉
 
 
※【名人評價】
胡適:「到現在值得一看的,只有周作人的東西了。」
郁達夫:「中國現代散文的成績,以魯迅、周作人兩人的為最豐富最偉大,我平時的偏嗜,亦以此二人的散文為最所溺愛。一經開選,如竊賊入了阿拉伯的寶庫,東張西望,簡直迷了我取去的判斷。」
楊牧:「周作人是近代中國散文藝術最偉大的塑造者之一,他繼承古典傳統的精華,吸收外國文化的精髓,兼容並包,就格調之成長和拓寬言,同時的散文作家似無有出其右者。周作人之為新文學一代大師,殆無可疑。」
 
※【目錄】
◎【第一卷】男人與女人
關於教子法
關於寬容
關於測字
關於送灶
雨的感想
醫師禮讚
男人與女人
女人的文章
女人的禁忌
 
◎【第二卷】追憶與啟蒙
蚯蚓
螢火
記杜逢辰君的事
明治文學之追憶
廣陽雜記
楊大瓢日記
寄龕四志
笑贊
大乘的啟蒙書
 
◎【第三卷】文壇與歲月
雜文的路
國語文的三類
文學史的教訓
十堂筆談
苦茶庵打油詩
文壇之外
立春以前
幾篇題跋
一 風雨後談序
二 秉燭後談序
三 文載道文抄序
四 希臘神話引言
五 談新詩序
六 茶之書序
七 和紙之美
八 沙灘小集序
後記
 
※ 【內文試閱】
〈關於寬容〉
 
十七世紀的一個法國貴族寫了五百多條格言,其中有一則云,寬仁在世間當作一種美德,大抵蓋出於我慢,或是懶,或是怕,也或由於此三者。這話說的頗深刻,有點近於誅心之論,其實倒是事實亦未可知。有些故事記古人度量之大,多很有意思,今抄錄兩則於後:
「南齊沈麟士嘗出行,路人認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耶,即跣而反。其人得屐,送而還之。麟士曰,非卿屐耶,復笑而受。」
「宋富鄭公弼少時,人有罵者。或告之曰,罵汝。公曰,恐罵他人。又曰,呼君名姓,豈罵他人耶。公曰,恐同姓名者。罵者聞之大慚。」
這兩件事都很有風趣,所以特別抄了出來,作為例子。
他們對於這種橫逆之來輕妙的應付過去,但是心裡真是一點都沒有覺得不愉快的麼,這未必然,大概只是不屑計較而已。不屑者就是覺得不值得,這裡有了彼我高下的衡量之見,便與虛舟之觸截然不同,不值得云者蓋即是尊己卑人,亦正是我慢也。
我在北京市街上行走,嘗見紳士戴獺皮帽,穿獺皮領大衣,銜紙煙,坐包車上,在前門外熱鬧胡同裡岔車,後邊車夫誤以車把叉其領,紳士略一回顧,仍晏然吸煙如故。又見洋車疾馳過,吆喝行人靠邊,有賣菜傭擔兩空筐,不肯避道,車輪與一筐相碰,筐略旋轉,傭即歇擔大罵,似欲得而甘心者。
豈真紳士之度量大於賣菜傭哉,其所與爭之物件不同故也。紳士固不喜有人從後叉其領,但如叉者為車夫,即不屑與之計較,或其人亦為紳士之戴皮帽攜手杖者,則亦將如傭之歇擔大罵,總之未必肯干休矣。
賣菜傭並非對於車夫特別強硬,以二者地位相等,甲被乙碰,空筐旋轉,如不能抗議,將名譽掃地,正如紳士之為其同輩所辱,欲保存其架子非力鬥不可也。大度弘量,均是以上對下而言,其原因大抵可歸於我慢,若以下對上,忍受橫逆,乃是無力反抗,其原因當然全由於怕,蓋不足道,唯由於懶者殊不多見,如能有此類例子,其事其人必大有意思,惜乎至今亦尚無從征實耳。
對人寬大,此外還有一種原因,雖歸根亦是我慢,卻與上邊所說略有不同,便是有備無患之感,亦可云自恃。這裡最好的例是有武藝的人,他們不怕人家的攻擊,不必太斤斤較量,你們儘管來亂捶幾下,反正打不傷他,到了必要時總有一手可以制住你的,而且他又知道自己的力量,看一般乏人有如初出殼的小雞兒,用手來捏時生怕一不小心會得擠壞了,因此只好格外用心謹慎。
這樣的人大家大概都曾遇見過,我所知道得最清楚的有一位姓姚的,是外祖母家的親戚,名為嘉福綱司。山陰縣西界錢塘江,會稽縣東界曹娥江,北為大海,海邊居民駕蜑船航海,通稱船主為綱司,綱或作江,無可考定。其時我年十三四,姚君年約四十許,樸實寡言,眼邊紅潤,云為海風所吹之故,能技擊,而性特謙和,唯為我們談海濱械鬥,挑起鸚哥燈點兵事,亦復虎虎有生氣,可惜那時候年少不解事,不曾詢問鸚哥燈如何挑法,至今以為恨。
姚君的態度便是如我們上面所說的那樣,彷彿是視民如傷的樣子,毋我負人,寧人負我,不到最後是不還手的。不過這裡很奇怪的是,關於自己是這樣極端消極的取守勢,有時候為了不相干的別人的事,打起抱不平來,卻會得突然的取攻勢,現出俠客的本色。
有一天,他照例穿著毛藍布大褂,很長的黑布背心,手提毛竹長煙管,在鎮塘殿楝樹下一帶的海塘上走著。這塘路是用以劃分內河外海的,相當的寬且高,路平泥細,走起來很是舒服。他走到一處,看見有兩個人在塘上廝打,某甲與某乙都是他認識的,不過他們打得正忙卻沒有看見他。不久某乙被摔倒了,某甲還彎下腰去打他,這是犯了規律了,姚君走過去,用手指在某甲的尾閭骨上一挑,他便一個跟斗翻到塘外去了。
某乙忽然不見了打他的人,另外一個人拿著長煙管揚長的在塘上走,有點莫名其妙。只好茫然回去,至於掉到海裡去的人,淹死也是活該,恐怕也是不文的規律上所有的,沒有人覺得不對,可是恰巧他識水性,所以自己爬上岸來,也逃出了性命。
過了幾天之後,姚君在鎮塘殿的茶店裡坐,聽見某甲也在那裡講他的故事,承認自己犯規打人,被不知那一個內行人挑下海裡去,逃得回來實是僥倖。姚君聽了一聲不響,喝茶完了,便又提了煙管走了回來。
我聽姚君自己講這件事,大約就在那一年裡,以後時常記起,更覺得他很有意思,此不獨可以證明外表謙虛者正以其中充實故,又技擊雖小道,習此者大都未嘗學問,而規律井井,作止有度,反勝於士大夫,更令人有禮失而求諸野之感矣。
此外還有兩件事,都見於《史記》,因為太史公描寫得很妙,所以知道的人非常多。這是關於張良和韓信的:
「良嘗閒從容步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熟視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這裡形容得活靈活現,原是說書人的本領,卻也很合情理的。張韓二君不是儒家人物,他們所遇見的至少又是平輩以上的人,卻也這麼忍受了,大概別有理由。張良狙擊始皇不中,避難下邳,報仇之志未遂,遇著老父開玩笑,照本常的例他是非打不可的了,這裡卻停住了手,為什麼呢,豈不是為的怕小不忍則亂大謀麼,書中說為其老,固然是太史公的掉筆頭,在文章上卻也更富於人情味。
至於韓信,他被豬店夥計當眾侮辱,很有點像楊志碰著了潑皮牛二,這在他也是忍受不下去的事,可是據說他熟視一番也就爬出胯下,可見其間不無勉強。太史公云,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那麼他的忍辱也是有由來的了。
在抱大志謀大事的人,往往能容忍較小的榮辱,這與一般所謂大度的人以自己的品格作衡量容忍小人物,雖然情形稍有不同,但是同樣的以我慢為基本,那是無可疑的。
我看書上記載古人的盛德,讀下去常不禁微笑,心裡想道,這位先生真傲慢得可以,他把這許多人兒都不放在眼裡,或者是一口吞下去了。俗語有云,宰相肚裡好撐船,這豈不說明他就是吞舟之魚麼。
像法國格言家那麼推敲下去,這一班傲慢的仁兄們的確也並不見得可喜,而爭道互毆的挑夫倒反要天真得多多,不過假如真是滿街的毆罵,也使人不得安寧,所以一部分主張省事的人卻也不可少,不過稱之曰盛德,有點像是幽默,我想在本人聽了未免暗地裡要覺得好笑吧。
印度古時學道的人有羼提這一門,具如《忍辱度無極經》中所說,那是別一路,可以說爐火純青,為吾輩凡夫所不能及,既是門檻外的事,現在只好不提了。
民國三十四年一月,小寒節中。
 
〈雨的感想〉
 
今年夏秋之間北京的雨下的不太多,雖然在田地裡並不旱乾,城市中也不怎麼苦雨,這是很好的事。北京一年間的雨量本來頗少,可是下得很有點特別,他把全年份的三分之二強在六七八月中間落了,而七月的雨又幾乎要占這三個月份總數的一半。照這個情形說來,夏秋的苦雨是很難免的。
在民國十三年和二十七年,院子裡的雨水上了階沿,進到西書房裡去,證實了我的苦雨齋的名稱,這都是在七月中下旬,那種雨勢與雨聲想起來也還是很討嫌,因此對於北京的雨我沒有什麼好感,像今年的雨量不多,雖是小事,但在我看來自然是很可感謝的了。
不過講到雨,也不是可以一口抹殺,以為一定是可嫌惡的。這須得分別言之,與其說時令,還不如說要看地方而定。在有些地方,雨並不可嫌惡,即使不必說是可喜。囫圇的說一句南方,恐怕不能得要領,我想不如具體的說明,在到處有河流,滿街是石板路的地方,雨是不覺得討厭的,那裡即使會漲大水,成水災,也總不至於使人有苦雨之感。
我的故鄉在浙東的紹興,便是這樣的一個好例。在城裡,每條路差不多有一條小河平行著,其結果是街道上橋很多,交通利用大小船隻,民間飲食洗濯依賴河水,大家才有自用井,蓄雨水為飲料。河岸大抵高四五尺,下雨雖多盡可容納,只有上游水發,而閘門淤塞,下流不通,成為水災,但也是田野鄉村多受其害,城裡河水是不至於上岸的。因此住在城裡的人遇見長雨,也總不必擔心水會灌進屋子裡來,因為雨水都流入河裡,河固然不會得滿,而水能一直流去,不至停住在院子或街上者,則又全是石板路的關係。
我們不曾聽說有下水溝渠的名稱,但是石板路的構造彷彿是包含有下水計畫在內的,大概石板底下都用石條架著,無論多少雨水全由石縫流下,一總到河裡去。人家裡邊的通路以及院子即所謂明堂也無不是石板,室內才用大方磚砌地,俗名曰地平。在老家裡有一個長方的院子,承受南北兩面樓房的雨水,即使下到四十八小時以上,也不見他停留一寸半寸的水,現在想起來覺得很是特別。
秋季長雨的時候,睡在一間小樓上或是書房內,整夜的聽雨聲不絕,固然是一種喧囂,卻也可以說是一種蕭寂,或者感覺好玩也無不可,總之不會得使人憂慮的。
吾家濂溪先生有一首《夜雨書窗》的詩云:
秋風掃暑盡,半夜雨淋漓。
繞屋是芭蕉,一枕萬響圍。
恰似釣魚船,篷底睡覺時。
這詩裡所寫的不是浙東的事,但是情景大抵近似,總之說是南方的夜雨是可以的吧。在這裡便很有一種情趣,覺得在書室聽雨如睡釣魚船中,倒是很好玩似的。下雨無論久暫,道路不會泥濘,院落不會積水,用不著什麼憂慮,所有的唯一的憂慮只是怕漏。大雨急雨從瓦縫中倒灌而入,長雨則瓦都濕透了,可以浸潤緣入,若屋頂破損,更不必說,所以雨中搬動面盆水桶,羅列滿地,承接屋漏,是常見的事。民間故事說不怕老虎只怕漏,生出偷兒和老虎猴子的糾紛來,日本也有虎狼古屋漏的傳說,可見此怕漏的心理分佈得很是廣遠也。
下雨與交通不便本是很相關的,但在上邊所說的地方也並不一定如此。一般交通既然多用船隻,下雨時照樣的可以行駛,不過篷窗不能推開,坐船的人看不到山水村莊的景色,或者未免氣悶,但是閉窗坐聽急雨打篷,如周濂溪所說,也未始不是有趣味的事。再說舟子,他無論遇見如何的雨和雪,總只是一蓑一笠,站在後艄搖他的櫓,這不要說什麼詩味畫趣,卻是看去總毫不難看,只覺得辛勞質樸,沒有車夫的那種拖泥帶水之感。
還有一層,雨中水行同平常一樣的平穩,不會像陸行的多危險,因為河水固然一時不能驟增,即使增漲了,如俗語所云,水漲船高,別無什麼害處,其唯一可能的影響乃是橋門低了,大船難以通行,若是一人兩槳的小船,還是往來自如。水行的危險蓋在於遇風,春夏間往往於晴明的午後陡起風暴,中小船隻在河港闊大處,又值舟子缺少經驗,易於失事,若是雨則一點都不要緊也。
坐船以外的交通方法還有步行。雨中步行,在一般人想來總是很困難的吧,至少也不大愉快。在鋪著石板路的地方,這情形略有不同。因為是石板路的緣故,既不積水,亦不泥濘,行路困難已經幾乎沒有,餘下的事只須防濕便好,這有雨具就可濟事了。
從前的人出門必帶釘鞋雨傘,即是為此,只要有了雨具,又有腳力,在雨中要走多少裡都可隨意,反正地面都是石板,城坊無須說了,就是鄉村間其通行大道至少有一塊石板寬的路可走,除非走入小路岔道,並沒有泥濘難行的地方。本來防濕的方法最好是不怕濕,赤腳穿草鞋,無往不便利平安,可是上策總難實行,常人還只好穿上釘鞋,撐了雨傘,然後安心的走到雨中去。
我有過好多回這樣的在大雨中間行走,到大街裡去買吃食的東西,往返就要花兩小時的工夫,一點都不覺得有什麼困難。最討厭的還是夏天的陣雨,出去時大雨如注,石板上一片流水,很高的釘鞋齒踏在上邊,有如低板橋一般,倒也頗有意思,可是不久雲收雨散,石板上的水經太陽一曬,隨即乾涸,我們走回來時把釘鞋踹在石板路上嘎啷嘎啷的響,自己也覺得怪寒傖的,街頭的野孩子見了又要起哄,說是旱地烏龜來了。這是夏日雨中出門的人常有的經驗,或者可以說是關於釘鞋雨傘的一件頂不愉快的事情吧。
以上是我對於雨的感想,因了今年北京夏天不大下雨而引起來的。但是我所說的地方的情形也還是民國初年的事,現今一定很有變更,至少路上石板未必保存得住,大抵已改成蹩腳的馬路了吧。那麼雨中步行的事便有點不行了,假如河中還可以行船,屋下水溝沒有閉塞,在篷底窗下可以平安的聽雨,那就已經是很可喜幸的了。
民國甲申,八月處暑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astbooks 的頭像
    eastbooks

    風雲書網官方部落格

    eas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