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19新大唐二十皇朝(四)旋乾轉坤(完)

出版類型:歷史文學小說
書系列別:宮闈權鬥秘史系列
書系編號:T++19 
書籍名稱:新大唐二十皇朝(四)旋乾轉坤(完)
作  者:許嘯天
譯  者:
定  價:$380元
開本尺寸:正25K-21〈長〉*15〈寬〉
裝訂頁數:平裝本-352頁
ISBN:978-626-7464-25-0
原印條碼:978-626-7464-25-0
CIP碼:857.4541
出版日期:2024.07.18
購書網站:https://www.eastbooks.com.tw/

出版重點: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新大唐二十皇朝》即是以大唐為背景,描述自隋末,天下群雄並起,唐國公李淵趁勢在晉陽起兵,而後稱帝建立唐朝起,而自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則為盛唐奠下基礎。繼之武則天改國號為周,女帝稱霸天下,至705年恢復唐國號。?唐玄宗的開元盛世,使唐朝達到全盛時期。然而安史之亂後接連出現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現象,使國力漸衰,大唐也寫下終曲。
※大唐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國朝代中最輝煌燦爛的時期,此書為宮闈小說第一人許嘯天精心之作,從隋末李唐初建到天下歸宋全演義!

本書看點:
唐代後期因安史之亂開始,接二連三的禍事不斷,終於使盛唐的風光不再,再加上藩鎮崛起,更使國運一蹶不振。最後黃巢入宮,朱全忠等取而代唐,終至五代十國的出現,到最後,天下歸於大宋,而一統天下,大唐正式宣告結束。

作者簡介:
許嘯天(1886-1946),名家恩,字澤齋,號嘯天,十七歲時追隨徐錫麟、秋瑾投身民族革命,並著《越恨》一書記其始末。1907年許嘯天至上海創建「新劇俱進會」,成立新劇公會,編印《新劇雜誌》,並創作《拿破崙》《明末遺恨》《黑籍冤奴》等多本新劇劇本,對推動新劇的功績不可抹煞。五四運動後,許嘯天轉為以宮闈、武俠類小說創作為主,1926年完成《清宮十三朝演義》,1928年寫就《唐宮二十朝演義》和《明宮十六朝演義》,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周瘦鵑曾讚譽許有大仲馬氏之志,其作品不亞於《水滸》、《三國》。
內文簡介:
英雄歲月李氏逐鹿中原  娥眉天下女帝霸氣逼人
唐宮秘辛權鬥暗潮洶湧  旋乾轉坤唐宋世代交替

「南海商船來大食,西京襖寺建波斯,遠人盡有如歸樂,知是唐家全盛時。」唐朝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由於政治開明,思想解放,人才濟濟,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可說是唐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不只內政清明,文學及藝術的造詣亦是達到最巔峰,由國都長安直抵地中海的絲綢之路,更使大唐威名遠播,各處前來的遣唐使絡繹於途,從海外世界各地皆有「唐人街」即可見一斑。而唐明皇與楊貴妃的虐心之戀,以及武則天的稱帝傳奇,至今仍是各種戲劇、電影、小說最愛取材的話題。玄武門事變的權力之爭及暗潮洶湧的安史之亂、甘露事變等,亦在許嘯天筆下一一展開,也見證了曾經璀璨的大唐如何走入歷史。

《新大唐二十皇朝》是小說家許嘯天在1928年完成的作品,描述從隋煬帝到趙匡胤共三百年間的宮闈秘史。作者以正史為框架,旁採各家筆記雜著及民間傳說等寫成此書,全書共一百回。其中描寫隋煬帝用了二十回的篇幅,描寫武則天用了十二回的篇幅,描寫唐玄宗用了二十五回的篇幅,忠實展現了大唐帝國的盛世與衰落,而帝王后妃間的愛恨情仇,更是精彩萬分,如歷大唐其境。

※【目錄】
第七十四回  宮闈秘艷
第七十五回  郭子儀
第七十六回  奪權密謀
第七十七回  大宦官
第七十八回  牟羽可汗
第七十九回  元載相公
第 八十 回  回紇鏖兵
第八十一回  不空和尚
第八十二回  朝廷柱石
第八十三回  千嬌百媚
第八十四回  藩鎮崛起
第八十五回  媚眼傾國
第八十六回  煙塵四起
第八十七回  大將跋扈
第八十八回  郜國公主
第八十九回  成事在天
第 九十 回  中興氣象
第九十一回  神仙道術
第九十二回  宮中煉丹
第九十三回  曹國夫人
第九十四回  禁宮雙艷
第九十五回  帝運潛移
第九十六回  中原兵劫
第九十七回  黃巢入宮
第九十八回  朱全忠
第九十九回  五代殘唐
第 一百 回  天下歸宋

※【內文試閱】
張皇后和李輔國內外勾通,招權納賄的事情,也不知做了多少;叫這性情暴烈的建寧王,在一旁如何看得過。他幾次要去面奏父皇,每次都被太子攔阻住;勸他說:「事不干己,徒然招人怨恨。」建寧王勉強把性子按納下去。如今聽說他們要謀死太子,另立皇子侗為太子,他與太子手足之情甚厚,不由他不惱怒起來;怒氣沖沖的趕進宮來,打聽得父皇在御苑中向陽。
肅宗身體一天衰弱似一天,每到冬令,太醫奏勸皇上,每日須向陽一個時辰,得些天地之和氣;每遇肅宗皇帝在御花園中向陽,那張皇后總陪侍在一旁。今日建寧王進宮來,見有張皇后坐在一旁,他上去依禮朝見了父皇,也不便說什麼;這張皇后是何等機警的人,她見建寧王滿面怒色,心知有異,便假託更衣,退出園來,一面便指使她的心腹,去躲在御苑走廊深處,偷聽他父子說話。
誰知這建寧王是一個率直的人,竟不曾預料到此;他見張皇后退去了,便把張皇后如何與李輔國勾通,招權納賄,現在又如何密謀陷害太子的情形,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末後,他又懇懇切切的說道:「陛下若再相信婦人小子,那天下雖由陛下得之,亦將由陛下失之!其有何面目見祖宗於地下乎?」
幾句話說得肅宗皇帝不覺勃然大怒起來,況且張皇后和李輔國二人,每日不離肅宗左右,時進讒言;肅宗正親信張皇后和李輔國二人的時候,如何肯聽信建寧王的一番忠言?早已忍不住一疊連聲的喝罵:「逆子有意離間骨肉!」也不聽建寧王話說完,便喚內侍,把建寧王逐出御花園去。
建寧王懷了一肚子冤屈來見太子,弟兄二人一見面,便抱頭大哭了一場;太子勸住了建寧王的哭,建寧王便把方才進諫父皇的話,和被父皇申斥的話說了。太子聽了不覺大驚,說:「我的弟弟,你這事不是闖下禍來了嗎!」
建寧王問:「怎見得這事闖了禍?」
太子說道:「吾弟今天受父皇一番訓斥,還是小事;只怕父皇回宮去,對張皇后說了,再經張皇后一番讒言,又經李輔國一番搬弄,他二人見吾弟揭穿了他們的奸謀,他們非置吾弟於死地不可。依愚兄之見,吾弟連晚速速逃命,逃出京城去,躲在民間,這是最好的辦法兒。」
建寧王聽了太子的一番話,細心一想,覺得自己的處境果然危險;但事已至此,懼怕也是無益,便慨然對太子說道:「從來說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今依哥哥的話,人子獲罪於父,不得骨肉的原諒,便活在世上也毫無趣味;我便回家去等死罷了!」建寧王說罷,站起身來便走;這太子如何捨得,便上去一把拉住他,又苦苦的勸他出京去躲避幾時,再作道理。
那建寧王只是搖著頭,嗚咽著出去了;這裏太子究竟放心不下,便偷偷的來見李夫人。因為李夫人是張皇后親信的人,又是李輔國的妻子,自然不疑心她的;便和李夫人商量,求她到張皇后跟前去探聽消息。這李夫人愛上了太子,豈有不願意的;當晚便假定省為由,去朝見張皇后。
那皇后已由她派去偷聽說話的心腹人,把建寧王在皇帝跟前的說話偷聽來,統統告訴皇后;張皇后立刻去把李輔國宣進宮來,商量對付建寧王的法子。李輔國便勸張皇后,在皇帝跟前竭力進讒,務要取了建寧王的性命才罷;又勸皇后,這機密事既被建寧王在萬歲跟前說破了,咱們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趁此機會,便說建寧王是太子指使他來離間骨肉的,求萬歲爺廢去了太子,立皇子侗為太子,這才是一勞永逸之計。
張皇后當李夫人是自己的心腹,便把她和李輔國二人商量的話,仔仔細細的告訴她;李夫人聽說要取建寧王的性命,尚不動心,但聽說要廢去皇太子,卻不覺動了她的私情,十分慌張起來,便急急回自己院子去。
那太子正躲在自己房中候著信,李夫人便把探聽得來的話說了;那太子手足情深,聽說要廢去自己太子的地位,並不動心,聽說要取建寧王的性命,卻十分慌張起來,急欲打發一個人,去建寧王府中報一個信。
其時已是深夜,左右又沒人可以遣使;這一夜工夫,急得這位皇太子,只是在屋子中間打著旋兒。好不容易捱到天明,又怕打發別人去走漏了消息,便自己喬扮作內侍模樣混出宮去;趕到建寧王府中,一腳跨進門去,只聽得人聲鼎沸。趕進內院去一看,只見闔府中男女都圍住了建寧王,齊聲哭喊著;大家見太子進來了,只得停住了哭聲,讓太子擠進人叢中來。
太子抬眼一看,只見那建寧王直挺挺地躺在逍遙椅上,滿臉鐵青,兩眼翻白;太子只喚得一聲弟弟,撲上身去抱頭大哭,可憐這建寧王,便在太子的一陣哭聲裏死去了。許多王妃姬妾圍著屍身,大哭一場;哭罷了,太子問起情由。
原來,昨夜建寧王從宮中回府,便在自己書房裏長吁短嘆,直到天明,還不見王爺回內院來;是王妃情急了,急急走進書房去一看,原來王爺早已服了毒,只剩下一絲氣息,急傳府中大夫施救,已是來不及了。
皇太子聽這情形十分淒慘,由不得又摟著建寧王的屍身哭了一場;還是王妃上去勸住,又勸太子快回宮去。只因太子和建寧王手足情重,如今私自出宮來探望建寧王,給張皇后知道了,又要無事生風,在皇帝跟前搬弄許多閒話,於太子實在有大不利的地方;皇太子聽了眾妃嬪的勸,便也只得含著一肚子悲哀,悄悄的回宮去。
這裏,建寧王死去不上兩三個時辰,果然,肅宗皇帝的聖旨下來,便要賜建寧王自盡;這原是張皇后在皇帝前進了讒言,才有這骨肉間的慘禍。從此,張皇后便派了幾個心腹宮婢,在東宮裏留心太子的舉動;李夫人得知了這個消息,又暗暗的去對太子說知,勸他平日在宮中的一切言語舉動要謹慎些,便是兩下裏的私情,也須少來往為是,免得破了這風流案,把好事弄壞了。
太子聽了李夫人的話,嚇得在宮中不敢胡行,也不敢亂道;看看半年下來,甚是苦悶。便是那李輔國,娶了這位李夫人,如今久住在宮中,夫妻不得親近;雖說家中有不少婢妾姬妓,可以供他的玩弄,但如何趕得上李夫人這般美貌,這般白膩。
愈是太監不講床第之私的,愈是愛賞鑑美麗的女人;愈是不在淫慾上用工夫的,愈是玩弄得婦女厲害。這一年多下來,李輔國全府中的婢妾,也被他玩弄得人人害怕,個個叫苦了;那李輔國也玩厭了,便又想起他宮中的這位夫人。
在李夫人住在宮中的意思,一半是要避著李輔國玩弄她身體的災難,一半也是迷戀著太子的痴情;因此,李輔國幾次進宮來接李夫人回府去,這李夫人總推著皇后不許,李輔國也沒得話說。後來李輔國在家中,實在想得這位夫人厲害;便進宮去,當面求著張皇后,說要接李夫人回家去。
張皇后很愛李夫人,留在宮中早晚說笑著,做著伴兒,因此也捨不得放她出宮去;又想:李輔國是一個殘廢的身子,要夫人回家去亦無用,便又留住了她。李夫人巴不得張皇后這一留,一來免得遭災,二來也貪與太子多見幾回;後來經李輔國再三懇求,張皇后才答應留李夫人在宮中過了新年回去。這時候,正是臘月裏,離新年已沒有多少日子;李夫人聽了皇后這句話,心中萬分著急,忙悄悄的去與太子商量,兩人也想不出一條妙計來。
恰巧這時候,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回朝,奏陳軍事;此番郭元帥殺賊立功,肅宗皇帝甚是歡喜,特在延曦殿賜見。郭子儀見過聖駕,奏報軍情,說如今大敵已除;惟有史思明孽子史朝義,負隅頑抗,請萬歲爺別遣知兵大臣,與臣協力共討之。肅宗甚是嘉許,便留郭子儀在殿上領宴;又大賜金帛與隨征諸將。
郭子儀領過了宴,謝恩出來,自有當朝一班文武大臣,替他接風洗塵;便是李輔國,也在府中擺下盛大的筵席,又用家妓歌舞勸酒。郭子儀四處應酬,忙了一天,回到行轅中,已是黃昏向盡,便在私室中休養一會;正朦朧欲睡時,忽家院進來報稱,外面有一少年官員求見。
郭子儀看這夜靜更深,那賓客來得十分突兀,忙問:「可知來人名姓?問他夤夜求見,有何事情?」
家院回說:「那官員只說有緊急公事,須與元帥商量。小人問他名姓,卻不肯說;只說你家元帥見了我,自會認識的。」
郭子儀是一個正直的君子,便也不疑,立命傳見;待那少年官員走進屋子來一看,不覺把郭子儀嚇了一跳,忙回頭喝退家院,上去拜見,口稱千歲。
原來這位少年官員,正是當朝的東宮太子;這太子是輕易不出宮門的,如今半夜來此,必是有機密事情。當時,郭子儀便上去拉住太子的袍袖,一同進了後院幽密的所在,動問太子的來意;那太子便把近日,張皇后勾通李輔國謀廢太子的事情說了,又把建寧王被逼自盡的情形也說了,便與郭子儀商量一條免禍之計。
郭子儀聽到李輔國專權作惡的情形,也是切齒痛恨;聽到太子問他免禍之計,便低頭半晌,忽然得了一條妙計,說:「今天小臣朝見聖上之時,奏稱賊勢猖獗,求皇上別遣知兵大臣,協力討賊;明日我去朝見聖上時,便把千歲保舉上去,求聖上立拜千歲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率各路人馬前去討賊。這一來,千歲離了宮廷,免了許多是非;二來,千歲爺手握重兵在外,那張皇后和李輔國也有個懼憚,不敢起謀廢之念。」
太子聽了,也不覺大喜,連說:「妙計!妙計!」當夜辭退出來,悄悄的回宮去。
第二天,郭子儀上朝,便把請太子親自統兵討賊,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的話,奏明聖上;肅宗皇帝這幾天,聽張皇后在耳根上,儘說太子不好之處。如今聽了郭子儀的話,樂得藉一件事打發太子出去,免得宮廷之中多鬧意見;當下便准了郭子儀的奏章,立刻下旨,拜太子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與副元帥郭子儀統率六路大兵,征討史朝義賊寇。
這史朝義,負固在江淮一帶,聲勢十分浩大,兵力亦是十分雄厚,肅宗時時憂慮;當時大子得了聖旨,便又上一道表章,請調集朔方西域等軍大舉出征,以厚兵力。這個話,深合肅宗的心意,當下,太子一共調齊了二十萬大軍;正待出發,忽然那回紇可汗磨延啜,遣使太子葉護等,到唐朝來講和,並率領精兵四千人,來助唐皇殺賊。肅宗大喜,立傳葉護上殿朝見,並令與大子拜為兄弟。
這回紇的兵馬,十分驍勇;唐太子得了他的幫助,聲勢更是浩大起來,在宮中耽擱不久便要起程。在太子心中,獨捨不下這個李夫人;便是李夫人在宮中,一聽說太子要統兵出京,一寸芳心也是難捨難分。況且一到臘盡春回,自己便要出宮,回李輔國府中去;從此一別,二人不知何日方得相會。
她日夜盼望太子來和她敘別,這太子因怕在宮女跟前露出破綻來,便也不敢去見李夫人;但看看分別的日子,一天近似一天,李夫人十分焦急。她心中的事,又不好對宮女說得;只是每日在黃昏人靜的時候,獨自一人走在庭院裏,花前月下,盼望一回,嘆息一回。
這夜正是天上月圓,宮廷寂靜,李夫人也不帶一個宮女,獨自倚欄望月;一陣北風,刮得肌膚生寒,猛覺得衣衫單薄,便欲回到屋中去添衣,遠遠見一個侍女走來,便命她到房中,去取一件外衣來添上。那侍女勸李夫人到庭心裏去步月,李夫人見天心裏,果然一片皓月,十分可愛;只是一個人怯生生的,在這夜靜時候不敢去得,便命那侍女伴著同行。
那侍女隨在身後,默默走去;待走到庭心裏,又說:「那西院裏月臺上望月,更是有精神。」李夫人聽了她的話,便也從花徑中曲折走去。走到那月臺上一看,果然見閒階如水,萬籟無聲;當頭一輪滿月,圓圓的分外光明。李夫人看了,想起天上團圓,人間別離的心事,不覺發了一聲長嘆;嘆聲未息,猛見那侍女上來,伸著兩臂,把李夫人的纖腰緊緊抱住,向懷中摟著。
李夫人出其不意,十分驚詫;趁著月光,向那侍女臉上細細看時,不覺心花怒放,忙把粉龐兒向那侍女的臉兒貼著,兩個身體如扭股糖兒似的親熱起來。原來這個侍女不是別人,竟又是那太子改扮的!如此良夜,他二人真是你貪我愛,說不盡的別離心情、相思滋味。
那李夫人因李輔國要逼著她回府去,心中已是萬分的不願意了,又見太子要統兵遠征,心中更覺得不捨;二人說到情密之時,李夫人只把太子的頸子緊緊的摟著,那點點熱淚落在太子的肩頭;太子一面替李夫人拭著淚,又打疊起千百般溫存勸慰著。
這李夫人只是口口聲聲,要隨著太子離開京師,雙宿雙飛的享樂去;太子聽了只是搖頭,說:「這千軍萬馬之中,耳目眾多,如何使得?」無奈這李夫人一心向著這太子,又因回到李府去,實在受不起這李輔國的磨折;當時他兩人直談到三更向盡,又怕給宮女太監們發現,只得硬著心腸分開了。
第二日,太子忙著檢點兵士,準備起程;這位太子從前在靈武地方,也很立過一番戰功,那時還不過是一個王爺,如今已是一位太子,聲勢自然比從前大不相同。肅宗皇帝又許他假天子旌旗,建帝王節鉞,所到之處,文武百官都來朝參,一路十分威武;太子心中,卻只是想念著這位李夫人,十分苦惱。
這一日,他住在西京行宮裏,天色已晚,一個內侍送上燈來,大元帥正悶坐無聊;行宮中原有守宮侍女,很有幾個長得美麗的,此時大家打扮得花枝兒似的,各個手中執著樂器,在廊下伺候著。那內侍進去,大元帥正悶坐著長吁短嘆;這內侍悄悄的向門外招手兒,那班宮女便挨身進屋子來,各人拿著手中的樂器彈奏起來。
才奏了一曲,大元帥怕煩,連連搖著手;那班宮女便也只得停住了樂器,各個抽身退出去,只有這個內侍站在一旁。大元帥從宮中出來,一路上曉行夜宿,總是這個內侍在跟前伺候呼喚;這內侍性情聰明,面貌也甚是清秀,大元帥十分寵用他,每到寂寞時候,總得這內侍在一旁說著話解悶兒,這內侍也很是忠心地伺候大元帥。
他見大元帥時時在無人的時候,皺著眉心,不住的嘆氣;他便提著很嬌脆的嗓子唱著,逗著大元帥笑樂,解著悶兒,大元帥聽他唱得抑揚婉轉,勝於宮中的女樂,便也愛聽他唱著。這時,一班宮女退了出去,大元帥又吩咐內侍,唱一曲解悶兒;那內侍便提起了精神,學著楊貴妃,唱一闋「清平調」,又學著霓裳羽衣舞。看他腰肢軟擺,珠喉輕囀,活像是一個女孩兒;引得大元帥也不覺哈哈大笑起來。
大元帥這一笑,那內侍更是舞得有精神,那身軀轉著,如風一般的快;誰知他腳下一不留神,被靴底兒一側一個倒栽蔥,整個身子倒在地下。只聽這內侍連聲喚著:「啊唷!」這身體總是掙不起來;大元帥見他跌得可憐,便站起身來,親自上前去扶著內侍的臂兒。拿燈光一照,不覺驚詫起來;原來這內侍竟是女人改扮的。
這時,他一隻腳上的靴兒脫落了,露出六寸羅襪,一隻小腳兒來;大元帥疑心是張皇后指使她來行刺自己的,心中一怒,便把腰間的寶劍拔下來,握在手中,喝問:「妳是何處賤婢,膽敢喬裝來欺蒙本帥?」說著,伸手去揭她的帽子,便露出一頭雲鬟來;大元帥一看,不是別人,正是他心中朝思暮想的李夫人!
這李夫人見大元帥,聲勢洶洶的要拿寶劍殺她,她索性一趲頭,去倒在大元帥懷裏;這大元帥趁勢摟住李夫人的織腰,連問:「夫人怎得出宮來,隨我到此?」
那李夫人笑說道:「自從那夜和千歲分別了,我心中好似失了一樣什麼寶貝,睡也不安,食也無味;那時,我也明知千軍萬馬之中,耳目眾多,妾身一女子,如何能隨著千歲出宮去?但妾身一點癡心,總要和千歲爺在一塊兒行坐不離;便是千歲爺不知道,使妾身私地裏,能常常得見千歲之面,於願也足,因此被妾身想出一個喬扮的主意來。
趁那夜東宮中,人人收拾行裝十分熱鬧的當兒,妾身便改扮成了一個內侍模樣;雜在眾人裏面,混出宮來。一路上吃盡千辛萬苦,幸得如了妾身的心願,每日得在千歲爺跟前伺候著,得千歲爺另眼相看,妾心已十分滿足了;今日天也可憐我,無意中,在千歲跟前脫下一隻靴子來,露了破綻。千歲爺見了妾身,不說動憐惜之念,反惡狠狠的要殺起妾身來。」李夫人說著,便不由得倒在元帥懷裏,嬌聲嗚咽起來。
這元帥見了李夫人,原是千依百順的,如今見李夫人為自己吃了許多辛苦,如何不心痛;當時打疊起萬種溫存,只消一夜工夫,便把他二人的相思病都治好了。從此這位多情太子,身邊因有意中人伴著,便是出去臨陣,也加倍的有精神了;連日攻城略地,十分勇猛,殺得史朝義兵敗將亡,逃去雍州城死守住,不敢出來。
這裏,接連報捷的文書申奏朝廷,肅宗皇帝看了十分歡喜。這宮中自從太子出征去了,張皇后和李輔國都好似拔去了眼中釘;一個在宮中,一個在宮外,只瞞著肅宗皇帝的耳目,招權納賄,膽大妄為。這肅宗皇帝的身體,更是衰弱不堪;每日在一間屋子裏起臥,也沒精神去坐朝,所有朝廷大事,一概交託給張皇后和李輔國二人掌握,自己在宮中養病,閒著無事,便愛讀佛經。
當時有一個三藏寺的主持和尚,名不空的,道行十分高深;肅宗每日傳不空和尚進宮去,講天竺密語,又講經說法。不空和尚勸肅宗皇帝,在佛前多做善事;肅宗皇帝便傳旨內藏大臣,把百品名香舂成粉,和著銀粉,去塗在京師地方大小廟宇的佛殿牆上。一時京師地方,各寺院牆垣都成了銀色;路人經過的,遠遠裏便聞得一陣一陣香氣,從寺院裏吹來。
這時,新羅國進貢來一方五彩寶毯;這地毯製造得十分精巧,每一方寸內都織成歌舞伎樂,與列國山川之像。每遇微風吹動,氍毹上有五色蜂蝶動搖著,又有燕雀跳躍著;蹲身下去細細的觀看,也看不出是真是假。肅宗皇帝便把這一方寶毯,施捨在三藏寺中佛堂上鋪設著。
接著又有月氏國獻一座萬佛山,名稱萬佛;那山上何止一萬個佛,全山高約一丈。肅宗皇帝便傳諭,把萬佛山陳設在佛殿上,山下鋪設著寶毯;任一班善男信女進殿來膜拜觀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astbooks 的頭像
    eastbooks

    風雲書網官方部落格

    eas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