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出版類型:人文史地、歷史人物
書系列別:風雲歷史文學
書系編號:T-+56
書籍名稱:從布衣到曠代名相:諸葛亮傳奇
作  著:歐陽彥之
譯  者:
定  價:$320元
開本尺寸:正25K-21〈長〉*15〈寬〉
裝訂頁數:平裝本-320頁
ISBN:978-626-7153-87-1
原印條碼:978-626-7153-87-1
CIP碼:782.823
出版日期:2023.04.20
購書網站http://www.eastbooks.com.tw
出版重點:
隆中對策、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獲、三氣周瑜、空城之計……
隨機應變,審時度勢,機智口才無人能敵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諸葛亮在蜀漢崛起的歷史上功不可沒
集軍事家、政治家、發明家於一身的風雲人物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一代軍師諸葛亮以高風亮節、鞠躬盡瘁的精神,成就蜀漢一方天下!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諸葛亮《後出師表》
三顧茅廬隆中對;草船借箭顯神機
七擒七縱馴孟獲;鞠躬盡瘁為蜀國
從布衣到曠代名相,天下奇才諸葛亮的傳奇人生
作者簡介:
歐陽彥之,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國學方面的研究,同時歷任公司經理人、顧問和董事,擅長從歷史中求證如何走出困境。其文筆風格獨樹一幟,為無數渴望成功的讀者和企業奉上了開啟美滿人生之門的金鑰匙。
內文簡介:
是什麼讓他從一個父母雙亡的流浪少年成長為羽扇綸巾的開國丞相?千百年後的今天,他的卓越智慧又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啟迪和幫助?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東漢末徐州琅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諡曰忠武侯。為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他生長在漢末亂世,懷王佐之才,抱濟世之志,隱世躬耕於山野,同時交結四方名士,談論政治,鑽研學問,靜觀天下風雲變幻,自比於管仲、樂毅,有澄清宇內、光復漢室的遠大志向。劉備三顧茅廬,二人暢談天下大勢,決策三分天下之事,後助劉備建立蜀漢。後主劉禪繼位,封為武鄉侯,然壯志未伸,終積勞病逝軍中。諸葛亮的隆中對策、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獲……一個個經典之作,成就了家喻戶曉的智慧傳奇。本書自嶄新的角度解讀諸葛亮的超凡智慧,並與當今現實生活相結合,總結出實用的規律和技巧,是值得反覆研讀的人生智慧枕邊書。
一代軍師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重要經歷
公元181年  諸葛亮生於徐州琅邪郡陽都縣。
公元207年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隆中對策」。
公元208年  諸葛亮奉命出使東吳,結成孫、劉聯盟。同年冬在赤壁大敗曹軍。
公元210年  劉備任用龐統,與諸葛亮並為軍師中郎將。
公元214年  劉備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軍師將軍。
公元221年  劉備在成都稱帝,任諸葛亮為丞相。
公元223年  劉備病故,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後主,總攬蜀漢軍政。
公元228年  諸葛亮率軍第一次北伐,出祁山。還師漢中,怒斬馬謖。
公元234年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積勞成疾病逝軍中,諡「忠武侯」。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
※【目錄】
前言 學習天下奇才諸葛亮的智慧
第一章   改變人生的第一步
1.用遠大志向引導自己
2.知道什麼對自己最重要
3.草擬人生規劃圖
4.志向再遠大也要腳踏實地
第二章   把話說到對方心坎上
1.讚美是最好的禮物
2.「綿裡藏針」
3.不慎失言,及時彌補
4.做一個勸導和說服的高手
5.一語驚醒「夢中人」
第三章   行動前的思想術
1.思想有多遠,人就走多遠
2.看待問題要全面
3.未雨綢繆,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4.三思而後行
第四章   依靠仁德橫掃千軍
1.唯賢唯德,能服於人
2.「空頭支票」開不得
3.儉能持家,也能養德
4.與人交往要講誠信
5.心靜似水,淡泊人生才高遠
第五章   捕捉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1.做事要對症下藥
2.細微處識人,瞬間識破對方的內心
3.從小事情中看出大問題
4.細節決定成敗
第六章   世上沒有成功的「獨行俠」
1.你好,我好,大家好
2.用合作的態度凝聚團隊
3.統籌大局,以和為貴
4.單靠一己之力,成事難
第七章   謙虛是一種美德
1.身居高位,不要驕傲蠻橫
2.放下你的盛氣,留下平和
3.以謙恭的態度對人對事
4.善於納諫,勇於改過
第八章  做人貴在靈活機智
1.做人需要有「城府」
2.應變之術在於急智
3.適時調整自己
4.正面受阻,反面入手
第九章  善於借助外物的力量
  1.借「貴人」的「光」照亮前程
  2.聖者,善假於物也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4.「借」一種旗號提升影響力
  5.巧借對手的智慧和力量
第十章  該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
  1.適度地嘗試冒險
  2.做事果斷,搶佔先機
  3.敢於亮出自己
  4.關鍵時刻敢於出招
第十一章   做人要一步一個腳印
1.早起的鳥兒有食吃
2.意志力是你奮鬥的血液
3.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
4.小心謹慎不吃虧
5.確定一個詳細的行動方案
第十二章   別讓情緒誤了你
1.寵不喜,辱不懼
2.提高控制自我的能力
3.慌,只會自亂陣腳
4.怒是健康身上的一把刀
第十三章   做人要順勢而為
1.善「識時務」,外部機遇不可忽視
2.「識時務」者才會有出路
3.擇勢而為,當隨則隨
4.與其「待時」,不如「乘勢」
第十四章   大丈夫能屈能伸
1.低姿態是最佳的自我保護之道
2.知「進」不知「退」者,難有大作為
3.善用感情,攻心為上
4.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
第十五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
1.寬容是一種幸福
2.有胸懷才會有成功
3.忍得了辱,才能發得了力
4.忍小事,謀大局
第十六章   幸福是爭取來的
1.只有運籌帷幄,才能決勝千里
2.反客為主,步步為營
3.與其等待別人的恩賞,不如靠自己去努力
4.「酒香也怕巷子深」,不放過一切努力的機會
※【內文精摘】
知道什麼對自己最重要
孟子說:「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表現為對社會的密切關注和敏銳分析,從不斷發展、變化著的社會中尋找適應的途徑,尋求和社會相適應的生活和活動方式,這才是一個人樹立高遠志向的基礎所在。
《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諸葛亮談到了「三分天下」。諸葛亮在論及「天下豪傑並起」時,根本沒有提到偏居涼州的馬騰和漢中的張魯。由此可見,諸葛亮並未把他們看在眼裡,而對於劉表和劉璋,諸葛亮這樣點評:
劉表:有「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的「用武之地」,但卻「不能守」;劉璋:「暗弱」、佔據「沃野千里,天府之國」的「險塞」益州、「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從諸葛亮的言談語氣中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根本看不上他們。
而對於曹操和孫權,諸葛亮則給予了較高的評價。曹操在北方占的是天時,「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而孫權在南方占的是地利,「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他們都會成就自己的霸業,如果諸葛亮輔佐他們的話,必然會增大成為「新一代」管仲、樂毅的可能性,可諸葛亮沒有選擇他們,而是選擇了寄人籬下的劉備。
原因很簡單,劉備可以給諸葛亮提供一個實現抱負、發揮才能的舞台。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當今的皇叔,是漢室正宗的血脈,而諸葛亮也有著「興復漢室」的抱負,他需要這個能夠名正言順地幫他實現抱負的舞台。雖說劉備當時寄人籬下,僅僅佔據一座新野小城,容身都尚有困難,從勢力上根本無法與強大的曹操抗衡。但起點越低,發展往往就會越快,這反而能夠使諸葛亮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華,鍛煉自己的能力。從團隊組合來看,當時的劉備手下,武有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文有孫乾、簡雍等「白面書生」。正如「水鏡先生」司馬徽所言,孫、簡等輩「非經綸濟世之才」,關、張、趙「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人」,而諸葛亮恰好能填補這一空缺,劉備也心甘情願讓他來擔任這個僅位居其下的軍師。這就給諸葛亮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舞台,也只有在這樣的一個舞台上,諸葛亮才能夠盡顯其能。
劉備團隊是諸葛亮展現自己才能的舞台。諸葛亮是一位有大智慧的人,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他選擇輔佐實力薄弱的劉備,盡心盡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由此,我們也更加理解諸葛亮選擇劉備的原因了: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舞台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我們只有明白什麼對自己是最重要的,才可以加快我們成功的速度。
一個人只有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知道什麼對自己最重要,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創出佳績。倘若一個人連自己奮鬥的目標都不甚瞭解的話,就不可能制訂縝密的計畫去實現夢想,成功和勝利也只是黃粱一夢罷了。
草擬人生規劃圖
諸葛亮認為,人生需要認真規劃,沒有認真規劃的習慣,只能使自己每天過著粗糙的生活,更談不上打開人生局面。成大事者的習慣之一就是善於在自己的人生規劃方面精打細算。
諸葛亮的人格魅力並不僅僅在於他智謀出眾,治國有方,更為重要的是他早早就為自己草擬了一張人生規劃圖,並為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斷努力著。
諸葛亮生活在距今一八○○多年前諸侯並起、紛爭不斷的三國時代。正是因為與劉備團隊有著「統一中原,興復漢室」這一共同清晰的目標和明確的志向,長期隱居的諸葛亮才決定出山,投靠當時最為勢單力薄的劉備團隊,並終生為其奔走效力。儘管劉備團隊最後並沒有統一天下,但是諸葛亮個人還是為劉備團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實現了個人事業的成功。
諸葛亮之所以能夠取得事業的成功,能夠真正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是因為他樹立了遠大的目標。他並不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僅僅是為了成就劉備,相反,他覺得自己是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從他親自撰寫的感人至深的《出師表》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
因此,一個人只有志存高遠,才能勇往直前。只有給自己的人生設定了目標,並順著既定的目標不懈奮鬥,才能擁有充滿色彩和樂趣的人生。
有兩名瓦工在炎炎烈日下辛苦地砌一堵牆,一位行人走過,問他們:「你們在幹什麼?」
「我們在砌牆。」一個人答道。
「我們在修建一座美麗的劇院。」他的同伴回答。
後來,將自己的工作視為砌牆的瓦工砌了一生的牆,而他的同伴則成了一位頗有成就的建築師,承建了許多美麗的劇院。
為什麼同是瓦工,他們的成就卻有著如此巨大的差別呢?其實,我們從兩人不同的回答中,已經可以看出他們不同的人生態度。前者僅僅把工作當成工作,而後者則把工作當作一種創造性的事業;前者只知道把一塊塊磚砌到牆上去,別的一概不聞不問,後者卻在砌磚的同時,明確自己的目標,要修建一座美麗的劇院。
兩個人本在做同樣的工作,卻因為一個有目標,一個無目標,而造就了兩人不同的成就、不同的命運。那麼,你為自己的人生設立了什麼目標呢?
成大事者往往在起步時就有了明確的生活目標。應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將誓死捍衛的是什麼?當自己離世以後,能為後人留下些什麼?
成大事者思維清晰,能夠按階段有步驟地設定目標。「五年計劃」,「一年計畫」,「六個月達標」,「本年度夏季運動會的目標」等。總之,成大事者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積累。
成大事者每天的目標,至少要在前一天的傍晚或晚間制訂出來,還應將第二天要做的事情排出先後順序,至少要寫出六件以上順序明確的事情。於是,第二天清晨醒來,他們就按照既定的順序,去身體力行。
每天結束後,他們會再次確認這張目標表。已完成的事情就用筆劃掉,並把新的事情追加上去,一天內尚未完成的,就順推到下一天去。
怎樣才能進行積極的「目標設定」呢?其秘訣就在於明確規定目標,將它寫成文字,妥善保存。目標就好像已經達到了一樣,想像與朋友談論它,描繪它的具體細節,並從早到晚保持這種心情。
海上行舟與人生何其相似。在人生的海洋上,流逝的時間像吹到船上的風,揚起風帆的船就是我們自己。周圍發生的一切,都無法代替我們駕馭那只屬於我們自己的小船。
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當你確定只走一公里路的目標後,那在你走完零點八公里的路程時,你就可能因為累而放鬆自己,總覺得反正就快到達目的地了。但如果你的目標是要走十公里路程,你便會做好思想準備,調動各方面的潛在力量。這樣走了七八公里後,才可能會稍微放鬆一點。可見設定一個遠大的目標,可以發揮人的很大潛能。
大目標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終生為之奮鬥。大目標的設定是很難精確、詳細的,尤其是對經驗不足、閱歷不深的人來說,更是如此。隨著經驗的增加,階段性的中短期目標的實現,人會站得更高,這樣人生大目標也會逐漸清晰、明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s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