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公司:風雲時代出版(股)公司
出版類型:勵志類,實用智慧
書系列別:心靈企劃系列
書系編號:V0040
書籍名稱:拈花走近佛:貼近佛心,你會更豁達
作  者:羅金
編  者:
定  價:$280
開本尺寸:正25K-21〈長〉*15〈寬〉
裝訂頁數:平裝本-320頁
ISBN:978-986-352-643-8
原印條碼:978-986-352-643-8
CIP碼:225.87
出版日期:2018.10.09

出版重點:
生命因緣而生
緣起,緣滅,無須執著
執念,是心痛苦的根源
修行也是,生命也是,都是緣起緣滅的過程
起於空又落於空,無中生有
只要記得,在緣起時,不要執著於有
認真去經歷人生的種種,就是修行的最佳方式
寫給平凡人的佛學書,集弘一大師、星雲大師、聖嚴法師、南懷瑾等諸多大智慧
將佛學的人生哲學以簡明有深意的語言描繪,讓你修生活的禪,參悟生活的本質
本書將為你一一詮釋佛家種種有益於我們生活的思想智慧,包括圍繞著「超脫」展開的「隨緣、慈悲、惜福、放下」等等命題,在諸多高僧的指點下,將佛學的種種人生哲學以簡明有深意的語言傳播開來,讓你修生活的禪,參悟生活的本質。

作者簡介:
羅金,著名雜誌資深撰稿人,擅長以最簡潔淺白、優美凝練的文字表達人生哲理,從傳統文化中發掘適合現代人的精神財富,對大眾拓展、學業、事業、生活及修養心性方面進行分析和指導,啟發人在成長、成功的過程中把握住自己,並不斷朝著精進的方向完善自我。著有《弘一大師的超脫之學》《弘一大師的十六堂課》《心雲投影—星雲大師傾談人生修行》《只有衝出來的精彩,沒有等出來的輝煌》《一花一世界:佛學典故中的十六堂人生成功課》《一念一清淨:佛學典故中的十六堂修心課》《隨緣不是沒有原則》《別人都不看好你,你才有機會證明自己》《佛心流慧泉:親近大師,你會更智慧》(以上皆風雲時代出版)等暢銷書。


內文簡介:
佛曰:這是一個娑婆世界。
娑婆即遺憾。
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無法體會快樂。

在這個有缺陷的世界上,沒有誰的人生是圓滿的。
但人生的缺憾有其獨特的意義,因為有了缺憾,我們才有夢,才有希望。
沒有缺憾我們便無法去衡量完美。
我們不能杜絕缺憾,但我們可以昇華和超越缺憾。
帶著佛心看世界,世事都能有其圓融的角度!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生命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不要總是懷疑自己,要活出真正的自我。
不要被那些世俗所束縛,要讓自己的心聲真正地展示出來,想一想,當你擺脫了各種物欲、迷惑和假像的束縛,還有什麼能夠控制住你?

 

◎你就是你,獨一無二
如果你想看看這個世界的改變,那就看看你自己。當認識到自己與世界上所有生命都緊緊相繫時,你便擁有了全世界,同時擁有了真正的財富。
——海濤法師

◎平常就是真道
出家可以修行,在家也可以修行,出家或在家,端看個人的願力與因緣。
——聖嚴法師

◎捨得放下,身輕心安
要體會佛法真理,追隨聖賢者行跡,必須先學會放下。如果我們不將過去的凡夫心趕快放下,又如何能學聖賢行跡呢?
——南懷瑾

◎放下那山的風光,看到這山的美好
睜開眼睛,仔細地去觀察,你會發現,每一個聰明的人,都能遇事看得開,慧質蘭心,只輕悠悠舀一瓢自己心底最愛喝的那口茶。
——弘一法師


【目錄】
前言 以佛心,看世界
第一章   超脫「小我」,放下「我執」
1、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2、小我與大我
3、發自內心的善念
4、用平常心破除「我執」
5、有情眾生,不必過於執著
6、平常就是真道

第二章   知捨善得,超脫得失之心
1、捨得放下,身輕心安
2、放下那山的風光,看到這山的美好
3、因為捨得,所以擁有
4、放下情執,超脫「愛別離」之苦
5、時刻掃除心靈上的灰塵
6、沒有過不去的事,只有放不下的心

第三章   天賦使命,於工作中發現喜悅的解脫
1、熱愛工作,可以忘卻煩惱
2、做雜事也是修行
3、做事不推諉,事後不搪塞辯解
4、沒有可以隨意打發糊弄的「小」事情
5、合作共贏,才是幸福的團隊
6、感謝對手,危機是你的「增上緣」

第四章   超脫心魔——恐懼留給自己,勇氣分給別人
1、恐懼是世上最傷人的情緒
2、對生命最大的恐懼是恐懼本身
3、千萬不要一次承載一種以上的煩惱
4、你的失敗,就在於你一直害怕失敗
5、給痛苦一張名片
6、接納和化解壞情緒

第五章   懷著信念作戰,等於擁有雙倍的裝備
1、不同的信念造就不同的生活
2、如何才能看清楚自己要什麼
3、每天淘汰自己
4、培養堅定的心力
5、對目標堅定有恆
6、能堅持就不要放棄

第六章   行經幽谷,不要被情緒低潮愚弄
1、所謂低潮,只不過是一時的錯覺
2、給情緒安三道防火牆
3、讓不悅之情就此打住
4、學會自己娛樂自己
5、微笑是人生最好的名片

第七章   超脫名利,功名利祿皆為過眼雲煙
1、虛名終自誤
2、想要的越多,幸福感就越少
3、無財是一種福氣
4、小心成為別人「捧殺」的對象
5、即便是好的建議,也不一定適合自己
6、君子慎獨,表裡如一

第八章   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1、跟不完美和解
2、瑕疵也是一種美
3、婆娑世界,沒有遺憾就不能體會快樂
4、學會昇華和超越缺憾
5、欣賞厄運之美
6、見好就收,順其自然

第九章   苦修成佛,還是苦修成魔
1、忍辱負重,如飲甘露
2、厭惡苦並無法驅走苦
3、吃苦要當成吃補
4、一切流言都不足為懼
5、及時放下,心無一物
6、感恩惜福,方能成佛

第十章   寬恕別人,昇華自我
1、佛法宣導的包容精神
2、得理也要讓三分
3、以德報怨,惟有修心方是福
4、常湧慈悲心,視萬物與我一體
5、不念舊惡
6、浮生若夢,何須計較
7、尊重你不喜歡的人

第十一章   快樂的真諦
1、掃除憂鬱的地雷
2、放低幸福的底線
3、知足者常樂
4、學會刪繁就簡
5、養生之道,在於寧心養神
6、偶爾要做一些「無用」之事

第十二章   超脫生死,每一刻都活得充實有力
1、「撐著不死」和「好好活著」
2、參透生死,把握當下
3、珍惜時間,不辜負這一遭生命
4、守住樂觀的心境
5、控制七情六欲,隨緣而不攀緣

【內文試閱】
1、捨得放下,身輕心安

要體會佛法真理,追隨聖賢者行跡,必須先學會放下。如果我們不將過去的凡夫心趕快放下,又如何能學聖賢行跡呢?
——南懷瑾

佛語中講到,修煉的人在修行中如果不能放下七情六欲,也無法修煉到博大精深的境界。只有懂得放下,才能體會到佛家箴言。

在人們口中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當釋迦摩尼佛還在人世的時候,有一位叫作黑指的婆羅門來到他的面前。這個婆羅門運用自己的神通,兩隻手各拿了一個大花瓶,前來獻佛。佛陀大聲地對婆羅門說:「放下!」婆羅門於是聽從指教,將左手拿的花瓶放在地上。
佛陀又說:「放下!」婆羅門又聽從指教,將右手拿的花瓶也放到了地上。
然後,佛陀還是向他說道:「放下!」
這次婆羅門無奈地回答:「我已經兩手空空,沒有什麼可以再放下了,為何你還要我放下?」
佛陀聽了他的話,然後對他講道:「我的本意並不是讓你放下手中的花瓶,而是讓你放下六根、六塵和六識。只有當你將這些都放下時,才能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
佛說:「放下。」你將手中所持有的東西放下,但是,你心間的七情六欲,人間的欲望掙扎,你是否放下了?只有放下這些,才真正算是佛家箴言中所講的「放下」。

人生漫漫路途,一路行來,有許多的苦難和艱辛,也有許多的欲望和執著,只有將這些放下,留給心間一片空明,給自己一份清閒,生活才會顯得精彩。

大學開學的第一天,教授給同學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課。他站在講臺上,平舉著兩手,沒有說任何話。
所有的同學都為教授的這一舉動感到好奇,這時,教授說話了:「同學們,你們看我的手裡有什麼東西嗎?」
「沒有。」同學們一起回答,教授又問:「我手上現在承受著多大的重量呢?」
「零克。」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教授頓了頓又問:「如果我的手一直以這樣的姿勢平舉著,十分鐘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同學們回答。
「如果我的手像這樣托一個小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你的手臂會疼。」有一個學生回答。
「你說得對,」教授點了點頭,「如果一直這樣托一整天呢?」
「你的手臂會變得麻木,肌肉會嚴重拉傷和麻痹,最後肯定得去醫院。」有同學在底下說道。
「是的,也許這樣托一整天後,我真的就得去醫院了。但是,在這期間我手上的重量變了嗎?」教授問道。
「沒有。」同學們一起回答。
「那麼,在我的手臂開始疼痛之前,我應該做些什麼呢?」教授問道。
同學們有些疑惑不解,這時,有個同學說:「把手放下呀!」
「說得很對!」教授一邊將雙手放了下來,一邊說,「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就像我剛才平舉雙手那樣,時間長了,就會雙臂麻木,肌肉拉傷,因此,我們要學習放下。生活中,之所以有很多人不開心、不快樂,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學會放下。其實,人生就是一個學習放下的過程,放下對權力的執著,我們才能收穫寧靜和淡泊;放下對金錢的貪戀,我們才能收穫安心和快樂;放下對他人的怨恨,我們才不會一直生活在痛苦中……只有學會放下,我們的心靈才會充滿陽光和溫暖,才能快樂的生活。」
停頓了一會兒,教授又接著說:「同學們,今天是你們大學生活的第一課,我希望你們能記住我今天所說的話,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放下的過程,當你們遇到煩惱、不開心、不快樂的時候,要學會放下,只有這樣,你的生活才能充滿陽光。」

佛經上說:「如何向上,唯有放下。」只有學會了放下,我們才能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諸多變故,心靈才能雲淡風輕。學會了放下,即使生活總是風生水起,我們的內心也依然會波瀾不驚。

 

2、放下那山的風光,看到這山的美好

睜開眼睛,仔細地去觀察,你會發現,每一個聰明的人,都能遇事看得開,慧質蘭心,只輕悠悠舀一瓢自己心底最愛喝的那口茶。
——弘一法師


放得下的人,臉上總是充滿陽光般暖暖的笑意,他們對生活沒有抱怨,沒有哀歎,他們舉重若輕,不多奢求一分,也不委屈自己。
放得下的人在取捨之際,不會跟隨個人的理想,不會隨波逐流,也不會人云亦云,這時,才能找到自己的平衡點,自己的臨界點。
世間萬物都有一個平衡點,事物之間也有平衡點,或稱臨界點。臨界點之左之右都不是恰到好處,你能找到那個最佳的臨界點嗎?取捨之間就有這樣的臨界點。有時候取捨只在一念之間,悲喜也只在一念之間。
如今塵世中的人們,大多「終朝只恨聚無多」,做什麼都想贏,做什麼都不肯捨棄一分一毫。縱觀社會,橫看人生,既有餓死、窮死的,也有撐死、富死的,甚至有窩囊死的;有人因禍得福,有人因福得禍……不勝枚舉。何時該取,何時該舍?這個平衡點真是很難掌握,而天下也沒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我們能做的,就是根據此時、此地、此情、此景去綜合權衡利弊得失。只要分析出利大於弊,即可作出取捨;而妄求只有利益,沒有弊處,就永遠選不對,心裡永遠不平衡。

一天,有一個人在沙漠裡迷失了方向,饑渴難忍,酷暑難熬。就在快堅持不住的時候,他發現了一幢廢棄的小屋,屋裡居然還有一台抽水機。
他興奮地急忙上前取水,可不管怎麼做也抽不出半滴水來。這時,他看見抽水機旁有個裝滿了水的瓶子,瓶子上貼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你必須把瓶子裡的水灌入抽水機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離開前,請再將水裝滿!
這可怎麼辦啊?能抽出水來固然是好,但要是水倒進去而抽不出水來怎麼辦?自己不是有可能會死在這裡嗎?假如將瓶中的水喝了,還能暫時遠離饑渴,為此,這個人猶豫不決。
思來想去,他最終還是將水倒進了抽水機,不一會兒,就抽出了清冽的泉水,他不僅喝了個夠,還帶足了水,最終走出了沙漠。
在臨走之前,他將瓶子裝滿水,然後在紙條上加了幾句話:紙條上的話是真的,你只有先捨棄瓶中的水,才能得到更多的水!

取捨間的看得開就在於此,發現平衡點,果斷地抉擇,然後在這個平衡點之上,把握平衡點,去輕鬆地感受取捨之後的快樂與美好。
其實,是苦是樂全在個人,每個人的渴求不同,每個人的快樂源泉也不同。瞭解自己,取捨亦符合自己的內心滿足,這便能快樂,也便擁有了取捨間的看得開。正如不愛珠寶的人,即使置身虛榮浮華之境,也無傷自尊;擁有萬卷書的窮書生,對股票或鑽石並無多大興趣;滿足于田園生活的清雅之人,從不羡慕任何榮譽頭銜或高官厚祿……愛好即方向,興趣即資本,性情即命運。而這一切的一切都來源於什麼呢?來源於放得下。
作為人,什麼樣的人生最成功?沒有定論,全看個人。非要一味概之,就落入愚蠢的窠臼。完全照搬那些看似風光者的經驗與路徑,最終只會「舍」錯人「舍」錯事,最後取得的人生,貌似是自己曾經所羡慕和企求的,卻無論怎樣也快樂不起來,只有滿懷的懊惱,甚至可笑。
如果一定要給成功的人生下一個定義,給一個框架,那便是:當一切塵埃落定,自己覺得內心充盈,感覺到實實在在的幸福,而無關外界的眼光。
大部分的人總是容易陷入一個怪圈:這山望著那山高。其實你認為最好的東西是否一定最適合你呢?你找到那個最適合你最能平衡你生活的臨界點了嗎?從現在開始,每天對著鏡子,告訴自己,身邊的愛人是你今生最最完美的理想伴侶,目前已經選擇的工作是你最最喜歡的工作吧!只有放下那山的風景,內心才能平衡,心靈才能寧靜,心情才能舒暢,也才能真正感受到這山的關愛,感受到坦然與灑脫。
取捨間的智慧,全在一個「悟」字。佛家常常說一個人有「悟性」,說的便是一個人懂得取捨的智慧,知道何為可取之物,知道何為必捨之事,取捨之間,如蜻蜓點水,卻恰到好處。一念之間,卻把世事想透,不多取一分,也不胡亂捨棄。聰慧如此,必然幸福滿懷,於是就常聽人們說某某人好福氣,卻忘了自己其實也可以有「福氣」,只是曾幾何時,沒有掌握好取捨間的尺度與智慧,於是最終只能豔羨他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s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