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Q-006吟遊問俠之武藝-俠的武術功法叢談

出版類型:文學類-名家論述
書系列別:龔鵬程學‧思‧俠‧遊特輯
書系編號:Q-006
書籍名稱:吟遊問俠之武藝-俠的武術功法叢談
作  者:龔鵬程
編  者:
定  價:$500元
開本尺寸:正25K-21〈長〉*15〈寬〉
裝訂頁數:平裝本-448頁
ISBN:978-626-7025-88-8
原印條碼:978-626-7025-88-8
CIP碼:528.9707
出版日期:2023.2.9
出版重點:
兩岸知名學術大儒及思想家  龔鵬程  談武論藝之作
武林玄學無奇不有 千年不傳之密是真是假
大師、傳人、絕學 術士、江湖、野狐禪
天下武學真的源於少林?
少林武術真的創於達摩?
《易筋經》為天下武學聖典?
太極拳非張三丰所創?
《葵花寶典》真的只是小說?
易筋經是道教導引的內功?
「七傷拳」與崆峒派其實無關?
作者簡介:
龔鵬程,1956年生於台北,為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畢業,歷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美國歐亞大學校長等職。曾獲中山文藝獎、中興文藝獎、傑出研究獎等。2004年起,任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等職,現為山東大學講席教授、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曾任中華武俠文學學會理事長、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歷史文學學會理事長等職。旅行講學兩岸三地,博涉九流,辦有大學、出版社、雜誌社、書院,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著有《文人階層史論》、《經典與生活》、《唐代思潮》、《龔鵬程四十自述》、《文學與美學》、《知識與愛情》、《中國文學批評史論》等百八十部作品。
內文簡介:
我之習武,本不是用來做學問的,主要是技擊實戰
但殊不知,武術竟是欲瞭解中國社會與文化之秘鑰
我因練拳習武而需略知醫藥經脈之學;因練功行氣,而需略知內養修道之學,也開啟了我對醫學與道學的認識。而我因好武論俠,又需上溯中國俠義之傳統、討論武俠文學與實際武術之關聯,對於門派幫會在中國社會之發展也需留意,以致後來創立中華武俠文學學會,亦皆得力於這段舊時童子功。可見我後來的許多作為,事實上都可說是練武生涯的延申。
可是畢竟我這三十年間主要活動的場域不在江湖、不在武林,而是在所謂的學術界文化界。在這些地方,武術乃是支流甚或末流,一般人不懂也不關心。文人學者,袖手雅談而已。對於武術竟能關聯於中國文學、醫學、藥學、儒道佛學、幫會史、社會史等,大抵並無概念。
相對來說,武術界的朋友,演武論技,固擅勝場,但文史非其所長,又常不曉學術規範,故其講古論藝,時不免河漢其談。更常因門派所囿、見聞所限,知識不廣。
因此我在學術界與武術界其實兩方面都缺乏共鳴者,我只是一直在做著我自以為好玩的一些事而已。
武術是作者少年時最喜歡的活動,實體演練外,也搜羅台港武術書,積書數百種,竟養成了作者後來做學問的習慣或方法,並讓作者摸熟了中國武術之來龍去脈及各門各派的功法特點。此書首論達摩《易筋經》,次論張三丰武學,接著分論崆峒、崑崙、峨嵋、青城各派、迷蹤拳,以及不見經傳的「秘傳」之學筋經門。台灣武術則舉「中華合氣道」做介紹。餘則談拳經、劍法、奇門秘技、南拳北腿、武學醫學藥學等。
※【目錄】
自序               
達摩《易筋經》論考 
張三丰武學論考 
峨眉派武術探秘 
青城派武術探真 
崆峒派與崑崙派的武學 
金庸小說與武術 
葵花寶典 
武林玄學 
筋經門的武學 
鄭子太極拳美人手(林明昌)
迷蹤拳之謎 
馬來西亞精武門的故事 
淡水海盜小考 
台灣宜蘭縣的武館 
台灣中華合氣道的故事 
琉球武術小記 
日本的劍術 
武士禪 
拳經九論 
劍法要略 
奇門秘技 
武學與醫藥學 
醫.武.道 
武狀元 
宗教與武藝 
南拳北腿 
中庸之道 
清人筆記中的少林武術 
尋找南少林 
技擊文化學 
拳喻 
金鐘罩  
※【自序】                    
周作人《看雲集》自序說:「書面上一定要有序的麼?這似乎可以不必。但又覺得似乎也是要的。假如可以有。雖然不一定是非有不可。」文勢扭捏,一句一斷,正表明了寫書人替自己的書作序時之複雜心情。那用一整本書都講不清楚的心緒與想頭,竟要在這一篇序文裏寫明白,豈是易事?賭起氣來,就索性不想寫了。可是真不寫嘛,自己心上又過不去,於是終究還是會說一說。雖然說得囁嚅蹇澀,讓人覺得還不如不說的好。
我寫此序時,便頗有此種情緒。武術是我少年時最喜歡的活動,如今年歲老大、江湖夢遠,徒能於紙上談俠說劍,不無感慨。而頻年混跡上庠,講論詩書,往來無白丁、談笑有鴻儒,看來好像也不適合再去聒絮好勇鬥狠的武林舊事了。可是少日一段情緣,竟爾割捨不禁,仍要耗費我許多筆墨,想來亦自覺可笑。
舊作《俠的精神文化史論》之自序,曾略述我少年俠行,那實在是荒唐浪蕩,不堪回首的。大抵我先是從文字上獲知了一些武林掌故、技擊佚聞,其後便實際練將起來。以一本李英昂先生所編的《二十四腿擊法》入門,故首先接觸的就是北派長拳之體系。先學十二路潭腿,繼練功力拳、華拳、甘鳳池所傳少林拳、太極拳、螳螂拳等,漸漸泛濫無歸,南拳北腿,什麼拳種都要去找書來練一練,四處打聽得有什麼高手都要去會一會。台灣與香港的武術書,幾乎被我搜羅淨盡,還要去柔道館、空手道館體會體會,能找到的各種譯介,也都窮力搜集。六、七年間,積書數百種,養成了我後來做學問的一些習慣或方法,並讓我大體摸熟了中國武術之來龍去脈及各門各派的功法特點。
我之習武,本不是用來做學問的,主要是技擊實戰,每天邀人手搏,打得個不亦樂乎。可是由習武而博考文獻,考稽參互其異同,竟使我獲得不少文獻學的知識與方法,對武術史有些瞭解,實為意外之收穫。我後來成為文史工作者、學者教授,契機實肇於此。
學武而有收穫者,不只如是。例如我因練拳習武而需略知醫藥經脈之學;因練功行氣,而需略知內養修道之學,也開啓了我對醫學與道學的認識。後來我能在長庚大學中醫研究所講課、能參與創辦中華道教學院,均與此有關。而我因好武論俠,又需上溯中國俠義之傳統、討論武俠文學與實際武術之關聯,對於門派幫會在中國社會之發展也需留意,以致後來創立中華武俠文學學會、著作《遊的中國文化史論》《俠的中國文化史論》,亦皆得力於這段舊時童子功。可見我後來的許多作為,事實上都可說是練武生涯的延申。就是拳武本身,好像也一直未曾脫離過,二○○三年我還創立中華少林禪武學會,想發揚發揚少林一脈武學呢!
可是畢竟我這三十年間主要活動的場域不在江湖、不在武林,而是在所謂的學術界文化界。在這些地方,武術乃是支流甚或末流,一般人不懂也不關心。文人學者,袖手雅談而已。對於武術竟能關聯於中國文學、醫學、藥學、儒道佛學、幫會史、社會史等,大抵並無概念,不知此乃欲瞭解中國社會與文化之秘鑰。
相對來說,武術界的朋友,演武論技,固擅勝場,但文史非其所長,又常不曉學術規範,故其講古論藝,時不免河漢其談。更常因門派所囿、見聞所限,知識不廣。
因此我在學術界與武術界其實兩方面都缺乏共鳴者,我只是一直在做著我自以為好玩的一些事而已。偶或稽古考文、說拳論劍,常也不知寫成的文章可持與誰看。
此書首論達摩《易筋經》,次論張三丰武學,間接就說明了少林派與武當派的相關問題。接著分論崆峒、昆侖、峨眉、青城各派,及迷蹤拳、筋經門。少林、武當、峨嵋、崆峒、青城是傳統門派,迷蹤拳也是傳統拳種,但昆侖是新興門派,筋經門則不見經傳,乃所謂「秘傳」之學。我承認武學中有此一類,也相信大陸臥虎藏龍,民間應當還有不少此類能人,故擇此以示例。武術門類雖雜,大體不外這幾種。
大體介紹了大陸武術門派功法與發展狀況之後,繼之就要討論台灣。台灣的武術十分複雜,我以宜蘭縣為例來做說明,並以台灣北部淡水的海盜史來為它之所以武風盛行做個背景的補充,以供想像。
當年做此研究,申請了國科會的研究經費,研究助手為學棣林明昌教授,得他襄助甚多。他精於太極。我辦佛光大學時,體育課就是請他來給學生們教拳。後來我在太湖辦道學研討會,他也提交了〈鄭子太極美人手研究〉一文與會。鄭子太極,是鄭曼青所創,風行於海外,可是大陸並不熟悉,故亦附入本書,以見台灣武藝之一斑。
宜蘭縣武館那篇,講的大致屬於台灣傳統武術,鄭子太極卻是一九四九年後由大陸傳入的新拳種,兩者合觀,或許較可一窺全豹。本來我少年所習,以大陸傳入之北派拳術為多,對於這些拳術,一直很想好好闡揚一番,可惜因循未就,僅能拉明昌此文來替我補拙,說來也甚慚愧。
台灣的武術,除傳統由閩廣傳入、一九四九年以後從大陸輸入者外,引進日本韓國武術亦較大陸為早,且發展蓬勃。這裏我選擇「中華合氣道」來做介紹,說明此種武術如何傳入、如何發展,並探討它未來與中國武術融合之道。增加這個面向,討論台灣武術才較完整。
中國武術向海外移民社會的拓展,台灣只是其中之一端,東南亞為另一更大之領域。例如近三十年武術文化復興,香港武打影片功不可沒。此即可見武術在東南亞華人社會中的地位及重要性,尤其是李小龍演出的「精武門」,開創了武術文化的新時代,也令功夫成為國際語言及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而在那個時代,大陸的精武會乃至大部分武術團體和門派卻都還沒什麼活動;薪火相傳,往往僅能恃諸海外。
精武門電影當然是虛構的,沒有陳真這個人。但編劇之所以選擇以精武會來說事,正顯示了精武體育會在海外發展甚為蓬勃、精武之史事易為流俗所觀聽。可是到底精武會在海外的傳播如何,迄今我倒還沒見過有什麼正式的研究。我此處以馬來西亞的精武會為例,說明海外華人武術社團如何經營發展,以見傳統武術在海外之概況,或許可供有心人參考。
華人世界講完,接著就要談中國武術傳播於異邦之問題。琉球本是中國藩屬,後來併入了日本。日本原先也是中國藩屬,明代以後才獨立且與中國抗衡。所謂藩屬,即是廣義的中國屬地,是中國的一部分。後來雖然獨立了,淵源關係亦終不能掩去。故論中國武術,自不能不述及這個層面。
在這個部分,〈琉球武術小記〉介紹琉球本土武術及由中國少林拳傳入的「唐手」兩系。唐手爾後傳入日本本土,衍為空手道。可說是中國武術曲折地傳播於日本之一例。日本當然也有直接由中國傳入的武術,例如後來發展為柔道的柔術,即由陳元贇所傳。但柔術流派很複雜,我在談合氣道時已大體介紹過一些情況,所以就略去了,僅概述其劍術。日本古劍術,與今人習知的現代劍道並不是同一件事,門派眾多,技法繁雜,乃專門之學,我之簡述,聊備參照而已。這一篇談的主要是「術」,另一篇〈武士禪〉則說日本武道之精神內涵,並對此精神內涵略做評議。
最後幾篇,談拳經、劍法、奇門秘技、南拳北腿、武學醫學藥學等,乃是對以上所述的簡略補充。本來這些問題都該深談,此外也還有許多專題需要進一步申論,但言不盡意,這樣簡單寫寫,聊以述情也就可以了。
全書框廓,大抵如此。稍示武學之廣塗,偶恣胸臆於談鋒,提要鈎玄,愧乎未能,徒存少日之意氣,志一時之芳菲而已。知我罪我,何足道哉!
戊子穀雨,謹識於燕京小西天如來藏
※【內文試閱】
達摩《易筋經》論考
天下武學出於少林、少林武術創自達摩、達摩所著《易筋經》為天下武學聖典,是現今中國人共知的常識;也是武術派別、拳種、武俠小說、武俠電影電玩等據以發展的基石之一。
我這篇小文,則要說明此等常識概屬虛妄:天下武學固然不源於少林、少林武術也不創於達摩。然後再解說一下《易筋經》究竟是什麼東西、其功法之底蘊又為何,說明《易筋經》也不是佛教的功夫。
一、少林武術不出於達摩
少林武術出於達摩這個傳說,起源本來就不太早,而且恰好就起於《易筋經》。《易筋經》,從天啓四年(一六四二年)到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年),一直只有傳抄本,道光三年起才印抄兼有。此後版本紛紜,繁簡不一,內容亦多有不同,但大抵都有唐初名將李靖、宋代名將岳飛的部下牛臯的兩篇序文。
據李靖序云:達摩面壁於嵩山少林寺,九年功畢示化,留下一口鐵箱,箱中藏經二部,一名《易筋》,一名《洗髓》。後者被慧可取走,前者經寺僧發揚光大。但寺僧「各逞己意,演而習之,竟成旁門,落於技藝,失修真之正旨。至今少林僧家,僅以角技擅名,是得此經之一斑也」。這個說法推少林武術之源於達摩,且謂後世少林武術皆源於《易筋經》。
但李靖這篇序文乃是偽造的。清朝凌廷堪《校禮堂文集》卷二五〈與程麗仲書〉已考證:唐代除了天寶三年至乾元元年改「年」為「載」以外,無稱載者;此序題「唐貞觀二載三月」,顯屬偽造。其次,虬髯客、扶餘國事,亦僅為小說語,非史實。民十七年,徐震〈易筋經洗髓經考證〉又舉了幾個理由論證其偽:
一、李靖序文,自署「李靖藥師甫序」,據《舊唐書.李靖傳》,李靖原名藥師,靖字是後來所改,故撰序時不可能自稱「李靖藥師甫」。
二、序中說該經乃天竺僧人般剌密諦譯,「徐鴻客遇之海外,得其秘諦。既授於虬髯客,虬髯客後授於余」。虬髯客的事跡也不是史實,而是唐末道士杜光庭所造的。
三、序文署明寫於貞觀二載三月,這時李靖正任關內道行軍大總管,以備薛延陀。身分與序文中自稱功成身退時的口吻不符。
四、序文說般剌密諦譯這兩部經典,時在隋代。可是這位般剌密諦是確有其人的,他於唐武則天神龍元年曾譯《大佛頂首楞嚴經》。倘若此僧真在隋朝便已來華譯《易筋經》《洗髓》二經,則譯《楞嚴經》時至少已在一百二十歲以上了。
五、此序之文詞非唐人語 。
這些證據,都很明晰,足辨其偽。序文既偽,序中云達摩傳經云云,當然也就不足信案了。此即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但事實上,辨偽也不須如此費勁。因為佛典中凡稱經者,除少數例外如《維摩詰經》《六祖壇經》之類,概皆為佛說。其經名、經文均有定式。而《易筋》《洗髓》兩書卻完全不符佛教經典的慣例,故不僅非達摩所傳,亦必非般剌密諦所譯。般剌密諦所譯《楞嚴經》具在,稍一對勘,便知經文純屬杜撰。所以說,這是經偽、序偽、譯偽、所述事跡亦偽之書。
再說,達摩曾在少林寺面壁之事,本身也是附會而成的。早期文獻,如《洛陽伽藍記》《續高僧傳》均無達摩長住少林寺或在少林面壁九年之說。玄宗開元十一年裴漼〈嵩岳少林寺碑〉才曾說達摩與弟子慧可「嘗托茲山」。到北宋輯《景德傳燈錄》,始云達摩於後魏明帝太和十年居洛陽,後入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至太和十九年逝世。這是最早講達摩在少林寺面壁的資料,也是後人說達摩面壁九年之張本。因為由太和十年至十九年,恰好九年。可是,大家忽略了:
一、太和十年,嵩山根本尚未建少林寺;少林建寺,在太和十九年。
二、太和亦非孝明帝年號,而是孝文帝。
三、所有唐代文獻,如武德四年〈秦王告少林寺主教〉、貞觀六年〈發還少林寺賜田敕牒〉、永淳二年〈重修少林寺碑記〉、開元十一年〈嵩岳少林寺碑〉、貞元十四年〈少林寺廚庫記〉等,也都不曾談及達摩面壁和少林武術與達摩之關係 。
由此可見,少林武術出於達摩、達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曾傳寺僧武術或留下經典等說法,全部都出自附會依託。達摩既未於少林寺面壁,又何來傳經授藝之事?此為本文第一個要辨明的問題。
二、少林武術不本於佛教
第二個問題,是少林武術之內涵到底為何?
少林武技,見於史實,是因寺僧幫助李世民征王世充的緣故。原先,在大業末年,天下紛亂時,「群盜攻剽,此寺為山賊所劫,僧徒拒之」。後來李世民與王世充在洛陽對峙,王世充之侄王仁則據有少林寺附近,李世民致書寺僧,請其「擒破凶孽,廓茲淨土」。寺僧回應了,率眾與王軍作戰,而得到唐太宗的旌獎。
這時少林寺僧當然已頗有勇武,而這個光榮的歷史當然也可能使少林寺僧以練武為其傳統。但值得注意的是:
一、此後的唐宋金元時期,卻都沒有少林寺僧習武擅名的記載。因此隋唐之際少林寺僧英勇的表現,也可能是鑒於大業末年山賊曾經劫掠該寺,「縱火焚塔院,院中眾宇,攸焉同滅」,所以才奮勇起來護衛自保。也就是說,斯乃一時之激發、偶然之特例,唐宋金元之間,則少林寺未必有習武之傳統。
二、「十二棍僧救秦王」之類故事,固然由此衍出,但此時少林武技與佛教思想和僧家生活均無直接或間接之關係。
少林武術之盛,明確可稽者,實在於明代。具詳林伯泉《中國武術史》第八章第八節,此不贅。僅強調三點:
一、當時少林武術以棍為主,少林拳之威望則不如棍,故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問答篇》說:「少林棍名夜叉,乃緊那羅王之聖傳,而今稱為無上菩提矣,而拳猶未盛傳於海內」。
二、即使是少林棍,也仍在發展中,廣泛汲取各界之長處。如嘉靖四十年俞大猷路過少林,觀看寺僧練棍,就說其棍法「傳久而訛,其訣皆失矣」;所以挑了兩位僧人來教誨,要他們「轉授寺僧,以永其傳」(《正氣堂集.新建十方襌院碑》)。足證此時還不是「天下武術出少林」,而是少林寺廣泛吸收天下武術之長以豐富其藝。棍法如此,拳法亦然。底下還會談到這一點。
三、少林武術跟佛教扯上關係,也由此時才開始,如程宗猷所謂少林棍法乃緊那羅王所傳云云,即屬此類。但此類說法,僅推源於佛教傳說;少林武術與佛學仍乏具體之內在關聯。而且這牽合武術與佛教的工作也仍很罕見。我們只能說這時確實是有不少少林寺僧人在練武罷了。可是他們練的武術與非出家眾並無太大不同。
少林非天下武學之源,乃天下武學滙聚之海,其武術本來就是吸收各界武術而成的,其拳棍同於方內之士,殊無足詫。據明末王世性〈嵩遊記〉稱他在少林寺曾見「中有為猴擊者,盤旋踔躍,宛然一猴也」。這是象形拳,取擬物類,與佛教思想可說毫無關係。明代已然如此,至今當然更為嚴重 。
以一九九八年出版的《中國武術百科全書》所載少林各種拳法來看,少林八卦拳,「按八卦相生之數,暗藏先天無極之象」;少林十三抓,「由龍行、蛇變、鳳展、猴靈、虎坐、豹頭、馬蹄、鶴嘴、鷹抓、牛抵、兔輕、燕抄、雞蹬等十三趟仿生動作而成」;少林五行柔術,「模擬蛇、虎、龍、鶴、豹五種動物形象。……演練此拳,以氣功為上乘,而氣功之說有:日養氣、月練氣、氣養而後氣不動,氣不動而後神清,神清而後進退得宜」;少林五行八法拳,「包括龍、虎、豹、鶴、蛇五種拳法和內功,主張練功修心」;連拳,據傳為岳飛所創,後為少林藝。凡此等等,運用應物象形、五行、八卦、精氣神諸觀念構思其拳路,明顯非佛家之思致,而是吸收了社會上各色拳種才形成了這樣的結果。其中連拳本於岳飛、十三抓源於元代山西太原人白玉峰,更是該書業已聲明了的 。
此外,如上海大聲圖書局纂輯出版的《拳經》,《中國武術百科全書》也說是少林拳術之專集。但該書第二卷論潭腿、太祖長拳三十二圖、內家張三丰內家拳、外家少林宗法等。可見「少林拳」也者,有時甚至包括了張三丰內家拳而說。什麼拳都可納入其名下,所以說少林已成天下武學滙聚之海 。
不過,把內家拳包括進少林拳中畢竟是較晚期的現象。在明末,少林拳是以剛硬著名的。所以相對於「內家拳」而有「外家拳」之稱。
此一稱謂,起於康熙八年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該銘說:「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康熙十四年,黃氏子百家複撰〈內家拳法說〉,昌明其藝。雍正十三年,曹秉仁編《寧波府志》記張松溪與少林僧比武事,也談到:「蓋拳勇之術有二:一為外家,一為內家。外家則少林為盛,其法主於搏人而跳踉奮躍,或失之疏,故往往得為人所乘。內家則張松溪之傳為正,其法主於禦敵,非遇困危則不發,發則所當必靡,無隙可乘。故內家之術為尤善」。這些記載,均將少林拳與內家拳相對來說,而且認為外家不知內家。
少林拳面臨這種內家拳崛起的挑戰,對應之道,仍跟碰到俞大猷而發現棍法已經不行了一樣,其辦法就是以敵為師,採擷內家拳之長。所以後來少林拳拳經中才會論敘內家的張三丰拳法。
故總結來說,少林武技首顯於唐初,以棍法為主。其拳名不甚彰,至明才漸大盛。不僅傳承棍法,而且開始刻意鑽研拳法,又廣泛吸收社會上各種武技,故越趨成熟,此其發展之大勢也。不過,也由於如此,少林拳,只是僧人習武有成而已,殊難謂其藝與佛教有何內在之關聯。
三、易筋經乃道教導引內功
跟少林拳比較有關係的,反而是道教思想。這是第三個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藉用《易筋經》來做些說明。
一九一七年上海大聲圖書局另出了一種《少林拳術精義》,題達摩大師著、玉峰餘問犀繕校。卷首有李靖貞觀二年序、牛臯紹興十二年序二篇。書末有天台紫凝道人宋衡作於明天啓四年(一六二四年)的跋文,以及祝文瀾嘉慶十年(一○八五年)的序文。內分上下兩冊,內容也分為兩部分,一是服氣、行功、排打練習圖勢與說明;二是總論、內壯論、膜論、陰陽配合論、靜功十段、動功十八式、神勇八段錦、神勇餘功等。
這本《少林拳術精義》,其實就是《易筋經》的翻版。改成這個名稱,適足以看出《易筋經》在當時人心目中的地位,認為它就代表了少林拳術之精義。
不過,清朝流傳之《易筋經》也有許多不同的本子。其一體例如上。另一本載十二圖勢,一般又稱為《易筋經十二勢》,凡有韋陀獻杵三勢、摘星換斗勢、倒拽九牛勢、出爪亮翅勢、九鬼拔馬刀勢、三盤落地勢、青龍探爪勢、餓虎撲食勢、打躬勢、掉尾勢等。
這些勢,其實均非攻擊或禦守的架勢及招式,而是導引的姿勢。正如另一本《易筋經》上記載的靜功十段、動功十八式、神勇八段錦也都是導引勢那樣。
為什麼少林寺的拳法秘笈卻大談導引呢?
《易筋經》篇首雖有李靖之序,但前文已說過該序乃後人偽作。牛臯之序同樣出於偽造。凌廷堪說:牛序自稱「宏毅將軍湯陰牛臯鶴九甫序」,但牛臯為汝洲魯山人,非湯陰人,亦不字鶴九。宋代更無宏毅將軍、鄂鎮大元帥等官號。序中又云:「徽欽北狩,泥馬渡江」,然而欽宗廟號乃紹興三十一年乃定者,序既自稱作於紹興十二年,焉能預知欽宗廟號?牛臯卒於紹興十七年,卒時欽宗尚在。又,序謂牛臯為將,乃應岳飛之募,亦誤。臯初隸田師中。序中云云,全與史傳不合。徐震則考證道:牛臯序文中談到宋高宗「泥馬渡江」,斯乃小說家言,並非史實。其序自署紹興十二年作,並藏其書於嵩山石壁中;可是紹興十一年,宋已將河南割給金國了,牛臯又怎麼可能在次年去嵩山藏書呢?類似的考辨,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亦曾論及,可見清人即已不信其書是唐宋傳下來的。現在因該書有天台紫凝道人宋衡序,故《中國武術百科全書》認為其書即宋衡所撰。
案:宋衡序文寫於天啓四年,然台灣國家圖書館曾藏有述古堂錢遵王抄本《達摩易筋經》,即收有宋衡「後跋」。錢遵王與宋衡年代相仿,又為藏書大家,若該書遲至天啓間始出,遵王不應珍重乃爾,亦不應毫無鑒識能力。故由錢遵王之抄本,可以推想題為達摩所傳之《易筋經》,出現年代當在此稍前。前曾談及程宗猷說少林本以棍法聞名,明末才努力鑽研拳術。其時代在萬曆年間。因此,《易筋經》可能就是這個時候被造出來,用以改良少林拳法的。
其書甫出,天啓崇禎間猶未大行,錢遵王、宋衡,應該都是熱心的推介宣揚者。一九六八年台灣自由出版社所印《真本易筋經、秘本洗髓經合刊》,另有順治辛丑海岱遊人張月峰敘記 。蕭天石〈重刊易筋洗髓二經例言〉複云其所據者,為蔣竹莊家藏明版本刻本。則是明末傳抄刊印者已不乏其人。不過,明代已有刻本之說是可疑的,蔣竹莊藏本也不可能是明刻的。且相較於黃宗羲、黃百家對當時少林拳勇的描述,似乎《易筋經》仍在剛推廣階段,對天下傳習少林拳者也尚未發生風行草偃、轉移風氣之作用。少林拳藝,當時仍以剛猛、搏攻、跳踉奮躍見長。
可是這種拳風在當時也正遇到空前的挑戰,無論是黃宗羲的〈王征南墓誌銘〉或曹秉仁《寧波府志》,都提到另一種以靜制動、內斂的拳術,而且評價在少林拳之上。這種內家拳術的崛起,事實上是一時風氣,如太極、形意、八卦這類拳術,其後均由此風氣發展而成;同時大儒顏元亦學運氣術,往往「夜中坐功」,並習雙刀單刀(見《顏習齋先生年譜》)。面對內家拳之崛起,少林拳遂不得不有所更革。或者說,內家拳之崛起,代表著一種時代新思潮,少林拳也在這一思潮中形成了變革。
內家拳之興起,乃是導引運氣理論與武術的結合。明末清初以前,所有武術著作都沒有練氣的講法。即使是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也沒有這類言論。但明末清初以後,練氣,卻成了普遍之觀點與功法。
乾隆間王宗岳(一七六三至一七九五)〈太極拳論〉明言使拳應「虛領頂勁,氣沈丹田」。同時期萇乃周(一七二四至一七八三)《萇氏武技書》也在論拳法時大談〈中氣論〉〈行氣論〉〈養氣論〉,謂練拳者必須「練形以合外,練氣以實內」「神與氣合,氣與身合」。一些武術名家,如康熙雍正間的甘鳳池,《清史稿.甘鳳池傳》說甘氏「善導引術」「拳法通內外二家秘奧」;乾隆時的唐際之,《清稗類抄.技勇類》說他「能運氣。運氣到處,有硬塊墳起如核桃,刀石不能傷」。
一些民間宗教教派,如乾隆時八卦教張百祿,據《軍機處錄副奏摺》說其教徒「拜張百祿為師,學拳運氣」「學八卦拳,並授運氣口訣」;嘉慶初,天理教任四等人「學習義和拳棒」,並「運氣念咒」;嘉慶八年,離卦教首領張景文教授徒眾,「同教中有僅只念咒運氣,學習拳棒者」,直到道光間,該教仍教徒眾「每日坐功運氣」。而這個教即與少林頗有關係,據《那文毅奏議》說,嘉慶間離卦教徒張洛焦,曾習金鐘罩,時常來往少林寺。足證運氣之說已流衍天下,且往往與宗教結合,少林亦受此風氣之籠罩。故《清稗類鈔》說:「少林拳法有練功術,運氣於筋肉,則脈絡突起,筋如堅索、肉如韌革,刀擊之不能傷也」,鄭板橋也說湖北魏子兆「遇少林寺僧,授以運氣傳神之訣。魏習之數年,周身堅硬如鐵」,運氣時,雖刀斧不能傷。其狀大類前面所述及的唐際之。
這種重視氣的新武術觀,必然會將武術由形體動作、趨避騰挪、技巧姿勢、力量速度,轉向內部之血氣運行層面,此所以稱為「內家拳」。內向化,成為這個時期一種重要的趨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astbooks 的頭像
    eastbooks

    風雲書網官方部落格

    eas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