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c003香港武俠小說史(上下)【作者限量簽名套書】書衣收藏版
 


出版類型:華文文學研究
書系列別:武俠風雲系列
書系編號:Bc003
書籍名稱:香港武俠小說史(上/下)【作者限量簽名套書】書衣收藏版(*限量500套)
作  者:陳墨
編  者:
定  價:$1,100元
開本尺寸:正25K-21〈長〉*15〈寬〉
裝訂頁數:平裝本-1200頁
ISBN:978-626-7153-14-7
原印條碼:978-626-7153-14-7
CIP碼:850.3857
出版日期:2022.12.20
【*組套尺寸: 長×寬×厚(公分)】21*15*6.1cm
【*組套頁數】:1,200頁
【*組套重量(公克)】:1,838公克
購書網站:www.eastbooks.com.tw

 

出版重點:
※金庸小說創作何以獨一無二?香港武俠小說史分為哪三個時段?香港武俠小說竟有新舊派之分?代表作家有誰?香港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是誰?香港武俠小說的高潮鼎盛期又在何時?
※回顧香港武俠小說史,重溫香港武俠全盛期!第一部述評香港武俠全貌的大書,前所未聞的武俠名家名作發展史。想知道香港武俠小說的全貌及內幕?新派武俠小說為何在香港發光發熱?對華人圈及全世界的影響又是如何?
※大陸金學第一人陳墨嘔心之作,埋首書齋歷時三年巨作。
※師大國文學系教授、武林百曉生  林保淳、中國武俠文學學會副秘書長 顧臻、中國武俠文學學會副秘書長  陳光一致推薦!
※本書附有作者親筆簽名!上冊並附16頁精美彩圖!

作者簡介:
陳墨,當代著名文學評論家,尤為金庸評論及武俠評論名家。活躍於兩岸三地,著有相關著作無數,包括《張藝謀電影論》、《刀光俠影蒙太奇——中國武俠電影論》、《半間齋影話——陳墨電影評論集》、《陳凱歌電影論》、《影壇舊蹤》、《流鶯春夢——費穆電影論》、《中國電影百年閃回》、《中國武俠電影史》、《中國電影十導演論》、《黃建新的電影世界——成人的遊戲》、《張藝謀的電影世界——青春的呼喊》(新版)、《陳凱歌的電影世界——少年的詩篇》(新版)等。以及金庸小說研究系列:《論劍之譜(上/下)武俠五大家品賞》、《修訂金庸(上/下)金庸小說新版評析》、《金庸筆下人物(上/下)》、《陳墨談金庸》、《細讀神鵰:問世間情為何物》、《〈碧血劍〉拍攝秘笈》、《武俠文宗:金庸小傳》、《新武俠五大家導讀》、《新武俠之趣》、《海外新武俠小說論》、《新武俠二十家》、《陳墨賞析金庸》、《陳墨品金庸》(上/下)、《陳墨情愛金庸》、《陳墨人物金庸》、《香港武俠名家名作大展(上/下)》等。


內文簡介:
◎上冊:
浪子‧俠客  此時無招勝有招
英雄‧美人  武俠界獨領風騷
香港最早的武俠小說家  鄧羽公
人道精神清宮武俠代表  蹄風
新派武俠小說開山鼻祖  梁羽生
武林至尊香江誰與爭鋒  金庸
首倡「技擊小說」概念  念佛山人
◎下冊:
非人‧強人  精武門百家爭鳴
盟主‧至尊  武俠史稱霸天下
金庸古龍之後最閃亮巨星  溫瑞安
香港武俠小說三劍客之一  西門丁
開創穿越玄幻寫作新路徑  黃易
既可科幻又寫武俠的才子  倪匡
並列鬼王靈異推理派作家  黃鷹

從1931年鄧羽公的《至善禪師三遊南越記》在報紙上連載開始,香港便開啟了武俠小說的序幕,隨著越來越多的作者投入耕耘,香港儼然成了武俠小說的勝地,隨著金庸、梁羽生、黃鷹、倪匡、溫瑞安等名家的發光發熱,更是將香港的武俠小說推至最高峰,然而,香港的武俠小說究竟是如何發展成現今的規模的?其中的變化與寫作風格又有哪些不同?作者以不同時期代表性作家與作品為敘述主線,對香港武俠小說的發展歷程做全面的介紹和梳理,同時將不同作者的作品置於同一時空內,從而展示了武俠小說生態的多樣性,通過對眾多作家的介紹和作品的點評,盡力將真實的香港武俠小說原貌呈現在讀者和研究者眼前。

※【名人推薦】
讀武俠小說者,廣聞增識;治武俠小說者,案頭必備;
觀香港文學者,不可不讀;覽粵港文化者,多有所獲。
香港武俠小說自初出至今已有八十餘年,其流傳地域除了香港本地和澳門,更遠及東南亞地區和台灣乃至歐美的華人社區。作品數量巨大,風格多樣,傳統與現代共存,關於香港武俠小說的歷史,卻從未有過全面的考察和研究,陳先生這部《香港武俠小說史》是當之無愧的開山之作。在作品選擇上,通過對幾十個作家的介紹和幾百部作品的點評,盡力將真實的香港武俠小說原貌呈現在讀者和研究者眼前。──中國武俠文學學會副秘書長 顧臻

陳墨是兩岸三地知名的武俠研究學者,不僅獨力創寫了十多本的金庸小說論著,也對港台武俠小說的發展格外關注。陳墨嚴謹治學的態度,以深密透澈的剖析、明快通暢的筆致,追本溯源,呈現了香港武俠小說發展的全貌,可以說是另一個對武俠說研究的重要貢獻。
──師大國文學系教授、武林百曉生  林保淳


二十世紀五○年代初新派武俠小說即崛起於香港,八十年已過,雖研究者眾多,但種種原因,無人敢問津「香港武俠小說史」,可知難度之大。陳墨兄披沙揀金,厚資料、舉學理、立弘論,開先河,傾力構建,終使《香港武俠小說史》面世,轍軾俠史,啟迪學人,篳路藍縷,功莫大焉!
──劉國輝

一劍西來,決浮雲,洞幽隱,考源流以辨章部次,析條理而為綱鑒易知。
卅載精研金庸學,今作春秋筆。雄深雅健啟山林,永憶江湖歸白髮。
百年南熏,漸豹變,蔚大觀,爭雄長中濤生雲滅,高標迥乃成宗師傳奇。
四海轟傳新武俠,曾為壇坫地。詩酒情懷酹江月,欲回天地入扁舟。
──中國武俠文學學會副秘書長  陳光

陳墨先生是筆者欽佩的武俠研究專家,他早年因喜愛武俠之故,曾廢寢忘食地閱讀轟然湧入內地的大量港台武俠,並寫過多部引介新武俠名家名著的書籍。基於對作品負責的態度,也基於對武俠自始至今的喜愛,陳墨終於完成了這項艱鉅的文史工程。透過這部嚴謹撰寫的武俠小說史,人們得以掌握住其間主要的脈動和情節。對香港武俠作家、作品中確實值得討論的題旨、技法或寓意,作出切中肯綮的品評;這不啻在對香港武俠創作之史實作了清晰周詳的表述之外,更附贈了對香港武俠名家名作的文學品鑑。──知名評論家  陳曉林

※【目錄】
【上冊】
推薦序     海上生俠氣  天涯共此時   陳曉林
推薦序  附驥略語    顧臻

緒言
◎第一章 鄧羽公的武俠小說創作
一、南少林暨廣東武林故事溯源
二、《至善禪師三遊南越記》述評
三、短篇佳作《義女還頭》
四、晚期武俠小說作品
五、鄧羽公武俠小說小結

◎第二章  朱愚齋的國術稗史及其武俠小說
一、《粵派大師黃飛鴻別傳》
二、《粵派拳師陸阿采別傳》
三、《嶺南武術叢談》
四、《南海拳豪》
五、《少林英烈傳》

◎第三章    王香琴與念佛山人的武俠小說
一、王香琴及其小說簡介
二、王香琴的短篇傳奇
三、王香琴的長篇小說《鬼斧神弓》
四、念佛山人對武俠小說的貢獻
五、念佛山人的紀實作品
六、念佛山人小說《八俠鬧清宮》

◎第四章    我是山人的武俠小說
一、我是山人武俠小說概述
二、《佛山贊先生》系列
三、《神腿莫清嬌》系列
四、洪熙官故事系列(上)
五、洪熙官故事系列(下)
六、其他單本小說述評
七、新潮衝擊下的《雲山喋血記》

◎第五章    毛聊生的武俠小說創作
一、毛聊生武俠小說概述
二、毛聊生小說「雜抄」案
三、《血滴屠龍》
四、《劍底香魂》
五、《洞庭酒俠》
六、《女俠碧雲娘》
七、《綠野英雌》
八、其他武俠小說簡述

◎第六章  大圈地膽的武俠小說
一、大圈地膽武俠小說概述
二、《技擊叢談》(正、續集)
三、《鐵插手李友山》
四、《迷蹤鐵漢》
五、《嶺南雙傑》

◎第七章    武林散珠集萃(一)
一、禪山人及其《鐵掌毒琵琶》
二、冷殘的武俠小說
三、香雪海的武俠小說
四、白雲生的武俠小說
五、濠江不肖生的武俠小說
六、避秦樓主的兩部小說
七、西樵山人的兩部小說
八、白靈鳳的《龍虎亂江湖》
九、高良叔的《鼎湖雙俠:三掌奪韶關》
十、陸羽的《陰山雙劍》和《龍山魔劍》
十一、彈劍樓主的兩部小說
十二、念慈樓主的《蒼海遊龍》
十三、金童的《無敵劍》
十四、馬雲的武俠小說

◎第八章    牟松庭的武俠小說創作
一、《山東響馬傳》
二、《張文祥刺馬》
三、《洪門英烈傳》
四、《關西刀客傳》
五、牟松庭小說的歷史地位

◎第九章    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創作(上)
一、梁羽生小說的特色與成就
二、《七劍下天山》
三、《白髮魔女傳》
四、《萍蹤俠影錄》
五、《雲海玉弓緣》
六、《大唐遊俠傳》
七、《龍鳳寶釵緣》

◎第十章    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創作(下)
一、梁羽生的後期武俠小說
二、《廣陵劍》
三、《彈指驚雷》及《絕塞傳烽錄》
四、《劍網塵絲》及《幻劍靈旗》
五、《武林天驕》
六、《武當一劍》
七、關於「金、梁」與「梁、金」

◎第十一章    蹄風的武俠小說創作
一、蹄風武俠小說概述
二、《遊俠英雄新傳》
三、《清宮劍影錄》
四、《猿女孟麗絲》及《天山猿女傳》
五、《龍虎下江南》
六、《玉門劍侶》
七、其他武俠小說述評

◎第十二章    金庸的武俠小說創作(上)
一、金庸小說的版本問題
二、《書劍恩仇錄》
三、《碧血劍》
四、《射鵰英雄傳》
五、《雪山飛狐》

◎第十三章    金庸的武俠小說創作(中)
一、《神鵰俠侶》
二、《飛狐外傳》
三、《鴛鴦刀》
四、《倚天屠龍記》
五、《白馬嘯西風》

◎第十四章    金庸的武俠小說創作(下)
一、《天龍八部》
二、《連城訣》
三、《俠客行》
四、《笑傲江湖》
五、《鹿鼎記》
六、短篇小說《越女劍》
結語:獨一無二的金庸

※【下冊】
◎第十五章    江一明的武俠小說創作
一、女俠傳奇系列(上)
二、女俠傳奇系列(下)
三、風貌各異的男俠傳奇
四、《邪派高手》系列
五、如何評說江一明

◎第十六章    張夢還的武俠小說創作
一、張夢還武俠小說概述
二、《沉劍飛龍記》
三、《青靈八女俠》
四、《豔女飛環》
五、《玉手補金甌》
六、其他長篇小說簡述
七、中篇小說《玉手屠龍》
八、中篇小說《血濛濛》
九、其他中篇武俠小說簡述

◎第十七章    林夢的武俠小說創作
一、《芙蓉劍》
二、《風塵騎俠傳》
三、《江山奇英傳》
四、《雲海俠隱記》
五、《黃山四鳳》

◎第十八章    高峰的武俠小說
一、高峰的武俠小說簡述
二、《一劍震神州》
三、《掌風劍影錄》
四、《劍氣蓋山河》
五、《金鼇毒掌》
六、《五嶺英雄傳》
七、《五嶽豪俠傳》
八、難斷真偽的兩部小說

◎第十九章    金鋒的武俠小說創作
一、金鋒武俠小說概述
二、《西域飛龍傳》
三、《天山雷電劍》
四、《冰原碧血錄》
五、《血詔驚龍傳》
六、其他武俠小說述評

◎第二十章    倪匡的長篇小說創作
一、倪匡長篇小說概述
二、部分長篇小說述評
三、《龍騰劍飛錄》與《紅塵白刃》
四、潛在模式:窩囊男與羅剎女
五、影響倪匡武俠小說成就的因素

◎第二十一章     倪匡的中短篇武俠小說
一、倪匡武俠中短篇概述
二、倪匡短篇武俠小說述評
三、與電影有關的小說
四、其他中篇小說述評
五、中篇小說《銀劍恨》
六、倪匡對武俠文化史的多種貢獻

◎第二十二章  武林散珠集萃(二)
一、商清的兩部武俠小說
二、東方驪珠的三部小說
三、百劍堂主小說《風虎雲龍傳》
四、薩般若小說《美人如玉劍如虹》
五、風雨樓主的幾部小說
六、何劍奇小說《一劍霸南天》
七、田牧風小說《域外屠龍錄》
八、尉遲玄小說《玉簫銀劍記》
九、白祺英小說《劍馬縱橫錄》
十、雷子的《雪山神女傳》
十一、唐斐的兩部小說
十二、高天亮小說《刀下留痕》
十三、孫寒冰小說《鐵騎英烈傳》
十四、何耿剛的兩部小說
十五、東方豹小說《碧血金戈》
十六、女作家梁楓的兩部小說
十七、馬雲峰小說《武夷畸俠傳》
十八、石沖小說《劍底鴛鴦錄》
十九、楊劍豪小說《鴛俠盟》
二十、宋玉小說《赤眉女傑》
廿一、童庚金小說《七絕地煞劍》
廿二、司馬山小說《三劍揚天下》
廿三、甘棠的兩部小說
廿四、凌波的幾部中篇小說
廿五、散發生小說《離合神仙侶》
廿六、柳長春小說《迷魂灘》
廿七、慕容羽軍小說《雌雄劍》

◎第二十三章    黃鷹的武俠小說創作
一、沈勝衣系列述評(上)
二、沈勝衣系列述評(下)
三、長篇小說《天蠶變》系列
四、「驚魂六記」之《黑蜥蜴》
五、「詭異江湖」系列的代表作
六、「皇家野史」系列
七、殭屍小說與「魔幻妖邪」系列

◎第二十四章    龍乘風的武俠小說創作
一、「雪刀浪子系列」概述
二、「雪刀浪子系列」部分作品點評
三、「獵刀奇俠系列」
四、《大俠楚雪衣》
五、《虯龍倚馬錄》與《岳小玉傳》

◎第二十五章    西門丁的武俠小說創作
一、西門丁小說創作概述
二、「雙鷹神捕」系列小說述評
三、「雙鷹神捕」之《霜葉恨》
四、「殺手傳奇系列」述評
五、「殺手傳奇」之《無情殺手有情人》
六、長篇武俠小說述評
七、長篇小說《迷城飛鷹》
八、長篇小說《新蝙蝠‧烏鴉‧鷹》

◎第二十六章    溫瑞安的武俠小說創作
一、溫瑞安武俠小說概述
二、「四大名捕」系列(一):《四大名捕會京師》
三、「白衣方振眉」系列
四、「神州奇俠」系列
五、《殺人者唐斬》
六、《俠少》與《刀叢裡的詩》
七、布衣神相系列
八、「四大名捕」系列(二):《談亭會》等四個故事
九、「遊俠納蘭」系列
十、「七大寇」系列
十一、方邪真系列:《殺楚》與《破陣》
十二、「四大名捕」系列(三):《逆水寒》
十三、「七幫八會九聯盟」系列
十四、「說英雄‧誰是英雄」系列
十五、「四大名捕」系列(四):未完的故事
十六、「四大名捕」系列(五):少年四大名捕

◎第二十七章    黃易的武俠小說創作
一、黃易武俠小說創作分期
二、黃易武俠小說的關鍵字
三、《尋秦記》
四、《大唐雙龍傳》
五、《邊荒傳說》
六、「盛唐三部曲」之《日月當空》
七、「盛唐三部曲」之《龍戰在野》
八、「盛唐三部曲」之《天地明環》

◎第二十八章    武林散珠集萃(三)
一、高皋小說《無弦弓》
二、馬榮成、丹青漫畫小說《風雲》
三、吳道子的兩部小說
四、敖飛揚的幾部小說
五、喬靖夫小說《幻國之刃:超劍士殺人事件》
六、徐振小說《浩然一劍》
七、張鋒小說《獵殺天仇》
重要參考文獻
後記

※【推薦序】
海上生俠氣  天涯共此時                   陳曉林

在兩岸三地因政治緣由而隔離懸宕的歲月中,有很長一段時期,香港是華文武俠小說創作及出版最盛行的地區。香港之所以成為那段期間的武俠勝地,只從現今人們公認的現代武俠小說五大家中,金庸、梁羽生、黃易皆是以香港為寫作和發表的基本地盤,而溫瑞安的成熟期創作亦是如此,便可概見一斑。相形之下,唯有在文詞、風格和內涵上都別開生面的古龍,是以台灣為創作和發展的基地,進而影響到香港新武俠寫作的後期進程。
上世紀末葉,現當代產生的武俠小說大量湧入內地,初期是全無規範和品質的盜印本,後來逐漸經由授權而印行正規版本;而無論正版盜版,由香港進入內地的武俠書至少曾風靡了整整兩個世代的內地讀者和寫手,而金庸等名家的作品迄今仍是膾炙人口的大眾讀物。香港武俠創作的成就與影響既是如此深鉅,對武俠作品感到興趣的潛在讀者市場顯然十分巨大,然則,關注當代流行文化、大眾讀物的有心人士自應有計畫地研究、撰寫、累積,進而推出具代表性與前瞻性的香港武俠小說史,以回應華文世界廣大讀者的期籲。可是,儘管諸多文史學者和關心武俠小說前景的作家們經常撰文呼籲、提醒,一部夠水準、有創意的香港武俠小說史卻一直「只聞樓梯響」,千呼萬喚仍遲遲不見問世。
其實,寫出一部夠水準且有創意的香港武俠小說史,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原因在於:其間的源流、背景、傳承、轉換,率皆十分繁複。
首先,香港武俠小說之盛行,自有特殊的地緣關係:嶺南本是尚武與技擊之風流行的地區,香港緊鄰廣東,一九四九前後大批紳吏文墨之士湧來,身家安頓後往往滋生寫作發表的意念,而市井中關於技擊與俠義的傳奇早已成為流行的談資,無形中醞釀了武俠寫作的氛圍。
其次,清末的俠義傳奇,諸如《聖朝鼎盛萬年青》及由其補綴增刪而來的《乾隆遊江南》等俠義說部,寓有反清情節,卻因避諱之故,寫得閃閃縮縮,有時且故意露些破綻,但所謂南少林「五祖」的譜系,方世玉、胡惠乾、洪熙官的事蹟,諸說部中均多所著墨,且流傳甚廣,故後來的文人可以據此自行發揮。加以清末民間流行江南八俠刺雍正之傳說,後來的寫手又可藉此演繹出許多繪聲繪影的情節;於是,香港早期的武俠創作,不少是沿襲著《萬年青》之類傳奇故事而開枝散葉,互相因襲。
另一個源流,則是現當代的嶺南武術家傳奇,包括洪拳名家黃飛鴻、詠春拳創始人葉問,及曾受業葉問而自創截拳道的李小龍,由於年代切近、且與香港直接有關,故格外受到港人關注。茶樓說書、演義說部固常以這些武者為主角,當時及後來的電影、電視、漫畫也多聚焦於這些風雲人物。因此,香港社會氛圍頗有利於武術、技擊等相關新聞的炒作和渲染,其實顯而易見。一九五四年太極門與白鶴派武師的擂台賽引發了報人羅孚敦促梁羽生於新晚報副刊創作連載武俠《龍虎鬥京華》,進而引出次年金庸撰寫《書劍恩仇錄》,揭開了新武俠的序章,並非偶然。
回顧梁、金出道之前的香港武俠,頭緒相當蕪雜,一是太多在沿襲和延伸《萬年青》《遊江南》及群俠刺雍正等幾已約定俗成的故事系統,重複漫漶,難有新意;甚且敘事中還間雜著粵語,文氣、語言殊不統一。二是援用民國北派五大家還珠樓主、王度盧、白羽、朱貞木、鄭證因等人的套路或情節,而語言與格調卻反較五大家陳舊,因敘事多仿照傳統章回小說的路數。此所以梁、金一出,以擬似新文藝的手法,現代白話的用語,一洗粵派武俠的纏夾及傳統俠義說部的迂緩,迅速贏得讀者的認同和喜愛,故被推祟為新武俠。自金、梁出場之後,粵派武俠迅速式微,而香港的傳統武俠作家們則紛紛跟進新風尚,以較現代的手法和較洗練的文字來抒寫故事情節,然因文學素養或修為境界各有不同,自仍以金、梁為管領香江武俠創作之風騷的公認名家。
但這絕不意味金、梁之外的各家沒有秀出群倫的傑作。事實上,早先即有受北派五大家影響的毛聊生等人,及受平江不肖生影響的牟松庭,作品風味皆不俗。及至金、梁創作盛期,也尚有張夢還、金鋒(毛聊生後期筆名)、蹄風等名家各展所長。其間偶而在武俠創作領域裡乘興出手,留下驚鴻一瞥的絕妙作品者,更不在少數。至於倪匡,其所撰質與量均極驚人的科幻小說迄今膾炙人口,有些作品之情節與寓意超妙入神,簡直匪夷所思;而其早年所寫的甚多武俠小說,長篇者固多已被他本人一笑置之,但所撰數十篇武俠短篇,實不乏情景交融或新意盎然的佳構,非常精妙,不容忽視。而在金、梁影響圈外,由於古龍作品在台灣異軍突起,深刻衝擊香港新一代武俠作者,於是出現了黃鷹、龍乘風等「古龍風」的優質作家,而且他們的產品數量甚多,尤以黃鷹的「大俠沈勝衣」「天蠶變」系列最受矚目。
除此之外,當然還有遭逢劫難來港之後的溫瑞安。受過生平最大的壓抑和橫逆,反而成為溫瑞安突破自我既往作品格調的奇妙契機,在香港,溫瑞安的創作力大肆發揮,除了推出在風格和內涵上均走向成熟的代表作之外,他還不斷嘗試創新、突破,甚至不惜向包括自己和所有既往名家的寫作路數、人文理念、語言風格挑戰,即使一時顯得突兀或撕裂,也在所不憚。《刀叢裡的詩》便是他突破武俠格律而開創嶄新境域的特異之作,在武俠寫作上堪稱戛戛獨絕。不過,他有許多系列作品迄今未曾收尾,因此遭到不少譏評,想來或是因他求好求變求全心切,總想出人意料,致反而不願以平常心處理。但無論如何,五大家如今只有他碩果僅存,念念不忘發揚武俠精神的溫瑞安對此自須有個令人滿意的交代。
然後就是為武俠創作帶來全新可能性的黃易。與後來的諸多網路作家脫離武俠而熱中玄幻相反,黃易自始喜愛和認同武俠,雖也曾在科幻、玄幻領域撰作了不少掀起熱潮的作品系列,更且是華文界第一位成功創作出「穿越」小說模式的作家:但他自己將《尋秦記》列為「異俠小說」,就內容看,分明還是武俠的底子,然而他對戰國末期歷史的嫻熟掌握及巧妙運用,則可以看出他為武俠開闢新維度、新境域的苦心與功力。
至於篇幅浩繁的《大唐雙龍傳》,甚至可以視為逆轉金庸《鹿鼎記》將武俠解構化的走向,逕自再為武俠精神與俠道內涵重樹典範的奇崛之作:以寇仲、徐子陵這兩個流浪少年的真摯兄弟情誼為經,以隨末唐初驚濤駭浪的時代風暴為緯,以入世和出世這兩種看似迥異的人生態度為張力,居然可以編織出簡直匪夷所思、卻又絲絲入扣的動人故事,可讀性之外又兼具理念上的突破性,誠屬武俠小說史上的一個傳奇。
本來,《大唐》之後,黃易另寫下風格相近而卷帙亦相對浩大的《邊荒傳說》,已屬逞才揚己;嗣後更又寫數百萬言《盛唐三部曲》,同一套路重複漫衍,彷彿招式用老,竟至力竭而逝,令人惋惜之餘,未免為他感到不值。不過,見仁見智,這部《香港武俠小說史》對儼然為黃易武俠之廣陵散的《盛唐三部曲》別有闡發,自亦屬作史者的品鑒之一。
陳墨先生是筆者欽佩的武俠研究專家,他早年因喜愛武俠之故,曾廢寢忘食地閱讀轟然湧入內地的大量港台武俠,並寫過多部引介新武俠名家名著的書籍。他更曾花大氣力探討金庸作品的方方面面,陸續推出不下二十部非常精彩,使內行人得以看門道,而外行人更可看熱鬧的「金學研究」名著,其論點和推演,不時有令人嘆為觀止的卓見,足見他不但深入研讀金庸原作及近現代重要武俠著作,且對心理學、人類學、歷史、文學理論、戲劇理論,乃至傳統掌故、江湖雜學也有深入涉獵。這次他受中國武俠文學學會之託,撰寫首部完整的香港武俠小說史,埋首書齋,歷時三年,委實是一項極其艱鉅的文史工程。然而,由於陳墨和金庸、梁羽生均有深交,常面對面地討論過他們的作品,對倪匡也是一見如故,和溫瑞安亦有交誼,而對香港其他重要的武俠作家、作品,本來也不陌生,故確是完成香港武俠小說史的不二人選。
但從上述香港武俠創作從粵派、北派到當代詠春拳名家軼事的來龍去脈,以及各個未曾列入第一流名家名作,然卻有不容忽視的寫者、不容埋沒的佳作而言,如果不經過認真的「沙裡淘金」過程,勢必有遺珠之憾。於是,陳墨不但安排期程,親自赴港採訪熟知其時香江武俠創作及發表內情、或主持相關武俠刊物編務的當事人、作家、知情者,以期掌握具體的情況;而且,除了已經閱讀過的眾多早期武俠外,更請蒐集了數千上萬冊早年香港刊印之小薄本原版武俠書的好友顧臻先生,提供這些得之匪易的書冊,逐一閱覽,以期「眼見為憑」。即使對武俠作品已極為熟稔,但要在兩年內看完上萬冊,並逐冊作出摘要或評語,實在仍是極耗心神與目力的考驗。
然而,基於對作品負責的態度,也基於對武俠自始至今的喜愛,陳墨終於完成了這項艱鉅的文史工程。他的認真程度,可從下述一細節概見其餘:眾所周知,他對金庸作品研究多年,本已熟極而流,但此次再寫到金庸,卻因顧臻提供民國作者「吳門孫劍秋」所著武俠小說《神怪劍俠》,並提到可能與金庸《書劍恩仇錄》有關聯,陳墨細加考證,發現《書劍》的確可能受到該書「啟發」,因兩書之間涉有關聯的線索有五條之多,包括書末的香塚輓詞「浩浩愁,茫茫劫……」陳墨雖認為金庸只是「借鑒」,並非模仿,更非抄襲,不會損害金庸的聲譽;但對金庸從未提過《神怪劍俠》一書,大抵也略覺詫異。陳墨特地表明此一發現源自顧臻提供原書和疑點,自是不欲掠人之美,而其寫作本書的態度之嚴謹,實亦不言而喻。
於是,香港武俠小說創作的源流、背景、社會氛圍、刊物興衰、影視互動,透過這部嚴謹撰寫的武俠小說史,人們得以掌握住其間主要的脈動和情節。至於對金、梁、溫、黃四大家的深入品評和剖析,對張夢還、倪匡、金鋒、蹄風、黃鷹、龍乘風、西門丁等主力寫手、作品的擇要述評和擇優品題,自是陳墨出色當行的拿手絕技,他在品評金庸的一系列著作中已作出鮮活的展示,如今更擴而充之,延伸到對香港武俠作家、作品中確實值得討論的題旨、技法或寓意,作出切中肯綮的品評;這不啻在對香港武俠創作之史實作了清晰周詳的表述之外,更附贈了對香港武俠名家名作的文學品鑑。
本來,時代變遷的軌跡歷歷在目。由於網路興起,書籍消退,武俠小說逐漸從大眾文學轉為特定讀者群所認同和鍾愛的讀物類型,乃是大勢所趨的發展,何況在相當長一段時期,網路寫作的大潮是玄幻小說,一味馳情入幻,打怪升級,直到宇宙無敵,或者無厘頭的極致。然而這樣的寫作風潮,因作品中難以摻入有深度、有寓意的文化內涵,如今已顯出無以為繼的窘態。因此,武俠小說的創作頗有可能由低谷再逐步回升,乃是兩岸三地許多有識者的共同評估。至少,在網路上,熱烈討論金、古、梁、溫、黃等大家的網站和博客,不斷湧現,而議論的深度和廣度,均在遞增之中,並且逐漸增加了討論的作家、作品的名單,大抵是有目共睹的實況。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氣相投或相近的讀友們在網上議論武俠人物、俠義情懷,由此而使人們在忙碌雜沓的現實人生中獲得心靈的熨貼和理念的交流,不失為一大快事。然而網上討論或交鋒,最可惜的是由於缺乏對某作家、某作品的真確資訊,以致徒然浪費了諸多心力於辯論或糾正以訛傳訛的錯誤認知上,甚至難免造成討論的失焦與離題。因此,像陳墨這部內容務求翔實客觀的武俠小說史,正可以為未來網路上討論香港武俠的熱潮預作鋪墊。或許,對於帶動新一波武俠創作的風潮,也會有其示範示例的功能!
雖然世變無常,歲月滄桑,香港近來時局殊異,但香港武俠高潮時期所產生的優質作品,畢竟可以提供兩岸三地新一代武俠創作者源源不絕的文學資源。


※【推薦序】
附驥略語            顧臻

我在二十多年前就知曉本書作者陳墨先生的名字,當時讀到他的《金庸小說與中國文化》、《金庸小說藝術論》(百花洲版)等「金庸研究系列」,多角度闡發對金庸小說的認識和評論,有理有據有深度,非常佩服,只是他在《金庸小說之武學》再版後記中說他斯時已不再專門研究金庸,開始了新的研究領域,覺得有點可惜。誰知後來讀到他的《刀光劍影蒙太奇──中國武俠電影論》,才知道他「俠氣」依舊,且擴展到電影領域。作為一個讀書人,看到好書就十分滿足,倒沒有想過要認識作者。
二○○四年,家父在烤肉宛做東請來京的台灣武俠評論家葉洪生先生。他之前聽家父言及曾請陳墨先生到學校做過中國文化方面的演講,其學養令人印象深刻,就順便約來陳先生一同餐敘,我忝陪末座,第一次見到陳先生本人,領略了他的治學態度和學者風範。
第二次見到陳先生則在十年之後,中國武俠文學學會的大會上。後來我參加學會的活動,尤其陳先生是學會內刊《中國武俠文學學會會刊》的第一任輪值主編,才真正和陳先生有了直接的交往,才知道他又在口述歷史領域精耕細作十餘年,於該領域的理論卓有建樹,同時閱讀大量的歷史、文化、文明等方面的理論書籍,尤其令我佩服不已的是他還閱讀過一百餘部心理學方面著作。
二○一八年學會策劃中國武俠小說通史專案,香港部分由陳墨先生負責。作為一位治學態度嚴謹的真正的學者,他不能更不屑於輾轉於各類既有著述中雜抄各家,何況既曰武俠小說史,小說內容的評述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陳先生必須重溫青年時代的狂看武俠之旅,只是閱讀對象不能是租書店中的大陸盜版,而必須是原始的、可靠的版本。
我自一九八一年以《書劍恩仇錄》開啟武俠小說閱讀之路,和陳先生一樣,也曾是北京租書店中常客,狂看武俠小說,港版看得尤其多些。這也是我倆聊天中的一個共同話題。大學畢業後我一直奔走江湖,武俠小說已差不多放下了。
二○○○年大陸互聯網大興,我混跡武俠網站舊雨樓,在那裡寫了《滄海橫流卻是誰》一文,本是和老武俠同道憶苦思甜,回顧一番港台武俠小說在大陸早期流行的情況,誰知竟因此文結識葉洪生先生,並承他相邀,為撰寫中的《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提供有關台灣武俠小說在大陸流傳的資料,於是我開始蒐羅當年看過的各種地攤武俠,同時,意外地通過台灣和香港武俠同道以及自己的海外旅行,陸陸續續買了幾千冊港台舊版武俠小說,二○○五年更與廣州俠友廖展業一道,將香港北角一家結業租書店中的一萬多冊港台武俠小說原刊本搬回家,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
雖然十年前退出江湖,不再蒐羅武俠小說,但這點「光輝」經歷免不了在和陳先生聊天中「吹噓」出來,於是我自然且必須成為陳先生的「材料供應商」兼「運輸大隊長」。在搬運自己藏書之餘,仗著在江湖中剩下的一點老面子,又向幾位江湖兄弟要來幾十種珍貴的港版武俠小說,給陳先生多增加些「壓力」,結果連累陳先生目力受損,令我愧疚不已。
香港武俠小說自初出至今已有八十餘年,其流傳地域除了香港本地和澳門,更遠及東南亞地區和台灣乃至歐美的華人社區。作品數量巨大,風格多樣,傳統與現代共存,更因為金庸的出現,給武俠小說帶來劃時代的光芒和深遠的影響,關於香港武俠小說的歷史,卻從未有過全面的考察和研究,陳先生這部《香港武俠小說史》是當之無愧的開山之作。
本書與多數文學史、小說史著作不同,不以時間段區分作品,不以寫作特點劃分作品派別,不依據理論給作品「貼標籤」,而是以不同時期代表性作家與作品為敘述主線,對香港武俠小說的發展歷程做全面的介紹和梳理,同時將不同作者的作品置於同一時空內,從而展示了武俠小說生態的多樣性,而不是僅有盛開的幾朵鮮花。
在作品選擇上,通過對幾十個作家的介紹和幾百部作品的點評,展示作品所處年代的文化特點與讀者的各種偏好,不以個人的好惡臧否來選擇論述對象,盡力將真實的香港武俠小說原貌呈現在讀者和研究者眼前。
陳先生著眼於香港歷史和文化的特殊性與複雜性,在書中揭示和闡明香港武俠小說複雜生態的根源──不同語言、文化和傳統在香港社會中的具體反映,這可謂發前人所未發。將武俠小說放在語言文化領域中進行考察和研究,而不是一般文學史的文學論述,對武俠小說研究來說是個新穎的研究視角。
他在書中進一步指出,這樣的語言文化差異隨著香港社會經濟的發展,在香港武俠小說中表現為漸漸合流,融為一體,適應著香港社會的新形勢、新變化,這是從歷史的角度抓住了文化發展的脈絡與特點,這不僅為香港武俠小說未來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拓寬了研究視野,豐富了研究手段,而且對香港文學史、文化史和社會史的研究也有參考意義。
茲本書台灣版即將付梓,承蒙陳墨先生轉知出版方陳曉林社長之邀,遂擬此文,遙以為賀。陳先生大作慮周而淹雅,令末學如我輩若睹絕塵之驥,區區數言又豈能道盡其妙哉!
顧臻謹識2021.12.24


※【內文試閱】
緒言

故事是人類的精神食量,滋養人類成長進化。武俠小說是一種故事類型,能夠滿足特定人群的精神需求,其存在及研究價值不言而喻。

一、香港武俠小說史概述

已知香港最早的武俠小說家是鄧羽公,其代表作《至善禪師三遊南越記》於一九三一年開始在報紙上連載,至今已有九十年。
香港武俠小說史可分為三個時段。一是舊派武俠小說時段,時間是一九三○年代初至一九五○年代末;二是新派武俠小說時段,時間是一九五○年代中期至一九八○年代中期;三是「後新派」武俠小說時段,時間是一九七○年代中期至今。
這一分期的依據,是新派武俠小說大家梁羽生的創作,一九五四年一月開始連載《龍虎鬥京華》,一九八三年八月結束《武當一劍》的連載,這段時間是新派武俠小說的流行時段。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年前後,新派方興,舊派未艾;而一九七○年代中期則是新派未艾,後新派方興,所以出現舊派與新派、新派與後新派的重疊。
香港有三個語言文化圈,即英語文化圈、粵語文化圈、國語文化圈。其中英語文化圈與武俠小說無涉,香港舊派武俠小說基本上是在粵語文化圈中流行,新派興起於國語文化圈,後新派則是香港粵語和國語文化圈融合時期的產物。
舊派的代表作家是鄧羽公、朱愚齋、王香琴、念佛山人、我是山人、毛聊生及大圈地膽等人,舊派即傳統派,朱愚齋、念佛山人、我是山人、大圈地膽等作家代表了這一派的主流,廣東人寫、寫廣東人、給廣東人看,小說特點可用兩個關鍵字概括,一是朱愚齋提倡的「國術稗史」,即講述廣東武術家傳記與掌故;一是念佛山人提倡的「技擊小說」,即講述武術家的技擊打鬥故事。
在這一主流之外,還有一條重要支流,即以鄧羽公、王香琴、毛聊生、香雪海等人為代表的虛構小說流,其小說特點,一是虛構故事而不拘泥於稗史紀實,二是講述中國各地傳奇故事而不限於廣東英雄。這一支流與中國傳統武俠小說、民國武俠小說的聯繫更為緊密,並不著眼於廣東一地,想像空間更為廣闊。
當然也有例外,鄧羽公的《至善禪師三遊南越記》是寫廣東英雄,卻並非國術稗史;大圈地膽小說大多寫廣東武林英雄,但《迷蹤鐵漢》的主人公霍元甲卻不是廣東人。舊派武俠小說的讀者,也未必都是廣東人。
新派武俠小說的誕生,說是因為一九五四年初香港太極派武師吳公儀與白鶴派武師陳克夫在澳門的那場比武所致──比武的第三天,即一九五四年一月二十日,香港《新晚報》開始連載署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其中固然有一定的因果關係,但這場比武只是催生香港新派武俠小說的一個重要的偶然因素,而非必要更非充分條件。
香港新派武俠小說產生的真正原因及其充分條件,是香港社會人口結構、媒介環境的變化及居民的精神需求。
二十世紀一○年代初至四○年代末,中國大陸戰火不斷,動盪不安,不少大陸居民移居香港,形成了與廣東籍移民習俗不同的文化生活圈即非粵語文化圈──為簡便起見,我稱之為「國語文化圈」──與香港原有的粵語文化圈、英語文化圈三足鼎立。一九四六—一九四九年,香港又有大規模移民潮,由此帶來了媒介環境的改變,即國語傳媒不斷增加,無論是左翼報系還是右翼報系,都要爭奪輿論市場。如何吸引讀者?既是爭奪輿論陣地的迫切要求,也是報紙生存與發展之需。讀者喜歡武俠小說(舊派武俠小說盛行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報紙刊載武俠小說以滿足讀者需求即為必然。
總體上說,以梁羽生、金庸為代表的新派武俠小說的特點,一是外省人寫、寫外省人,給所有中文讀者看;二是基於新時代的價值觀念,採用新的寫作技法,呈現新的文化風貌。梁羽生、金庸小說的基本敘事模式是融合武俠傳奇與歷史框架,即江湖傳奇與國族命運相結合,提升了武俠小說的意義層次,拓展了武俠小說敘事空間。崇尚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精神,金庸首倡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之說,為古代俠者作了重新詮釋與定義。
梁羽生、金庸的武俠小說創作都是從《新晚報》起家,《新晚報》是《大公報》的子報,屬於香港左派陣營,在價值觀方面,他們的小說都遵從階級鬥爭學說,即同情並支持社會底層反抗統治階級的鬥爭,農民起義領袖成了新武俠小說的英雄。
新派武俠小說品流複雜。梁羽生、金庸代表了香港新派暨《新晚報》派武俠小說的主流。在這一主流之外,還有諸多支流。牟松廷小說創作早於梁羽生,也採取左派立場及其價值觀,但其小說敘事方法與技巧仍然秉持《水滸傳》傳統。
蹄風的清宮小說並不堅持單一的漢族立場,而是在漢、滿、蒙、回、藏等民族的立場之上,作更具有普遍意義的人道精神書寫;蹄風小說中的李自成形象,與梁羽生小說中的李自成形象大相徑庭。蹄風主持的《武俠世界》雜誌上的作家作品,也與《新晚報》派武俠小說大異其趣。江一明、高峰、倪匡、林夢、張夢還等人的小說中的傳奇世界,各有迥異於梁羽生、金庸小說的獨特風景。新派金鋒由舊派毛聊生蛻變而成,其創作旨趣在推陳出新,左右逢源。新派作家中不全是外省人,也有廣東人江一明;外省新派作家也不僅寫外省人,也寫廣東英雄,如金庸《碧血劍》中袁承志。總之,新派並非一條河流,而是一個「水系」。
一九七○年代,香港經濟開始飛速發展,成為著名的「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社會也隨之進入高速度、快節奏生活的歷史新時期。隨著電視的普及,香港市民的娛樂生活方式也出現了明顯變化。與此同時,「古龍文體」及「古龍文風」也影響了香港新生代武俠小說讀者的閱讀口味與時尚,香港武俠小說出現了「後新派」的萌芽,溫瑞安及被稱為香港武俠小說「三劍客」的黃鷹、龍城風、西門丁等新生代作家應運而生,武俠小說的流行趨勢也隨之改變。
後新派武俠小說的特點,一是價值觀念進一步更新,法制觀念增強,鄉愁逐漸淡化,歷史敘述和古典情境的營造不再是武俠小說的常規,現代觀念和現代意識更大規模滲透於「仿古」或「擬古」傳奇中。
特點之二,古龍文體流行,短句子,小段落,使得武俠小說敘事節奏更加明快。
特點之三,是武俠小說類型融合及敘事規則的變化,武俠小說不只是民族鬥爭、階級鬥爭、復仇、奪寶、爭霸、伏魔等故事元素的組合,而是融合了推理小說、偵探小說、言情小說、驚悚小說、神怪小說(鬼故事)乃至情色小說等多種類型元素。
特點之四,是小說「制式」的變化,即通常意義上的長篇小說大大減少,而《武俠世界》雜誌的創新制式──介乎中篇與長篇之間、篇幅在十萬字左右的「大小說」──成為主流制式。這一制式的體量篇幅,不僅可以滿足快節奏閱讀之需,也更容易改編成電影作品。
特點之五,是作者的商業品牌意識突出,一個作家創作出一個或幾個品牌,常常會創作該品牌系列,不斷開發利用,不斷擴大並增強品牌效應。
後新派武俠小說同樣情況複雜。例如黃易,不僅創造穿越、玄幻等武俠小說寫作新路徑,且逆快速多變時代的短、快潮流而動,創作了《大唐雙龍傳》等數百萬字的超長篇作品,奇蹟般吸引廣大讀者。例如漫畫武俠的興起,馬榮成的漫畫小說《中華英雄》、《風雲》等等成為香港武俠小說世界的獨特景觀。而隨著網路的普及,武俠小說不再集中在報紙、雜誌、圖書等傳統媒體,寫作與發表門檻降低,「去中心化」加上自作把關人,武俠小說的創作生態由此改變。
香港武俠小說九十年,發展並不均衡。
一九四六至一九八五年的四十年間,是香港武俠小說的繁榮期──抗日戰爭結束,香港、廣東武俠小說即進入武俠小說大流行時期,直到一九八五年前後香港武俠圖書市場出現明顯衰退。而一九五○年代至一九七○年代,則是香港武俠小說的高潮鼎盛期。
一九五○年代,舊派武俠小說漸趨成熟,而新派武俠小說迅速崛起,香港出版商還紛紛再版大陸民國時期的武俠小說作家作品,三者共振,造成香港武俠小說的第一個鼎盛期。
一九六○年代至一九七○年代,由於金庸、梁羽生小說創作漸入佳境,臺灣臥龍生、諸葛青雲、司馬翎、古龍等名家武俠小說紛紛湧入香港報刊及圖書市場,使得香港武俠小說繁榮至極。
一九八○年代中期之後,香港武俠小說進入淡季,亦可謂衰落期。原因之一,是武俠圖書市場趨於飽和,讀者對武俠小說的需求量盛極而衰。原因之二,是金庸、古龍、梁羽生等人的武俠小說大大提升了香港武俠小說的品位,讀者也越來越挑剔,不願購買「不夠水準」之作。原因之三,是香港經濟發展,媒介環境有重大變化,社會精神消費也越來越多元,通俗作品種類越來越多,市場越來越細化;而電視機進入尋常百姓家,改變了香港人的娛樂生活方式和習慣。看電視劇的時間增多,閱讀武俠小說的時間相應減少。
隨著網路移動終端普及,知識碎片、即時資訊、電玩遊戲勢必更多「擠佔」香港新生代讀者的業餘時間和精力。即便如此,香港武俠小說的創作與傳播並未停止,仍有新人新作出現──黃易就是這一時期的標誌性人物──香港武俠小說史仍在綿延。

二、有關本書的若干說明

武俠小說是通俗文學,其創作與傳播、生存與發展,有賴於商業文化市場。一部完整的武俠小說史,當是對武俠小說的創作、傳播、接受、輿論批評等各個環節的全面描述和分析,對相關媒介如報紙、刊物、出版社、書店、租書店等作適當介紹,對作家作品的銷售、借閱數量作數據統計。遺憾的是,本書無法做到。
一部完整的香港武俠小說史,當對香港報紙、刊物、圖書市場上活躍的所有作家作品作全面掃描和述評。一九六○年以後,臥龍生、諸葛青雲、司馬翎、古龍為代表的大批臺灣武俠小說作家作品登錄香港,有大量臺灣版圖書在香港銷售,有作家舊作在香港重刊,也有大量新作在香港首發,與香港本地作家作品共同營造了香港武俠小說的繁榮局面。本書也沒有介紹臺灣作家作品的傳播資訊。
無法達到理想目標的原因有三條,首先是筆者掌握的資料資訊不夠多,其次是繼續調查相關資訊的時間不夠長,再次是本書的篇幅容量不夠大。
這部《香港武俠小說史》可能名不副實,它實際上只是《史稿》,甚至只是《草稿》。因為其中只有香港武俠小說作家作品介紹,且還資訊不齊全。
本書的章節安排,既沒有按照香港武俠小說發展的不同階段分卷,也不是按照不同年代分章,而是以不同時期代表性作家的小說創作為線索。
所以如此,原因之一,是受中國武俠文學學會主編的《武俠小說通史》體例規定之限,即不分卷,只分章。原因之二,香港武俠小說的舊派、新派、後新派之分,固然有其可識別標誌與時間節點,但如前所述,舊派與新派有一段重疊,新派與後新派又有一大段重疊,若以某個時間節點作為分界線將它們斷然劃分,反而會傷害其歷史真面貌。
原因之三,是有很多作家的小說創作跨越了不同時段。例如香港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之一鄧羽公,從一九三○年代就開始發表武俠小說,而到一九六○年代仍有武俠小說新作連載和出版;新派代表作家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創作,從一九五四年一直延續到一九八三年。若按時間分段,例如每十年為一時間單位,雖有利於不同時期的歷史敘述,卻不利於對一個作家創作歷程的整體把握,鄧羽公、梁羽生、江一明等作家的創作勢必會被切割得七零八落,從而不利於把握作家的創作全貌。
所以,本書以作家為綱設立章節。章節的排列,則按照該作家開始武俠寫作的時間先後為序,並由此展示香港武俠小說的歷史脈絡。
書中歷史脈絡,不僅考慮時間的先後,同時也考慮舊派、新派、後新派的先後,由於舊派與新派、新派與後新派存在部分重疊,本書的規則是先說舊派、再說新派,最後才說後新派,例如鄧羽公屬舊派老作家,他在一九六○年代的創作也同樣納入舊派時段講述,即排列在梁羽生等新派小說家之前敘述;同樣,梁羽生是新派作家,他在一九八○年代的創作也排列在黃鷹、溫瑞安等人之前(即便這兩個人的創作從一九七○年代就已開始)。
書中有《武林散珠集萃》三章,分別屬於舊派作家作品、新派作家作品、後新派作家作品,置於舊派、新派、後新派的分界點上,相當於本書分標籤記。
書中作家作品敘述的篇幅有明顯不同。有幾位作家如金庸、梁羽生分幾章敘述;有的作家占一章;王香琴、念佛山人合占一章;而大量作家則只有一節(在《武林散珠集萃》中)。以大小不等的篇幅介紹不同的作家作品,是根據三條選擇標準綜合權衡所得。三條標準是:一、作品數量,二、作品品質及其重要性,三、寫史人能夠找到相關作品。
把作家作品數量列為第一選擇標準,是尊重市場、尊重讀者。書中專章討論的絕大部分作家,都出版過十部及以上長篇小說,或三十部及以上中短篇小說。基本假設是:一個作家能出版大量作品,表明這個作家受讀者歡迎,獲得市場認可,讓出版商有利可圖。專章講述這樣的作家作品,當無大錯。
把作品品質及其重要性列為第二條標準,是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寫史人的主觀判斷。作品品質,包括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語言藝術等基本層面,以及形式新穎度、技巧創新性、風格獨特性等更高衡量標準。牟松廷只寫了四部武俠小說,也為他設立專章,是因為他的小說風格獨特且成績不俗,值得專章講述。用幾章篇幅講述金庸小說,不是因為其作品數量,而是因為他的小說品質超群。
至於重要性,除了文學標準之外,還有史學標準和文化人類學標準,書中有些作家作品,按單純的文學標準看,其品質不高,卻是廣東、香港武術史的重要口碑史料,具有「國術稗史」價值;有些作品中的武術家掌故如同神話與傳奇,卻反映了口碑流傳與作家創作過程中的想像方式與邏輯,具有文化人類學價值。
此外,寫史人還有一個心願,即儘量展現香港武俠小說的完整生態,即對品質最優的作家作品與品質相對較差的作家作品作出分層次展示,爭取做到「眾生平等」。《武林散珠集萃》中的作家作品參差不齊,並非作者沒有取捨標準,而是想作多層次呈現。
第三條標準,即以能找到相關作品為條件,是無奈,也是實情。有些作家的作品數量不少,但就是找不齊,例如舊派作家禪山人、冷殘、香雪海等人,作品數量不少,但卻找不齊,無法窺見全貌,對其小說創作的重要性也就無法作出準確衡量,所以無法作專章講述,只能放在《武林散珠集萃》中。還有些作家作品甚至一部也找不到,例如「廣派」武俠小說創始人高子峰(戴昭宇)的作品就無法找到,無從閱讀,也就無法講述──本書漏記的作家作品肯定還有不少,寫史人只能有一份證據說一分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astbooks 的頭像
    eastbooks

    風雲書網官方部落格

    eas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