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101蜀山劍俠傳(1)訪道入山

出版類型:武俠小說
書系列別:風雲武俠經典系列
書系編號:U+101 
書籍名稱:蜀山劍俠傳(1)訪道入山 
原文書名:
作  者:還珠樓主
譯  者:
定  價:$340元
開本尺寸:正25K-21〈長〉*15〈寬〉 
裝訂頁數:平裝本-320頁
ISBN:978-626-7510-72-8
原印條碼:978-626-7510-72-8
CIP碼:857.9
出版日期:2025.05.08
購書網站:https://www.eastbooks.com.tw/

出版重點:
※蜀山劍俠傳為一部糅合神話誌怪、幻想的武俠小說 
※倪匡稱《蜀山劍俠傳》為「天下第一奇書」!為還珠樓主開山扛鼎著名代表作!
※深刻影響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大家 北派五大家之奇幻仙俠派 還珠樓主
※古龍、金庸、梁羽生、溫瑞安,均受還珠樓主影響頗深,堪稱新派武俠小說的鼻祖
「我的小說創作深受還珠樓主的影響和滋養。」──金庸
「還珠的作品我是必讀的。還珠樓主是浪漫派,其想像力之豐富,時至今日,恐怕還是無人能與之比肩。」──梁羽生
「還珠樓主是才氣縱橫、博聞強記的天才作家。他的作品都是海闊天空、任意所致、雄奇瑰麗、變化莫測的……這種寫作的方式,一直在武俠小說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還珠樓主李壽民也因此成為承先啟後、開宗立派的一代大師。」──古龍
名家推薦:著名文化評論家 陳曉林/著名武俠評論家 林保淳

作者簡介:
還珠樓主(1902~1961),本名李善基,後改名為李壽民,四川長壽人。出身於書香門第,其父李元甫曾於光緒年間在蘇州做官,後辭官還鄉,靠教私塾為生。在父親悉心教導下,李壽民從小便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文學積澱頗豐。三歲讀書習字;五歲已能吟詩作文;七歲可寫丈許楹聯;九歲寫下五千言的《「一」字論》,有神童之稱。李壽民生平興趣廣泛,頗務雜學,於諸子百家、佛典道藏、醫卜星相無所不窺、無所不曉,堪稱奇才。李壽民的人生經歷跌宕曲折,傳奇色彩濃厚。十歲時,在塾師「王二爺」的帶領下多次登上峨嵋山和青城山,這些生活經歷,也為他後來最為著名的作品《蜀山劍俠傳》和《青城十九俠》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養分,對之後的小說和電影產生了深遠影響,被喻為「現代武俠小說之王」,「北派五大家」之奇幻仙俠派。古龍、金庸、梁羽生,均受還珠樓主影響頗深,堪稱新派武俠小說的鼻祖。金庸曾說:「飛雪連天射白鹿,不及還珠一卷書。」

 

內文簡介:
蜀山劍俠傳為一部糅合神話誌怪、幻想的武俠小說
為還珠樓主畢生心血結晶且最為知名開山扛鼎代表作
以其熟悉的四川峨嵋山神奇傳說為創作背景
描寫出群仙修道、伏魔的奇幻故事

《蜀山劍俠傳》為還珠樓主著名代表作,內容敘述峨嵋派的一班年輕弟子學藝、修煉及斬妖除魔的驚險刺激遭遇。在眾弟子外出修行的過程中,不斷面對挑戰,過程中得到各式奇珍異寶,從而提昇了不少戰鬥力。《蜀山劍俠傳》李英瓊為主要人物,小說詳細敘述其從一個對武藝有興趣的普通少女,在無數機緣巧合下,得到長眉真人的「紫郢劍」,後來獲得前世摯友聖姑的一甲子功力,最後承繼道統,成為峨嵋派第三代掌門預定人選。
齊魯三英之一的通臂神猿李寧在江湖行俠仗義,因時勢變局,攜女英瓊遠避他鄉。路途偶遇舊友雲中飛鶴周淳,一同居於峨嵋山中。英瓊天資聰穎,然其父卻不願教其武藝,只專心一意將她根基打穩,日後一旦機緣來到,遇見名師,便可成為大器。
一日,山下有一和尚打聽周淳下落,原來是舊仇多臂熊毛太找上門,毛太已練就一手飛劍,非周淳及李寧二人所能抵擋,周淳只好與徒弟燕兒前往尋找女兒輕雲的師父黃山餐霞大師求援。路途中投宿,屋主卻告知此地危險萬分,自己已命在旦夕,如要投宿,往西南茅痷去尋一位白雲大師,求她借宿一宵。她若依從,還能免掉危險。
周淳生性好奇,縱身越牆而過,只見院中籐床上臥倒一人。原來此人中了妖毒,若近其三尺,便受傳染,如能去求白雲大師,或者還可幫他的忙。只見那人手臂上有七顆紅痣,鮮明非常。周淳心想此非善地,便扔些乾糧與他,隨即縱了出來。喊燕兒時,忽然蹤影不見……

「還珠樓主運用他那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把武俠小說帶入了一個劍仙幽幻的境界,他那極為深厚的國學底子、浩瀚千變的文字能力,對道、釋、儒哲思糅合的獨到見解,無論寫景造境,敘物述人,文采繁富典麗,奇詭紛陳,每有精彩的描寫,奇句妙造,令人感覺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讀來真要屏息凝神,一氣呵成,又嘆為觀止,匪夷所思。」──溫瑞安

※【蜀山奇見聞】──仙鶴
極為少見的大仙鶴,為髯道人的坐騎。
頭頂鮮紅,渾身雪白,更無一根雜毛,金睛鐵喙,兩爪如銅鉤一般,足有八九尺高下。曾在山中隻身鬥一條長約七八尺的青蛇,鐵喙到處,把那山石啄得碎石濺起,火星亂飛。蛇將鶴的雙腳緊緊纏住不放,那鶴不慌不忙,一嘴先將蛇頭啄斷,再用長嘴從兩腳中輕輕一理,便將蛇身分作七八十段。哪消幾啄,便已吃在肚內。抖抖身上羽毛,一聲長叫,望空而去。

 


※【目錄】
推薦序 「劍仙」還珠樓主 (《武俠小說史話》作者林遙)
第一章 月夜孤舟
第二章 峨嵋煙雨
第三章 雲中飛鶴
第四章 見首神龍
第五章 孝子拜師
第六章 名山靈物
第七章 義擒淫賊
第八章 林中比劍
第九章 古廟逢兇
第十章 淑女垂青
第十一章 潛心避禍
第十二章 俠女殲盜
第十三章 輕雲學道
第十四章 紅藥遇仙
第十五章 訪道入山
第十六章 散盡家財
第十七章 驚逢妖蛇
第十八章 仙崖誅蟒
第十九章 芝仙乞命
第二十章 朱梅中箭
第廿一章 金身羅漢
第廿二章 尋訪異人
第廿三章 結客揮金
第廿四章 望門投止
第廿五章 三戲法元
第廿六章 俠女報仇
第廿七章 為寶傾生

※【推薦序】  「劍仙」還珠樓主     
《武俠小說史話》作者 林遙

中國的武俠小說發展到二十世紀三○年代,創作的中心開始由南方轉移至北方的京津地區,遂有「北派五大家」的稱呼出現。這其中產生巨大影響的,當屬以「奇幻仙俠派」別開武俠生面的還珠樓主。
還珠樓主在筆下開創了世界上亙古未有、異想天開的奇幻世界:

關於自然現象者,海可煮之沸,地可掀之翻,山可役之走,人可化為獸,天可隱滅無跡,陸可沉落無形,以及其他等等;
關於故事的境界者,天外還有天,地底還有地,水下還有湖沼,石心還有精舍,以及其他等等;
對於生命的看法,靈魂可以離體,身外可以化身,借屍可以復活,自殺可以逃命,修煉可以長生,仙家卻有死劫,以及其他等等;
關於生活方面者,不食可以無饑,不衣可以無寒,行路可縮萬里成尺寸,談笑可由地室送天庭,以及其他等等;
關於戰鬥方面者,風霜水雪冰、日月星氣雲、金木水火土、雷電聲光磁,都有精英可以收攝,煉成功各種兇殺利器,相生相剋,以攻以守,藏可納之於懷,發而威力大到不可思議。

還珠樓主(一九○二至一九六一),原名李善基,後改名李壽民,四川長壽人。他出身於書香門第,祖上世代簪纓,其父李元甫曾於光緒年間在蘇州做官,由於不滿官場黑暗,後辭官還鄉,靠教私塾為生。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李壽民從小便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文學積澱頗豐。三歲伊始,李壽民讀書習字;到了五歲,已能吟詩作文;七歲時,已能寫下丈許楹聯;年方九歲,因一篇洋洋五千言的《「一」字論》,在鄉里有神童之稱。李壽民生平興趣廣泛,頗務雜學,於諸子百家、佛典道藏、醫卜星相無所不窺、無所不曉,堪稱奇才。
李壽民的人生經歷,跌宕曲折,傳奇色彩十分濃厚。十歲時,他在塾師「王二爺」的帶領下多次登上峨嵋和青城。李壽民後曾在日記中反覆提到「三上峨嵋,四登青城」的所見及體悟。李壽民的塾師「王二爺」與一般腐儒不同,不僅能如數家珍地即興解說掌故,還曾帶他前往峨嵋仙峰寺,拜見了一名精通氣功的和尚,此後堅持鍛煉,從未間斷。
峨嵋山、青城山優美的傳說故事,層巒疊嶂、千姿百態的壯麗景色,使童年的李壽民流連忘返,這種生活和經歷,也為他後來的作品《蜀山劍俠傳》和《青城十九俠》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
李壽民少年喪父,家道中落,隨母親投親蘇州,後移居天津,先後做過軍中幕僚、郵政局職員、報紙編輯等職務。
李壽民的愛情婚姻的經歷也非常不平凡。李壽民夫人孫經洵,父親是大中銀行董事長孫仲山。
一九二八年,李壽民經友人介紹,擔任天津警備總司令傅作義的中文秘書,彼時留英歸國的英文秘書段茂瀾和他興趣相投、十分要好。段茂瀾不久擔任天津電話局局長,邀請李壽民做他的秘書,李壽民應邀而去。一九二九年春,李壽民業餘時間兼職在孫仲山家中做家庭教師。二小姐孫經洵與這位比她大六歲的家庭教師相愛。得知此事後,孫仲山大怒,他將李壽民辭退,並嚴斥孫經洵,孫經洵憤而離家。孫仲山藉「拐帶良家婦女」之名,把李壽民送進監獄。開庭審理過程中,孫經洵出人意料地出現在旁聽席上,氣宇軒昂地表示婚姻自主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李壽民因判無罪釋放。
一九三二年二月五日,李壽民與孫經洵舉行婚禮,彼時,他已開筆創作《蜀山劍俠傳》,寫完十二回,恰巧友人唐魯孫臨時代理《天風報》社務,力促李壽民將書稿交由《天風報》連載發表,李壽民答應下來,開始以還珠樓主為筆名,撰寫《蜀山劍俠傳》。
還珠樓主筆名的來歷,與李壽民的初戀有關。少年時期,李壽民曾在蘇州認識了比他年長三歲的姑娘文珠,兩人正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嗣後感情漸生,彼此不離形影。十六歲時,李壽民意識到自己正處於初戀中。然而由於家境所迫,李壽民當時要北上天津謀生,後來兩人只能以書信往來。不想天意弄人,變故無常,文珠誤入風塵,從此杳無音訊,李壽民精神上受到創痛。婚後的李壽民還會偶爾提起文珠,夫人孫經洵聽後,對文珠的遭遇深感同情,建議他以還珠樓主為筆名,取唐代詩人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詩意,以此紀念文珠。
《蜀山劍俠傳》在《天風報》一經刊出,大受讀者歡迎,《天風報》發行量成倍增長,李壽民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名聲越寫越大。
《蜀山劍俠傳》寫於「九一八」事變後不久,開篇以愛國情懷為基調。全書第一集第一回的第一位出場人物,是一名鬚髮全白的半百老人,他立於舟上,慨歎道:「哪堪故國回首月明中!如此江山,何時才能返吾家故物啊!」哀感之情,溢於言表。

※【內文試閱】
四川峨嵋山,乃是蜀中有名的一個勝地。昔人謂:「西蜀山水多奇,而峨嵋尤勝。」這句話實在不假。西蜀神權最勝,山上的廟宇寺觀,不下數百。每年朝山的善男信女,不遠千里而來;加以山高水秀,層巒疊嶂,氣象萬千。那專為遊山玩景的人,也著實不少,後山的風景,尤為幽奇。
自來深山大澤,實生龍蛇;茂林幽谷,大都是那虎豹豺狼棲身之所。遊後山的人,往往一去不返,一般人妄加揣測,有的說是被虎狼妖魔吃了去的,有的說被仙佛超度了去的,聚訟紛紜,莫衷一是。人到底是血肉之軀,意志薄弱的佔十分之八九,因為前車之鑑,遊後山的人,也就漸漸裹足不前,倒便宜了那些在後山養靜的高人奇士們,省去了許多塵擾,獨享那靈山勝境的清福。
四川自經明末張獻忠之亂,十室九空,往往數百里路無有人煙,把這一個天府之國鬧得陰風慘慘,如同鬼市一般。滿清入關後,疆吏奏請將近川各省如兩湖、江西、陝西的人民移入四川,也加上四川地大物豐,樣樣需要之物皆有,移去的人民,大有此間樂不思故土之概。這樣的賓至如歸,漸漸的也就恢復了人煙稠密的景象。
且說在康熙即位的第二年,從巫峽溯江而上的有一隻小舟。除操舟的船夫外,舟中只有父女二人,一肩行李,甚是單寒;另外有一個行囊甚是沉重,好像裡面裝的是鐵器。那老頭子年才半百,鬚髮已是全白,抬頭看人,眼光四射,滿臉皺紋,一望而知是一個飽經憂患的老人。那女子年才十二三歲,出落得非常美麗,依在老頭子身旁,低聲下氣地指點煙嵐,問長問短,顯露出一片天真與孺慕。
這時候已經暮煙四起,暝色蒼茫,從那山角邊掛出了一輪明月,清光四射,鑑人眉髮。那老頭兒忽然高聲說道:「那堪故國回首月明中!如此江山,何時才能返吾家故物啊!」言下淒然,老淚盈頰。
那女子說道:「爹爹又傷感了,天下事各有前定,徒自悲傷也是無益,還請爹爹保重身體要緊。」
正說時,那船家過來說道:「老爺子,天已不早,前面就是有名的烏鴉嘴,那裡有村鎮,我們靠岸歇息,上岸去買些酒飯吧。」
老頭說道:「好吧,你只管前去。我今日有些睏倦,不上岸了。」船家說完時,已經到了目的地,便各自上岸去了。
這時月明如晝。他父女二人,自己將帶來的酒菜,擺在船頭對酌。正在無聊的時候,忽見遠遠樹林中,走出一個白衣人來,月光之下,看得分外清楚,越走越近。那人一路走著,一路唱著歌,聲調清越,可裂金石,漸漸離靠船處不遠。老頭一時興起,便喊道:「良夜明月,風景不可辜負。我這船上有酒有菜,那位老兄,何不下來同飲幾杯?」
白衣人正唱得高興,忽聽有人喚他,心想:「此地多是川湘人的居處,輕易見不著北方人。這人說話,滿嘴京城口吻,想必是我同鄉。他既約我,說不得倒要擾他幾杯。」一邊想著一邊走,不覺到了船上。二人會面,定睛一看,忽然抱頭大哭起來。
老頭說:「京城一別,誰想在此重逢!人物依舊,山河全非,怎不令人腸斷呢!」
白衣人說道:「揚州之役,聽說大哥已化為異物,誰想在異鄉相逢。從此我天涯淪落,添一知己,也可謂吾道不孤了。這位姑娘,想就是令嬡吧?」
老頭道:「我一見賢弟,驚喜交集,也忘了教小女英瓊拜見。」隨叫道:「英瓊過來,與你周叔叔見禮。」那女子聽了她父親的話,過來納頭便拜。
白衣人還了一個半禮,對老頭說道:「我看賢姪女滿面英姿,將門之女,大哥的絕藝一定有傳人了。」
老頭道:「賢弟有所不知。愚兄因為略知武藝,所以鬧得家敗人亡。況且她一出世,她娘便隨我死於亂軍之中,十年來奔走逃亡,毫無安身之處。她老麻煩我,叫我教她武藝。我抱定庸人多厚福的主意,又加以這孩子兩眼怒氣太重,學會了武藝,將來必定多事。我的武藝也只平常,天下異人甚多;所學不精,反倒招出殺身之禍。愚兄只此一女,實在放心不下,所以一點也未傳授於她。但願將來招贅一個讀書種子,送我歸西,於願足矣。」
白衣人道:「話雖如此說,我看賢姪女相貌,決不能以丫角終老,將來再看罷!」
那女子聽了白衣人之言,不禁秀眉軒起,喜形於色;又望了望她年邁的父親,不禁又露出了幾分幽怨。白衣人又問道:「大哥此番入川,有何目的呢?」
老頭道:「國破家亡,氣運如此,我還有什麼目的呢?無非是來這遠方避禍而已。」
白衣人聞言,喜道:「我來到四川,已是三年了。我在峨嵋後山,尋著了一個石洞,十分幽靜,風景奇秀,我昨天才從山中趕回。此外我教了幾個蒙童,我回來收拾收拾,預備前往後山石洞中隱居,今幸遇見了大哥。只是那裡十分幽僻,人跡不到,猛獸甚多。你如不怕賢姪女害怕,我們三人一同前往隱居,以待時機。尊意如何?」
老頭聽說有這樣好所在,非常高興,便道:「如此甚好。但不知此地離那山多遠?」
白衣人道:「由旱路去,也不過八九十里。你何不將船家開發,到我家中住上兩天,同我從旱路走去?」
老頭道:「如此賢弟先行,愚兄今晚且住舟中,明日開發船家,再行造府便了。但不知賢弟現居何處?你我俱是避地之人,可曾改易名姓?」
白衣人道:「我雖易名,卻未易姓。明日你到前村找我,只須打聽教蒙館的周淳,他們都知道的。天已不早,明天我尚有一個約會,也不來接你,好在離此不遠,我在舍候駕便了。」說罷,便與二人分手自去。
那女子見白衣人走後,便問道:「這位周叔父,可是爹爹常說與爹爹齊名、人稱齊魯三英的周琅周叔父嗎?」
老頭道:「誰說不是他!想當年我李寧與你二位叔父楊達、周琅,在齊魯燕豫一帶,威名赫赫。你楊叔父自明亡以後,因為心存故國,被仇人陷害。如今只剩下我與你周叔父二人,尚不知能保性命不能。此去峨嵋山,且喜得有良伴,少我許多心事。我兒早點安歇,明早上岸吧。」
說到此間,只見兩個船家喝得酒醉醺醺,走了回來。李寧便對船家說道:「我記得此地有我一個親戚,我打算前去住上幾個月,明早我便要上岸。你們一路辛苦,船錢照數開發與你,另外賞你們四兩銀子酒錢。你們早早安歇吧。」船家聽聞此言,急忙稱謝,各自安歇。不提。
到了第二天早上,英瓊父女起身,自己背了行囊包裹,辭別船家,逕往前村走去。行約半里,只見路旁閃出一個小童,年約十一二歲,生得面如冠玉,頭上梳了兩個雙丫角。那時不過七八月天氣,蜀中天氣本熱,他身上只穿了一身青布短衫褲。見二人走近,便迎上前來說道:「來的二位,可是尋找我老師周淳的麼?」
李寧答道:「我們正是來訪周先生的。你是如何知道?」
那小童聽了此言,慌忙納頭便拜,口稱:「師伯有所不知。昨夜我老師回來,高興得一夜未睡,說是在烏鴉嘴遇見師伯與師姐。今晨清早起來,因昨天與人有約會,不能前來迎接,命我在此與師伯引路。前面就是老師他老人家蒙館。老師赴約去了,不久便回,請師伯先進去坐一會,吃點早點吧。」
李寧見這小童儀表非凡,口齒伶俐,十分喜愛。一路言談,不覺已來到周淳家中,雖然是竹籬茅舍,倒也收拾得乾淨雅潔。小童又到裡面搬了三副碗箸,切了一大盤臘肉和一碟血豆腐,一壺酒,請他父女上座,自己在下橫頭側身相陪。說道:「師伯,請用一點早酒吧。」
李寧要問他話時,他又到後面去端出三碗醋湯麵,一盤子泡菜來。李寧見他小小年紀,招待人卻非常慇勤,愈加喜歡。一面用些酒菜,便問他道:「小世兄,你叫什麼名字?幾時隨你師父讀書的?」
小童道:「我叫趙燕兒。我父本是明朝翰林學士,死於李闖之手。我母同舅父逃到此處,不想舅父又復死去。我家十分貧苦,沒奈何,只得與人家牧牛,我母與大戶人家做些活計,將就度日。三年前周先生來到這裡,因為可憐我是宦家之後,叫我拜他老人家為師,時常周濟我母子,每日教我讀書和習武。
「周老師膝下無兒,只一女名叫輕雲。去年村外來了一位老道姑,也要收我做徒弟,我因為有老母在堂,不肯遠離。那道姑忽然看見了師妹,便來會我老師,談了半日,便將師妹帶去,說是到什麼黃山學道去。我萬分不捨,幾次要老師去將師妹尋回來,老師總說時候還早;我想自己去,老師又不肯對我說到黃山的路。我想我要是長大一點,我一定要去將師妹尋回來的。我那師妹,長得和這位師姊一樣,不過她眉毛上沒有師姊這兩粒紅痣罷了。」
李寧聽了這一番話,只是微笑,又問他會什麼武藝。燕兒道:「我天資不佳,只會一套六合劍,會打鏢接鏢。聽老師說,師伯本事很大,過些日子,還要請師伯教我呀!」
正說之時,周淳已從外面走進來。燕兒連忙垂手侍立。英瓊便過來拜見世叔。李寧道:「恭喜賢弟,你收得這樣的好徒弟。」
周淳道:「此子天分倒也聰明,稟賦也是不差,就是張口愛說,見了人兀自不停。這半天的工夫,他的履歷想已不用我來介紹了。」
李寧道:「他已經對我說過他的身世。只是賢弟已快要五十的人,你如何輕易把姪女送人撫育,是何道理?」
周淳說:「我說燕兒饒舌不是?你姪女這一去,正是她的造化呀。去年燕兒領了一個老道姑來見我,談了談,才知道就是黃山的餐霞大師,有名的劍仙。她看見你姪女輕雲,說是生有仙骨,同我商量,要把輕雲帶去,做她的末代弟子。本想連燕兒一齊帶去,因為他有老母需人服侍,只把輕雲先帶了去。如此良機,正是求之不得,你說我焉有不肯之理?」
李寧聽了此言,不禁點頭。英瓊正因為她父親不教她武藝,小心眼許多不痛快,一聽周淳之言,不禁眉軒色舉,心頭暗自盤算。周淳也已覺得,便向她說道:「賢姪女你大概是見獵心喜吧?若論你世妹天資,也自不凡,無庸我客氣。若論骨格品貌,哪及賢姪女一半。餐霞大師見了你,必然垂青。你不要心急,早晚自有機緣到來尋你,那時也就由不得你父親了。」
李寧道:「賢弟又拿你姪女取笑了。閒話少提,我們峨嵋山之行幾時動身?燕兒可要前去?」
周淳道:「我這裡還有許多零碎事要辦,大約至多有十日光景,我們便可起程。燕兒有老母在堂,只好暫時阻他求學之願了。」
燕兒聽了他師父不要他同去,便氣得哭了起來。
周淳道:「你不必如此。無論仙佛英雄,沒有不忠不孝的。我此去又非永別,好在相去不過數十里路,我每月準來一回,教授你的文武藝業,不過不能像從前朝夕共處而已。」
燕兒聽了,思量也是無法,只得忍淚。
李寧道:「你蒙館中的學童,難道就是燕兒一個麼?」
周淳道:「我前日自峨嵋山回來,便有入山之想。因為此間賓主相處甚善,是我在歸途中救了一個寒士,此人名喚馬湘,品學均佳,我替他在前面文昌閣尋了寓所,把所有的學生都讓給他去教。誰想晚上便遇見了你。」
李寧道:「原來如此,怪道除燕兒外,不見一個學生呢。」
周淳道:「燕兒也是要介紹去的,因為你來家中,沒有長鬚奴,只好有事弟子服其勞了。」
言談片時,不覺日已沉西,大家用過晚飯。燕兒又與他父女鋪好床被,便自走去。只有英瓊,聽了白日許多言語,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時已三鼓左右,只聽見隔壁周淳與燕兒說話之聲。一會,又聽他師徒開了房門,走到院中。
英瓊輕輕起身,在窗隙中往外一看,只見他師徒二人,手中各拿了一把長劍,在院中對舞。燕兒的劍雖是短一點,也有三尺來長。只見二人初舞時,還看得出一些人影。以後兔起鶻落,越舞越急,只見兩道寒光,一團瑞雪,在院中滾來滾去。
忽聽周淳道:「燕兒,你看仔細了。」話言未畢,只見月光底下,人影一分,一團白影,隨帶一道寒光,如星馳電掣般,飛向庭前一株參天桂樹。又聽卡嚓一聲,將那桂樹向南的一枝大枝椏削將下來。樹身突受這斷柯的震動,桂花紛紛散落如雨。定睛一看,庭前依舊是他師徒二人站在原處。
在這萬籟俱寂的當兒,忽然一陣微風吹過,簷前鐵馬兀自丁東。把一個英瓊看得目定神呆。只見周淳對燕兒說道:「適才最後一招,名叫穿雲拿月,乃是六合劍中最拿手的一招。將來如遇見能手,盡可用它敗中取勝。我一則憐你孝道,又見你聰明過人,故此將我生平絕技傳授於你。再有二日,我便要同你師伯入山,你可早晚於無人處勤加溫習。為師要安睡去了,明夜我再來指點給你。」言罷,周淳便回房安歇不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astbooks 的頭像
    eastbooks

    風雲書網官方部落格

    eas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